湯恩伯的抗戰經歷:南口台兒莊兩仗贏得鐵漢威名 | 陽光歷史

 

A-A+

湯恩伯的抗戰經歷:南口台兒莊兩仗贏得鐵漢威名

2016年03月02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42 次

  概述

  湯恩伯(1898.9.20 ~1954.6.29 )國民黨軍陸軍上將。名克勤,字恩伯。浙江武義縣人。黃埔系骨幹將領。抗戰時期(前期和中期)表現突出,被日軍視為勁敵。

  個人履歷

  1908年入湯村普嶺殿私塾啟蒙。

  1912年入武義縣壺山小學讀書。

  1916年高小畢業,入省立金華第七中學就讀。

  1917年轉入浙江省體育專科學校學習。

  1918年與永康籍馬阿謙結婚。

  1919年浙江體專畢業,留校任教。後入援閩浙軍講武堂學習。長子湯建元出生。

  1920年講武堂畢業,任浙軍第1師排長,是陳儀的部下。浙軍潰敗後回鄉,任東皋警察所巡官。

  1921年與武義巨富之子童維梓東渡日本。

  1922年3月考入日本明治大學法科,主修政治經濟學。

  1924年5月輟學,回國籌集求學經費。經陳儀保送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18步兵科學習。

  1926年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回國任教陳儀部第一師少校參謀。與王竟白結婚。

  1927年任南京國民革命軍第19軍中校副團長,後任總司令部參謀處中校參謀,嗣後升任作戰科科長。

  1928年任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第一大隊上校大隊長,12月升任該校第七期第一總隊教育處少將教育長。在校期間著《步兵中隊(連)教練之研究》,博得蔣介石賞識。

  1929年任軍校軍官教育連副連長,連長,軍官教育團步兵營營長。

  1930年任中央軍校教導第二師第一旅少將旅長,部隊改編後任陸軍第四師副師長兼第十旅旅長。

  1931年任第2師中將師長。

  1932年任陸軍第89師師長,後兼第四師師長。

  1933年回鄉祭祖,巧理糾紛後重修嶺下湯祖墳,蔣介石為其墓碑題詞「中山發祥」。

  1934年任贛粵閩鄂「剿共軍」第十縱隊總指揮兼第四師師長。

  1935年任陸軍第十三軍軍長兼第四師師長,晉陞為陸軍中將軍銜。

  1936年兼任陝北「剿共」善後辦事處主任。率部駐綏遠集寧,抗擊偽蒙勾結日偽進犯。

  1937年8月任第七集團軍前敵總指揮,駐防南口迎擊日軍。「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指揮所部國民革命軍第13軍在南口地區抗擊日軍進攻,予敵重創。9月任第20軍團軍團長兼第13軍軍長。10月率第13,第52軍馳援晉綏。翌年任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司令,3月率部參加台兒莊戰役和徐州會戰,獲國民政府嘉獎,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6月任第31集團軍總司令,先後參加武漢會戰、隨棗會戰。冬兼任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教育長。

  抗戰初期,湯恩伯為第二十軍團軍團長,參加戰役包括南口血戰、魯南會戰,與及台兒莊會戰。1937年湯恩伯率第13軍在懷來、南口、居庸關一線與日軍血戰10日,直到張垣失陷;台兒莊會戰中湯持觀望態度,是籐縣戰役而台兒莊戰鬥不利的罪魁禍首,僅以蔣為馬首是瞻,但亦種下他與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之間的不和。之後湯兼任第九戰區第一兵團總指揮,第三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抗日期間以自己利益為核心,以中央軍自持,對友軍不積極救援。

  1940年任魯蘇豫皖邊區黨政分會主任兼邊區總司令,第31集團軍總司令。1937年至1940年之間初轉戰華北,多次重擊日軍。是日軍在華北少數有所畏懼之堅強部隊,第三十一集團亦被日軍稱為「湯恩伯部」。1940年後湯恩伯兼任魯、蘇、豫、皖四省戰區的行政長官。湯恩伯善於機動,擅長外線攻擊敵軍側背,在中央軍中戰術別具一格,不像其他中央軍那麼呆板。

  1943年當選為三青團中央委員會幹事。

  1944年任黔桂湘三省邊區總司令,4月在豫湘桂會戰中其40萬大軍不戰而逃,一潰千里,贏得了「長腿將軍」的稱號。日軍攻克的湯恩伯部倉庫中,僅麵粉便存有100萬袋,足夠20萬軍隊一年之用。有人尖銳的指出其大潰敗的原因是「將失軍心,軍失民心」。因為貴州方面的張發奎不斷告急,而湯恩伯在河南呆不住,9月蔣調其出任黔桂邊區總司令。12月獨山陷落,陪都震動,急調湯部孫元良29軍由四川入貴州解圍。

  1945年3月任陸軍第3方面軍司令官,兼任滇黔戰區前線總指揮,率部參加桂柳追擊戰。5月當選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至1945年7月在廣西發動華南大反攻。9月抵上海,主持京滬地區日軍受降。1945年日本投降後,奉命搶佔京滬地區,收復南京,任南京衛戍總司令、徐州綏靖公署第一兵團司令。

  1946年2月,獲「陸軍中將加上將銜」4月任京滬衛戍總司令。7月任陸軍副總司令兼兼南京警備司令。

  1947年3月兼第1兵團司令官,率部參加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5月孟良崮戰役所部整編第74師被全殲。湯被撤職查辦。7月代理陸軍總司令

  1948年8月任衢州綏靖公署主任。12月升任京滬警備總司令。

  1949年1月任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奉蔣介石之命憑借長江天險固守京滬杭地區。,4~5月,所部主力在人民解放軍發動的渡江戰役、上海戰役中被殲,殘部潰退廈門,5月任國防部廈門指揮所主任。7月任金門廈門防衛部主任,8月任福建省主席兼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廈門分署主任。10月29日由金門去台灣,任台灣「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

  1950年任「總統府」戰略顧問。閒賦在家。

  1953年一月率國民黨軍事代表團訪問日本。

  1954年5月赴日本醫治胃疾。6月29日在日本東京慶應大學醫院去世。7月葬於台北縣南宮之壺山,後遷葬於五指山公墓。病逝後被追晉陸軍上將。

  評價

  湯恩伯是少數日本人畏懼的抗日名將。他以南口血戰及台兒莊會戰被稱為「抗日鐵漢」,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貢獻不可磨滅。他在因功晉陞、統御大規模部隊後,數十萬成分複雜的軍隊單靠對河南省徵收糧餉,無力顧全軍紀,造成河南平民倒戈幫助日本人佔領河南。河南人以「水、旱、蝗、湯,河南四荒」形容河南當時之四大災害,其中的「湯」就是湯恩伯;依照湯恩伯的宿敵李宗仁在其回憶錄的暗示,湯恩伯軍隊的軍紀非常敗壞。據稱吳國楨親眼目睹湯恩伯「吃空額」、「盜賣軍用汽油」等行為。

  湯恩伯在對共產黨的戰爭後期的表現只能用「糟糕」一詞來形容。這不僅加深了中共方面的宿怨,也令他最終失去蔣介石的青睞。因為戰爭狀況受限於大環境,湯恩伯屢戰屢敗、或不戰而敗。但湯恩伯唯效忠蔣介石,將國家財物及軍隊盡可能運往台灣,對台灣亦屬有功。長期副手陳大慶在台灣當到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台灣省政府主席、中華民國國防部長,亦可見湯恩伯的資歷。

  湯效忠蔣介石、蔣亦重用湯,湯推薦其恩師陳儀任浙江省主席,蔣照準。但陳儀見大局不利,屢次鼓吹湯投共,動輒罵湯不識時務。湯原不回應,但終將陳投共心態告知蔣,原條件是保陳一命,但事情發展牽涉陳以往恩怨,且蔣欲殺雞警猴,陳儀又拒絕向蔣認錯,湯雖全力營救,但遭到蔣拒見,無法挽回,致陳儀被蔣槍斃,在到達台灣前,他還背下了「賣師求榮」的罵名,並被免去了一切職務,湯仕途亦告終。

  湯恩伯在抗戰中期晉陞主政河南的一方大員,開始瘋狂擴軍,建立自己的派系,當時和陳誠,胡宗南並稱黃埔系三大派系。由此引起蔣介石的猜忌,河南會戰遭到慘敗後,蔣介石就開始肢解他的派系,他的嫡繫起家部隊13軍再也不讓湯指揮。

  湯恩伯派系的主要將領有:王仲廉,石覺,陳大慶,張雪中等。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