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曾稱遊擊戰重於正規戰:國軍並未重視 | 陽光歷史

 

A-A+

蔣介石曾稱遊擊戰重於正規戰:國軍並未重視

2016年02月21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24 次

     今年是抗戰勝利70週年,中國特此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邀請了包括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在內的台灣同胞一起在天安門觀禮。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連戰時表示,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相互配合、協同作戰,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對岸卻一直強調抗日戰場由國民黨一方主導,隻字不提共產黨的貢獻。近日,《北京日報》「史海鉤沉」欄目刊出一篇署名陳睿的文章——《國民黨為什麼打不好敵後遊擊戰》,為我們理解那段艱難歲月提供了一份參照。

  經過數次會戰後,國民黨正面戰場傷亡慘重。受共產黨敵後戰場遊擊戰的啟發,蔣介石曾明確表示,「遊擊戰重於正規戰」。為此,抗日遊擊幹部訓練班誕生,中共派出葉劍英等同志擔任教官。然而,同樣是打遊擊戰,雙方的效果天差地別。日軍的一份評估報告顯示,對國民黨遊擊隊的評價為「缺乏大員統率」、「非正規之遊擊隊分子複雜」等,對中共遊擊隊的評價則為「有鐵的紀律的黨組織,以黨為核心團結軍、政、民進行所謂四位一體的活動」。

  以下為文章原文:

  1938年底,經歷了淞滬、武漢等投入兵力近百萬的大會戰後,國民政府損失了大量的人員與裝備,陸軍兵員不及原編製的一半,海軍和空軍則幾乎傷亡殆盡。此時,受共產黨部隊敵後遊擊戰的啟發和鼓勵,蔣介石考慮執行新的抗戰策略——遊擊戰與正規戰配合。

  蔣介石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的會議上明確提出:「遊擊戰重於正規戰」

  1938年10月,蔣介石在武漢召開的高級將領緊急軍事會議上說:「吾人欲驅逐敵人,消滅敵人則必須利用遊擊戰,擾亂敵人之後方,而牽制其行動,破壞敵人運輸交通,而減少其力量,以協助正規軍之作戰。」

  1938年11月底,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湖南南嶽召開軍事會議。會上,蔣介石明確提出:「政治重於軍事,遊擊戰重於正規戰。」 並要求:全國部隊三分之一兵力配備在遊擊區域——在敵軍的後方打遊擊;三分之一佈置在前方,對敵抗戰;三分之一到後方整訓。此外,還在敵後專門設立了冀察、魯蘇兩個遊擊戰區。1939年1月7日,蔣介石指示國軍各戰區軍事長官:「應以一部增強被敵佔領地區內力量,積極展開廣大遊擊戰,以牽制消耗敵人」,且按戰區具體狀況逐一指示方針,如:「第九戰區應以有力一部向武漢及沿江各要點遊擊,並保持九宮山遊擊根據地,不斷襲敵後方」,等等。

  為了盡快辦成此事,國民黨政府向應邀參加會議的周恩來、葉劍英陳詞,並向中共中央打電報,請求派幹部到訓練班擔任教官。中共中央討論了這個問題,認為是有利於團結抗戰的措施,決定派人去。毛澤東說:「去吧,去講我們的一篇道理。」於是,經中共中央研究決定,組成了一個三十多人的班子,對外稱「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即赴南嶽。代表團由葉劍英擔任團長(後為李濤),教官有李濤、邊章五、吳奚如、薛子正等。李濤在幹部訓練班任政治教官,教授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及如何做群眾工作等課程。

  1939年1月24日,國民政府成立南嶽遊擊幹部訓練班,蔣介石親自擔任主任,白崇禧、陳誠擔任副主任。學員來自各戰區部隊營長以上軍官和高級司令部的中級參謀人員,結業後回原部隊辦班訓練連、排長等基層軍事骨幹,編組遊擊隊,到敵人的側面和後方去開展遊擊戰爭。由於共產黨是公認的遊擊戰專家,所以訓練班專門邀請共產黨員來講解遊擊戰術。當時,葉劍英擔任了訓練班的副教育長,帶領共產黨幹部30多人參加籌建和教學工作,編寫教材、備課、試講。

  在蔣介石對「遊擊戰」的重視之下,國民黨部隊建立了一些敵後抗日根據地,但戰績卻十分糟糕

  在蔣介石對「遊擊戰」的重視之下,最高峰時,敵後戰場的國民黨部隊達到了近60個師,再加上大量地方武裝,兵力接近100萬。據不完全統計,國民黨軍在敵後戰場的主要抗日根據地包括:太行山東南部根據地,中條山根據地,呂梁山根據地,五台山根據地,恆山根據地,魯東南與沂蒙山、日照山根據地,大別山根據地,浙西根據地,皖東、皖北和鄂東根據地,海南根據地等。

  然而,國民黨部隊的這些敵後抗日根據地,戰績卻十分糟糕,在日軍的進攻下連連敗退、損兵折將。比如,中條山戰役。1941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日軍進攻中條山根據地,只用35個小時便完成了外側包圍圈,只用40個小時完成了內側包圍圈,實現了對近20萬國民黨軍隊的雙重合圍。前後不過30天的時間,中條山根據地陷落。據日方統計,中國軍隊此役被俘3.5萬人,遺棄屍體約4.2萬具,日軍戰死僅679名,負傷2292名,傷亡不足中國軍隊的1/12。蔣介石稱此役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到1943年左右,國民黨在華北的敵後根據地基本上都丟掉了。

  1944年6月22日,時任第十八集團軍參謀長葉劍英在與中外記者參觀團談話時說:「總計開到華北、華中敵後戰場的國民黨軍隊,原來不下一百萬(一九四一年中條山戰役時期的統計,華北約有八十萬,華中約有二十萬),由於政策錯誤和受不了艱苦磨練,絕大部分被敵人消滅或投降了敵人,留在原地的及撤回後方的為數甚少。」堅持在敵後的總共不過2萬至3萬人。更令人無語的是,在國民黨敵後抗戰隊伍中出現了「降官如毛、降將如潮」的醜惡局面。其中,龐炳勳、孫殿英、孫良誠、公秉藩、吳化文、李長江、王勁哉等都是上將與中將級人物。在他們的帶領下,數十萬國軍先後投降當了偽軍。

  同樣是開展敵後遊擊戰,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與國民黨領導下的根據地何以如此大相逕庭

  相反,中共領導下的敵後根據地,卻從只有不過150萬人口的陝甘寧邊區迅速擴展到十多個省;武裝力量也從最初的數萬人,發展到近百萬。同樣是開展敵後遊擊戰,同樣是經營敵後抗日根據地,何以如此大相逕庭?  

  對於打好遊擊戰,共產黨、國民黨的高級將領都有過論述。朱德在抗戰初期的《論抗日遊擊戰爭》一文中指出:「抗日遊擊戰爭主要的是政治戰爭。」「政治戰爭的要點,第一,在整頓內部,除去內部隊員中不正確的觀念和壞的習慣行為,求得遊擊隊本身鋼鐵一般的團結,無論如何不會瓦解,任何的風浪都能經得住,吃得起……政治戰爭的第二個要點,是以群眾為堡壘,把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政治戰爭的第三個要點,是瓦解敵軍。」白崇禧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有人認為打遊擊乃保存實力之作法,殊不知敵後遊擊,任務極為艱巨,因補給困難,且多半以寡抵眾,以弱抵強,故必須官兵加倍淬礪奮發,機警勇敢,絕非保存實力者所能勝任。」

  然而,國、共兩黨領導下的敵後遊擊戰的實際表現卻大不相同,這一點從日軍的評價中可見端倪。日軍有一份評估報告稱,國民黨遊擊隊有五大弱點:「(一)各遊擊隊常互爭地盤,自相火拚;(二)缺乏大員統率,彼此不能密切聯繫,易於各個擊破;(三)缺乏優良武器,不能作陣地戰;(四)正規遊擊隊雖破壞力強,但對人民濫施權威,致不得民眾之信仰;(五)非正規之遊擊隊分子複雜,大多為土匪散兵結構而成,戰鬥力既不強且領導者俱是匪首流氓,甚少有國家觀念,易以利相誘。」而對共產黨的評價卻是:「中共是有鐵的紀律的黨組織,以黨為核心團結軍、政、民進行所謂四位一體的活動……它以『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方針,將抗日戰變為政治戰,在建設解放區的同時,鼓動民眾廣泛開展『遊擊隊』活動……至1941年,方面軍(才)覺察到中共存在的可怕。」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