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台灣抗日義勇隊:同日軍說日語宣傳反戰理念
台灣人民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抗戰時期台灣同胞與祖國大陸同胞同仇敵愾,共同奮戰,抵禦外辱。台灣義勇隊就是其中突出的例子,在中國抗戰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秉持「保衛祖國,收復台灣」的信念,投身祖國抗戰,其抗日足跡遍及閩浙贛等地,影響遠及東南亞。義勇隊從1939年成立時的二三十人發展壯大,到1945年已有381人,在閩台胞是其主要組成成員。他們為抗戰勝利、收復台灣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抗戰勝利70週年來臨之際,本報特辟專版緬懷英烈,追憶他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
崇安走出的義勇隊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當時,祖國大陸的台胞主要散居在福建、浙江、廣東三省,其中以福建為數最多,約有兩萬人。抗戰爆發,日本當局迫令台胞回台,其中一部分人選擇回台灣,一部分人則堅持留在祖國大陸。
出於安全考慮,福建省政府將留閩台胞集中起來,統一安置在閩北崇安縣(今武夷山市),總人數達400多人。1938年11月,長期從事抗日活動的台胞李友邦從浙江來到崇安縣,動員和招募崇安的台胞參加義勇隊。
相關的回憶資料顯示:當夜,李友邦在廣場中呼籲台胞抗日。有人問他:「要怎麼抗日呢?」李友邦回答:「可以扛起槍上前線,用日語去宣傳給日本人聽,讓他們反戰。」
1939年2月,在浙江省金華縣城酒坊巷18號正式成立了台灣義勇隊,另由6名兒童組成了台灣義勇隊少年團(以下簡稱台灣少年團),人員組成以崇安台胞為主。李友邦任隊長兼少年團團長,張一之任隊秘書。張編寫了隊歌和團歌,並由賀綠汀等譜曲。義勇隊隊歌的歌詞是這樣的:「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是台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要把日寇驅出祖國,要把他在台灣的鐐鎖打碎。為正義抗戰,保衛祖國,解放台灣,把日本帝國主義整個摧毀,整個摧毀。我們是抗日的義勇軍,是台灣民族解放的先鋒隊。」
建陽醫院裡的「台灣醫生」
台灣義勇隊成立後,就開始有計畫地進行抗日救亡活動。福建省檔案館館員陳風介紹,台灣義勇隊當年在金華主要開展了四方面的工作。第一,對敵政治工作。義勇隊成員熟悉日語,他們翻譯日軍文件,審訊並教育俘虜,深入敵偽組織獲取情報,教戰士日語口號等,這是義勇隊最為直接的抗日戰鬥。第二,醫療救護工作。此外,他們還開展了生產報國和巡迴宣傳工作。
醫療救護是義勇隊抗戰活動中最具成效的工作。崇安台胞中從醫者多達52人,其中35名參加了台灣義勇隊。台灣義勇隊成立後,率先設立了醫療工作部,1939年,台灣義勇隊在金華成立抗戰時期第一家醫院,之後,又相繼在衢州、蘭溪、建陽成立了三家醫院。
1942年浙贛戰役爆發,台灣義勇隊堅持到最後一時刻才奉命撤離金華,經江山,翻仙霞嶺,再經福建的浦城、建陽、南平、永安,於10月中旬到達龍巖。1943年義勇隊在建陽成立「第四台灣醫院」。
建陽的台灣醫院開張後,每日平均看診治療200人左右,8個月治療病患48536名,醫院對榮軍、義民、貧民完全免費治療,其餘都是按成本從廉取價。他們還經常下鄉義診,因此,被前方戰士和當地民眾尊稱為「台灣醫生」。
除了醫療技術外,台灣義勇隊中還有不少技術人員掌握有製造重要戰略物資樟腦或藥品的技術。他們在盛產樟樹的閩北、浙南建立樟腦製造廠,製造出戰場上所迫切需要的麻拉利亞藥水、皮膚病藥膏和需求量大的胃病特效藥等,緩解了抗戰時期的藥品緊缺困難,挽救了眾多抗日戰士和老百姓的生命。
三次突襲揮劍廈門
1942年的浙贛會戰後,李友邦率台灣義勇隊撤出浙江轉戰福建。此後,台灣義勇隊在軍事上有過3次壯舉:1942年6月17日,台灣義勇隊在廈門對日軍總部「興亞院」發動武裝突擊;6月30日,台灣義勇隊在廈門虎頭山炸了日軍的海軍油庫;7月1日,在廈門日偽政府成立3週年的慶祝會場上,又投擲數十枚手榴彈,當場炸死日偽軍數十名,給日偽軍的心理造成極大震撼。
此外,台灣義勇隊堅持連續出版《台灣先鋒》《台灣革命叢書》等刊物,後期還創辦了《台灣青年》報,這些刊物在報道台灣義勇隊與少年團的抗日活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宣傳。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少年團用公演話劇、舉辦兒童聯歡會、公演抗戰戲劇、出版《台星》刊物、教唱日語反戰歌曲等方式宣傳抗戰。當時前線部隊裡流行著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台灣人都參加抗戰了,我們還不該更努力嗎?」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李友邦十分振奮。當年在台抗日,「回唐山去吧」是李友邦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如今,抗戰勝利,台灣光復,他對台灣青年們說:「我們為了不當日本順民而在大陸度過了一二十年的流浪生活,飽嘗了人生的甜酸苦辣而倖存下來,今天我們可以作為一個愛國的台灣同胞,堂堂正正地回家鄉去見父老兄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