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戰爭中我國突然撤軍的難言之隱是什麼?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印度在中印邊界不斷製造事端之時,正是美國對我發動冷戰最激烈以及中蘇關係破裂、兩國矛盾擴大時期,美蘇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對印度給予支持。此時,盤踞在台灣的蔣介石集團也 「趁火打劫」,不斷叫囂「反攻大陸」,美、蔣聯手不斷派飛機對我東南邊境及內地進行侵襲、騷擾和破壞。應該說,中國當時四面受敵,國際及周邊形勢異常嚴峻。
與此同時,我國國內形勢也不樂觀。 1958年的「大躍進」、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遏制、封鎖和蘇聯的背信棄義以及嚴重的自然災害等「天災人禍」,使我國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不少地區出現饑荒。因此,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中國在有效教訓了印度之後及時撤軍,適時調整我國的外交戰略,有助於我國在經濟建設和外交、國防建設等多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易攻難守」,後勤困難
在中印邊界中國一側,地形以高山和叢林為主,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而且一年中有半年時間為冰封期。惡劣的環境和條件給我軍造成了後勤保障上的極大困難。當年,我軍之所以選擇10月下旬教訓印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為了躲過雨季,以使運輸作戰物資的道路條件更有保障。但一進入11月,西藏便開始面臨大雪封山的威脅,行車困難又開始增加。當時,對印反擊戰的後勤保障主要靠老鄉支前和犛牛運輸。據有關資料顯示,一次戰役,即需支前犛牛三萬多頭。其它所有物資以及傷員烈士等,都要依靠老鄉手拉肩扛。所以,西藏高原上的運輸問題,是我軍後勤體系幾乎無法解決的瓶頸。
「易攻難守」,後勤困難
在中印邊界中國一側,地形以高山和叢林為主,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而且一年中有半年時間為冰封期。惡劣的環境和條件給我軍造成了後勤保障上的極大困難。當年,我軍之所以選擇10月下旬教訓印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為了躲過雨季,以使運輸作戰物資的道路條件更有保障。但一進入11月,西藏便開始面臨大雪封山的威脅,行車困難又開始增加。當時,對印反擊戰的後勤保障主要靠老鄉支前和犛牛運輸。據有關資料顯示,一次戰役,即需支前犛牛三萬多頭。其它所有物資以及傷員烈士等,都要依靠老鄉手拉肩扛。所以,西藏高原上的運輸問題,是我軍後勤體系幾乎無法解決的瓶頸。
而印度在後勤條件上,比中國有利得多。在印度一側,地勢開始漸趨平緩。同時,印度背後是南亞平原,有條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網,運輸幾乎暢通無阻。因此,一旦戰爭變成長久對峙,雙方在運輸條件方面的差距就會產生越來越大的作用。何況,應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國和英國已經開始將大批軍火運抵印度,尼赫魯還向英美要求提供15個轟炸機中隊,以空中打擊阻止中國軍隊。
鞏固邊防,代價高昂
實際上,即使是在和平條件下維持西藏地區基本邊防,也是非常艱難和昂貴的。當年十八軍進藏時,開始只有三個步兵師三萬餘人。隨著進軍深入,運輸補給線不斷延長,後方機構迅速膨脹,相繼成立了汽車部隊、工兵部隊、兵站系統、航空站和地勤站等,部隊總人數擴到七萬餘人。但真正進藏部隊只有八千多人,其他人都是服務於後勤,相當於每進藏一個人,後方要有八個人支援。解放初期,西藏地區物資奇缺乏。即便如此,為了保持穩定,毛澤東仍專門指示我駐西藏部隊不准在當地買糧。
後勤費用更是天文數字。在西藏墨脫縣,我軍駐有一個營,所需物資曾依靠僱傭老百姓翻山越嶺背送。僅此一項,一年所需費用即達1000萬到2000萬元人民幣。而一輛能在西藏使用的裝甲車,其價值不過200萬元左右。但要配備一個裝甲團,至少要一二百輛裝甲車,因此僅在裝甲車上的一項花費,即是幾億元。在當年的情況下,鞏固邊防特別是西藏地區的邊防,其面臨的困難是難以想像的。這也是當年中國主動撤軍所考慮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展示誠意,廓清是非
實際上,主動撤軍是戰前、戰爭期間以及戰後,中國政府的一貫主張。戰前,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就曾表示過這種意向。對印反擊,是中國政府被迫無奈的選擇。當第一階段自衛反擊作戰取得勝利後,我軍正處於十分有利的態勢時,中國政府為表示誠意,即提出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即停止戰爭,重開談判,雙方武裝部隊脫離接觸並從實際控制線各自後撤20公里(甚至表示願從「麥克馬洪線」後撤20公里)。
但是,尼赫魯政府卻拒不接受中國政府的好意,反而變本加厲。在此情況下,我軍重拳出擊,以打促和,經過第二次打擊,終於實現了邊界安定的願望,達到了毛澤東主席 「起碼保證邊界一帶幾十年的安定」的目的。此後,尼赫魯在邊境線上欲打打不過、欲和丟臉面,維持了相對長時期的和平局面。老年生活報:程鮮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