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王致和」的起源:王致和屢次科考失利 | 陽光歷史

 

A-A+

百年老店「王致和」的起源:王致和屢次科考失利

2016年12月18日 野史秘聞 暫無評論 閱讀 90 次

  1669年(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縣舉人王致和進京會試落第,滯留京城。這已經是第四次會試落第了,想起這麼多年經年累月的寒窗苦讀,王致和不禁悲從中來。

  王致和的家庭很窮。作為一個窮舉人,他做官的可能幾乎是零。因為當時以舉人身份做官的雖並非沒有,但是極其之少,可謂鳳毛麟角。何況他很窮,沒有去上下打點的任何資本。要想做官,他必須要再通過會試成為進士,才有可能。但是幾次在會試中名落孫山,他有些心灰意冷了。

  打道回府吧,他實在感到無顏去見江東父老。他忘不了來時鄉親們對自己的厚望,尤其是父母那期待的目光,時時出現在他腦海裡。於是他捎信回家說,他在北京找到一份適合文人幹的抄抄寫寫的差事,自己計畫邊干邊學習,爭取在下一次的會試中榜上有名,以光宗耀祖,不負父母的養育苦心。

  京城米貴,生活不易。小時候,王致和曾在老家幫人做過豆腐,沒想到,這個技藝在此時幫了他的忙。為了生計,他在北京的安徽會館附近租房製作豆腐,白天沿街叫賣,晚上在狹小的住房裡讀書,準備下次再考,繼續博取功名。豆腐生意還過得去,王致和亦商亦讀,苦中作樂,原汁原味。歲月似梭,日子水一般地漫過。

  一次,王致和的豆腐做多了,當天沒有都賣出去,剩下了不少。這可怎麼辦呢?時值夏季,賣剩的豆腐很容易發霉變質。

  王致和急得抓耳撓腮。為減少損失,他索性死馬當做活馬醫,將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配上鹽、花椒等佐料,醃在壇裡。他想,這樣興許能減緩豆腐發霉,反正這些剩豆腐沒法賣了,留著自己當一餐飯吃吧。之後,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讀,漸漸把此事忘了。

  秋風吹過,天氣一天天地涼爽起來。王致和重操舊業,猛地想起了那些醃在壇裡的剩豆腐。他苦笑了一下,估計早不能吃了。他不經意地打開罈子看了看這些豆腐,果然已呈青綠色,且臭氣撲鼻。棄之可惜,不知這東西能不能吃?他弄下一塊兒用舌頭舔了舔,覺得有點鹹,有點粘,可吃起來臭裡透著香,香味濃郁、鮮美。他乾脆又弄下一小塊兒嘗了嘗,竟然越吃越覺著好吃。

  王致和甚感驚奇,於是把罈子裡醃製的這些豆腐拿出幾塊送給同鄉品嚐,誰知大家也都一致讚好,無不稱奇。

  真是歪打正著,王致和喜出望外:所謂「一著鮮,吃遍天」,這個獨家生意,一定能給自己帶來滾滾財源。此時的王致和也已經對那些味同嚼蠟的八股文厭倦了,與其將來當一個尋章摘句、死板教條的腐儒,不如在臭豆腐上大做文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科舉領域自己連進士都考不上,但在其他領域說不定就能當個狀元! 於是,放棄仕途的王致和,從此專心做起「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來。此物別具風味,價格低廉,開胃下飯,適合勞動人民食用,銷路逐漸打開,生意十分興旺。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在前門外延壽寺街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面房,開起臭豆腐作坊,前店後場,自產自銷,取名「王致和南醬園」。以經營臭豆腐為主,兼營醬豆腐、豆腐乾及各種醬菜。不久,臭豆腐的銷路擴大到東北、西北和華北各地。王致和臭豆腐臭名遠揚,他樂得合不攏嘴,贏得盆滿缽滿。

  王致和十分注重技術攻關與生產技藝的提升,經過多次改進,其臭豆腐的質量更好,聲望更大,清末傳入宮廷。因慈禧太后秋末冬初也喜歡吃臭豆腐,被定為御膳小菜,按其形狀、顏色被取名「青方」。臭豆腐被定為「御膳小菜」後,身價倍增。

  「王致和」門前的三塊立匾加上彩繪龍頭,象徵「大內上用」之意;「王致和南醬園」的六個字刻為兩塊匾,分別由狀元孫家鼐、魯琪光題書。孫家鼐寫的是兩幅藏頭對,曰:「致君美味傳千里,和我天機養寸心」,另一幅曰:「醬配龍蟠調芍葯,園開雞跖鍾芙蓉」,冠頂橫讀為「致和醬園」。

  從此,「王致和」的生意越做越興旺,並開始有人競相仿製。清光緒年間,在宣武門外、延壽寺街等地相繼開設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醬園。

  周恩來總理還曾有過三讓王致和臭豆腐的趣聞。1964年,緬甸總理奈溫將軍訪華,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設宴招待奈溫將軍。席間上了幾道小菜,其中一道小菜便是王致和臭豆腐。由於臭豆腐的奇臭,儘管周總理三次做出手勢請奈溫將軍先品嚐,但他都遲遲不敢動筷。周總理解釋說道:「這個小菜很有特點,聞著臭,吃著香。」奈溫將軍笑問:「不是已經發綠了嗎?」周總理告訴他綠色是發酵而非發霉,還自己夾了一筷子送進嘴裡。看周總理吃得津津有味,奈溫將軍方才動手品嚐,之後便嘖嘖稱讚。隨後,周總理又向他講述了臭豆腐產生的歷史故事。就這樣,奈溫將軍回國時,兩罐王致和臭豆腐也跟隨他到了緬甸。

  從清朝到現在的三百多年間,「王致和」雖更換了幾代人,卻始終保留著「王致和」這個老字號,保持著王致和臭豆腐的傳統風味。

  三百年悠悠歲月,「王致和」歷經滄桑,經過數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已從一個手工作坊發展為一家以生產釀造調味品為主的科工貿一體化、跨行業經營的集團公司,而且被命名為「中華老字號」。

  科舉制度的棄兒卻成了商海的寵兒。少了一個腐儒,卻多了一個「中華老字號」。王致和當年棄科舉而自主創業,並打出了一片嶄新的天地,其發家歷程對今人選擇人生道路也不無啟迪。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