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皇室魔咒:宗室中被封淮南王就會起兵謀反
漢武帝時期有次宗室謀反事件——淮南王劉安謀反,淮南王劉安的謀反其實是由來已久,劉安的父親劉長的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為劉安後來的謀反早就埋下了伏筆。劉長作為劉邦的第八個兒子,生下來就沒有了母親,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劉長雖然沒有了母親,但因此有機會得到了強權人物呂後的特別眷顧。後來劉長又被封為淮南厲王,可以說是權傾一時、富甲一方。令人想不到的是,有著如此優越條件的劉長,一生竟然遭遇了兩次大的劫難,那麼劉長究竟遭遇過怎樣的劫難呢?他的悲慘命運究竟是怎樣造成的呢?
淮南王劉長是劉邦的第八個兒子,他的出生是一個很不幸的事情,他的出生是剛好發生在趙國的一個謀反案,也就是貫高謀逆案。簡單來說就是劉邦在經過趙國的時候,對他的女婿張敖非常不敬,罵這個張敖,結果引發趙王張敖的國相貫高要謀殺劉邦。所以等到第二年,也就是高祖八年,劉邦第二次經過趙國的時候,貫高就準備下手。而這一次,趙王張敖獻給了劉邦一個美人叫趙姬,這個趙姬因為和劉邦這一夜親密的關係,就懷上孕了。到第二年,貫高謀反的案子就被發現了,發現以後,當然趙王還有貫高就被送到京城去審訊了。比較可悲的就是,劉長的母親趙姬也受到牽連,被關到監獄關起來了。被關起來以後,她就提出來,她懷了皇上的龍子,要求把她釋放出來。
但是這個事情上報給劉邦以後,劉邦當時正在惱火。當然我們可以理解,劉邦這個火還是有他的道理的,這個主要是因為劉邦一生沒有經歷過,特別是他當了皇帝以後,沒有經歷過一次對他的謀殺案,這是惟一的一次謀殺案,而且這一次的謀殺案的主謀,很可能就是他的女婿張敖。所以劉邦特別火,在盛怒之下,劉邦對趙姬懷孕這件事就不予理會,所以趙姬仍然被關在裡面。最後沒有辦法,她就托她的弟弟去通過審食其找呂後。審食其是呂後的親信,呂後聽說劉邦又有一個趙姬懷了一個孩子,呂後肯定不幫忙。呂後現在已經夠麻煩了,因為劉邦身邊有一個戚夫人,已經夠她頭疼了,再來一個趙夫人,那她豈不是更倒霉嗎?更受冷落了,所以呂後也不管。審食其一看呂後這個樣子,審食其也沒有太用勁兒,這個事情就被擱置下來了。所以劉長實際上是在獄中,就是在他母親被關押期間生出來了。所以趙姬生下來劉長以後,趙姬心裡非常不平衡,她覺得自己懷了龍子,又沒有參與謀反,最後是一直被關押,在關押之中生了孩子。孩子生下來以後,趙姬就自殺了。這是劉邦的兒子啊,劉邦的皇子不能夠隨便處置的,看守她的就把這個皇子送給劉邦了。劉邦看到這個兒子以後,劉邦這個時候氣兒也消了,很後悔,覺得很對不起趙姬,於是他就厚葬了趙姬。這個孩子沒有娘啊,就交給呂後,讓呂後來領養他。
根據史記記載,劉長一出生就充滿了悲劇色彩,生下來就沒有了母親,可以說是孤苦伶仃,幸好有呂後的撫養才長大成人。那麼當劉長長大成人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後,他究竟是如何給自己的母親報仇的呢?
在呂後的宮中長大以後,劉長和呂後的關係就很親密。在劉邦所有的兒子中間,因為我們知道,劉邦跟呂後有一個兒子叫劉盈,就是後來的漢惠帝。除了這一個親兒子以外,其他的七個兒子中間,只有劉長跟呂後的關係最親密,她是從小把他帶大的。所以在惠帝和呂後掌權期間,劉長沒有受到什麼虐待,因為他有這麼一個背景,呂後不會為難她領養大的這個孩子。因為我們知道呂後執政期間,劉邦的兒子基本上是被摧殘光了,特別是三個趙王,劉如意、劉友、劉恢,三個趙王相繼都被殺掉。所以最後,就是到漢文帝繼位的時候,劉邦的兒子中間只剩了兩個人,一個是皇四子劉恆,他就是漢文帝,一個是皇八子劉長,兄弟兩個的關係還是比較親的。漢文帝繼位以後,對劉長就比較遷就,所以他也比較放肆。到了後來,劉長跟漢文帝兩個人一塊兒出去打獵的時候,劉長對漢文帝的稱呼都發生變化了,他叫漢文帝什麼呢?叫大兄,兄長的兄,大兄就是大哥。其實他們之間的關係雖然是兄弟,實際上是君臣,但是劉長因為這樣一種關係,他乾脆就叫漢文帝大兄,叫大哥,漢文帝也就應了,認了他弟弟這樣一種稱呼。所以在文帝這種庇護之下,劉長的膽子就越來越大,膽子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情。劉長長大以後,他知道他母親的死是怎麼死的了。『
他知道他母親趙姬死,他不能怨劉邦,因為劉邦是他的生身之父。他也不敢怨呂後,他把所有的怨恨都加在了審食其的頭上。所以到了漢文帝朝,呂後這一族雖然被滅族了,審食其沒有死,審食其還活著,劉長就專門去見審食其。審食其聽說劉長來見,審食其就趕快出迎,迎到大門口。劉長就在審食其家的門口,趁審食其不備,突然之間拔出一個大鐵錘,一錘就把審食其擊倒在地。劉長帶了一個隨從,上去一刀就把審食其給殺了。這是一件很了不得的大事情,審食其被封為辟陽候,而且在呂後時期他做過丞相,是這麼一個大臣,結果是被劉長一錘給結果了性命,所以這件事情非常大。劉長殺了審食其,立即就跑到漢文帝那兒向漢文帝請罪。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他是肉袒請罪,所謂的肉袒,就是把上衣脫了光著膀子。然後講了三條,他說審食其該殺,為什麼該殺呢?第一,趙國的謀反案我母親是無辜的,但是審食其不出面,不極力營救我母親,讓我母親也被關押了,這是第一樁罪;第二,趙王劉如意和他的母親戚夫人也是無辜的,被呂後殺了,審食其完全有能力去協調這個事,他沒有辦,罪二;第三,呂後封諸呂危及到劉姓王朝,在這個時候審食其又不出手,去阻止呂後這樣做。所以我殺審食其是為天下人除掉一個惡賊。
劉長長大後,把母親之死的怨恨全部加在了審食其的頭上。劉長認為,審食其的不作為是導致母親身遭不測的根本原因,所以審食其應當死。在這裡可以看出,劉長殺審食其是蓄謀已久的。從另外一個側面,也顯示出劉長是一個魯莽之人,目無法紀。我們現在看來,審食其之死無疑是有些冤屈的。那麼發生了這個大案之後,漢文帝是如何處置他這個弟弟劉長的呢?
殺了以後,當然這個事就鬧大了,這個事情等於說他弟弟給他哥哥出了個大難題。劉長殺了審食其,漢文帝怎麼辦呢?怎麼處理吧,朝中所有的大臣都看著漢文帝。漢文帝最後的處理是怎麼處理的呢?不予處罰,就不了了之了。這件事情對劉長來說可是一件大事情,這個人這個膽兒是越練越大,何況有他哥哥這麼一個庇護,殺了一個人,而且殺了是一個曾經做過丞相的辟陽候,都沒有受處罰。所以劉長就越來膽子越大,他膽子大到什麼程度呢?第一,他在他的淮南國裡邊不用漢朝的法律,自為法令,他按他的法律來執行,就是他搞成獨立王國。第二,他在淮南國進出一律要戒嚴、清道。這個戒嚴、清道只是皇帝的特權,他諸侯王沒有這個權利,他也要戒嚴清道。第三,他下的命令一律稱制。我們曾經講過呂後的女主稱制,只有皇帝的詔令稱制,他把他諸侯王的命令稱制。所以殺了審食其以後劉長的膽子越來越大,膽子大到最後就出了一件大案子。到了漢文帝前元六年,劉長搞了一次謀反,他搞了七十個人,四十輛車要發動謀反,而且要勾結匈奴,勾結閩越。這個事情很快被發覺了,一發覺就把劉長抓起來了。
我每一次讀《史記》,我都覺得很荒唐,我們知道前面的漢景帝時期,曾經出過吳王劉濞的吳楚七國之亂,那個時候吳國是動用了幾十萬軍隊。劉長竟然是用了這麼七十個人,四十輛車,他要搞謀反。而且這件事件在《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間是記載得很清楚的,在《漢書》中間也有記載,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有記載,史書的記載是準確的,這個材料沒有錯。而且在把劉長抓過去審訊的時候,他也認賬,就是這樣爆發了所謂准南厲王的謀反。謀反以後要處理啊,最後的決定是把劉長諸侯王給撤了,不讓他做王了。然後把他遷到蜀郡一個縣裡邊監視居住,把他監管起來,看管起來居住。然後用一個貨車改造成囚車拉著他往蜀郡去,沿途各縣負責給他供應食物。據史書記載,劉長說了這樣一番話:「吾以驕故不聞,吾過至此,人生一世間,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他說我因為驕橫、驕傲,我不知道我的過錯發展到今天,人生一世怎麼能夠這樣鬱悶地生活呢?所以不食而死,絕食自殺了。到了漢文帝前元十二年,也就是劉長死過以後六年,這時候民間傳出來非常有名的一首民歌,這首民歌就這麼幾句:「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這是漢代很有名的一首民歌,說一尺布再短,還可以縫成衣服;一斗糧食雖然很少,還可以舂成米大家來吃,兄弟兩個人不能相容,這個矛頭直指漢文帝。這個民歌後來就傳到漢文帝耳朵裡去了,漢文帝一聽特別不是滋味,因為漢文帝一聽就知道,因為這個民歌把劉長的謀反說成是兄不容弟。這樣一來漢文帝感到心裡很緊張,然後漢文帝立即就下了一個詔令,追尊死去的劉長為準南厲王,而且按照王候之禮隆重安葬了他,並且還派了三十戶老百姓世世代代為他守陵。
在劉長殺死審食其之後,漢文帝並沒有處罰他這個兄弟,致使劉長越來越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後來竟然不自量力地走上了謀反的道路。劉長的一生可以說是悲劇性的一生,他生後沒有母親,死時絕食而死,那麼誰應該為劉長的死負責呢?
以我來看,劉長之死漢文帝肯定脫不了干係,罪是你定的,流放是你派的,最後死在路上,你是逃不了干係的。但是這個逃不了干係還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無意為之,一種是有意為之。我們先說無意,漢文帝不是有意要殺他的弟弟的,那麼這方面有沒有理由呢?有理由,第一,堅決不殺,漢文帝是堅決不殺劉長的。劉長謀反的事情被發現以後,漢文帝召集大臣們商議,大臣們第一次商議就是殺,漢文帝就說不行。重新再議論,大臣們就提出來還是要殺,那麼漢文帝還不同意,那就只能廢他的王位,可以廢王位但是不能殺。最後同意就是說把他流放監視居住,漢文帝始終不主張殺他的弟弟。這可以說,這是漢文帝沒有謀殺他弟弟的第一個鐵證。第二,特別照顧,漢文帝對他弟弟還特別照顧,他有一個規定,說劉長到蜀郡監視居住的時候,他的妃嬪可以和他同行。要由當地政府給他蓋房子,而且特意規定說,劉長每天必須保證五斤肉、二斤酒,這個待遇也是不錯的了。第三,漢文帝還親口說,他派他弟弟到蜀郡去監視居住,並不是長期的。漢文帝說了一句話,「吾特苦之耳」,我是有意讓他遭一點罪,意思就是說,過一段時間我就把他接回來了,這是第三個證據。第四,當劉長絕食而死的消息傳到京城以後,《史記》中間記載了漢文帝的表現,四個字「上哭甚悲」,就是漢文帝是大放悲聲,大哭一場。
這個大哭我們應當看到,確實有兄弟之情在裡面,因為劉邦的八個兒子中間就剩下他們兩個。這樣他這個小弟弟又死了,小弟弟死了他感到難過,大放悲聲,應當說這還是可以理解的。第五,在他弟弟死過以後,漢文帝親自下令,要處理沿途的那些官員,因為沿途的官員不給劉長那個囚車開封。司馬遷的記載是,沿途所有的縣都沒有打開,沒有開囚車,所以劉長是一直被關在裡邊,從陝西拉往四川就是這樣的。所以漢文帝在劉長死了以後就下令,把沿途所有接待的那些縣的縣令一律處死。這個處罰我們今天看來只能說是四個字:委過於人。因為當時對諸侯王管制是很嚴的,有罪的諸侯王管制得更嚴,沿途的縣令誰也不敢放,你萬一把劉長放出來,他要是跑了誰負責任啊?所以誰都不敢開封。現在他死了,他就下令把沿途各縣的縣令一律處死,懲罰是很嚴格的。當然他想用這個懲罰,表明自己對弟弟是很寬厚的。最後一點就是封其四子,兩年以後就把劉長的兒子,四個兒子全部封候。所以我們從這一方面來看,漢文帝對他弟弟劉長確實不薄。
漢文帝對侍劉長可以說是仁至義盡,謀反之後依然對他厚愛有加,所以不可能是漢文帝有意謀殺了劉長。可是這裡的論據只是做了表面的分析和論證,有人從漢文帝的性格入手,認為歷史的真相是漢文帝有意殺了劉長。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劉長之死呢?劉長之死究竟與漢文帝的性格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我下面介紹第二種意見,有意為之,漢文帝是有意殺了他弟弟。我們先看看文帝跟劉長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劉長這個人我們剛才已經介紹過了,我們從那個介紹來看,劉長是一個沒有政治頭腦的人。你想想他敢殺審食其,公開入宅行兇,而且他搞了七十個人、四十輛車就謀反,非常荒唐,說明劉長毫無政治頭腦。那麼漢文帝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第一點我們要肯定漢文帝政治老練。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想想在呂後執政期間,劉姓諸王,特別是劉邦的兒子,三個趙王劉如意、劉友、劉恢相繼被殺,然後調代王劉恆去做趙王,這個代王劉恆就是後來的漢文帝。劉恆不去,呂後的命令他敢抗,而且他說了一個理由,他要為嫡母守邊,這樣把呂後給騙過去了。在整個呂後執政期間,漢文帝,也就是當時的代王劉恆幹什麼呢?劉恆就在那兒表演,劉恆是個高明的表演家,他裝什麼呢?裝弱智,裝孫子,他把呂後給蒙了。呂後就認為代王劉恆是一個沒有大志的人,沒有本事的人,你不來就不來吧,就放過他了。這一件事說明劉恆政治上非常老練。第二,殺了諸呂以後,要選一個劉姓王室的人做繼位皇帝,選誰不選誰這是個關鍵時刻。在殺諸呂的時候,是齊王劉肥的三個兒子立了大功,就是當時一個劉襄,還有一個劉章,還有一個劉興居。特別是那個劉章,立了很大的功勞,因為劉章殺了呂產,劉章殺呂產是蕩平諸呂最關鍵的一步。所以當劉章殺了呂產的消息告訴給周勃以後,周勃就覺得大局已定,他就立即下令抓捕所有呂姓王族的人。所以劉章是立了大功的人啊,而劉章又是劉邦的孫子,劉章完全可以被立為皇帝。為什麼劉章沒有立為皇帝呢?
因為劉章太能幹了,你想想呂後讓他主持酒宴的時候,他就把一個逃席的人給殺了。所以劉章的果斷、劉章的勇敢、劉章的智謀、劉章的膽略,讓當時掌握著帝王廢立之權的陳平跟周勃感到害怕。陳平和周勃都怕立劉章,因為一旦立了劉章,他們就覺得,他們這幫老臣要控制劉章這個小伙子非常難。想來想去,劉章不立立誰啊?立那個劉恆吧,那個代王劉恆反正那是個弱智,立了他好控制啊。結果上當了,等到把代王劉恆迎過來周勃才知道,劉恆是個老謀深算的老狐狸啊。劉恆來到以後,周勃當時就提出來要跟劉恆單獨說幾句話,結果劉恆就派他手下的人說,皇帝面前沒有私話,如果是公話我們就到朝堂上說,如果是私話,你就免開尊口,一下給周勃就給擋回去了。這個時候周勃才知道,這個代王劉恆一點都不是弱智。
漢文帝是一個政治老練之人,從謀略上來講,劉長根本不是漢文帝的對手。所以就有人猜測漢文帝靠謀略縱容劉長,致使他一步步走向死路,事實上是漢文帝用軟刀子殺死了劉長。那麼漢文帝為什麼要殺死劉長呢?這個推斷在《史記》中有什麼蛛絲馬跡嗎?
這麼一個政治老道的漢文帝當了皇帝以後,對他的弟弟採取了一系列寬容的做法,這個寬容叫我們今天想起來都不可思議。我下面列舉一下漢文帝怎麼寬容他弟弟,第一,他弟弟叫他大兄,他答應;第二,他弟弟公然殺死辟陽侯審食其,他不處罰;第三,他弟弟在淮南國一切按照皇帝的規格來生活,他不管;第四,當時有一個大臣叫袁盎,袁盎看到這個情況,跟漢文帝說了這麼幾句話:「諸侯太驕,必生患。」像淮南王劉長這樣的諸侯,他這麼驕橫,一定將來會留下後患。最後司馬遷寫了三個字「上不聽」,就是漢文帝不聽,這是第四;第五,在劉長叛亂的當年,也就是漢文帝前元六年,劉長公然下令,把中央政府派到他淮南國的那些高官全部驅逐出境。這個做法就是不得了的事情,皇帝派來的官員你把他驅逐出境。漢文帝怎麼做的呢?「帝曲意從之」,漢文帝委屈了自己,答應了;第六,淮南王殺擅無罪之人,而且擅自封賞他也默許;第七,發展到最後,淮南王就是他的弟弟劉長,給他哥哥寫的上的奏章,都言辭不遜,非常傲慢無理。從我們上面列舉的七點來看,漢文帝完全是有意地在放縱他的弟弟,讓他弟弟一步一步地覺得可以無法無天,最後發展到七十個人、四十輛車謀反,他是有意為之。而且在劉長被發現謀反以後,在處理的過程中間漢文帝表現得很虛偽,大臣們說要殺他不同意,大臣們再說殺他還不同意,最後只同意把他的王給他撤了,然後監視居住。就這他還要保證每天五斤肉、二斤酒,保證他的王候的生活,表現得好像是很「關照」。但是這個「關照」是要打引號的,而實際上當漢文帝決定把他弟弟從陝西押到四川,就是蜀郡,要走這麼長的路的時候,袁盎又給他提了一個意見,袁盎這樣講:「淮南王為人剛,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霧露病死,陛下為有,殺弟之名,奈何。」袁盎又提醒他,說淮南王劉長這個人脾氣非常暴,性格非常剛烈。這麼一個人你給他關到一個囚車裡,一個縣一個縣地押送,等於是沿途不斷地遊街示眾啊。從陝西要把他遊街示眾到四川,這麼一個長途的遊街示眾他能受得了嗎?他受不了他肯定會自殺,萬一他死了,你豈不落下一個殺你弟弟的惡名嗎?所以袁盎給他提了醒。這說明漢文帝如果想不到他弟弟會死到路上的話,至少袁盎提醒以後他會知道的,他應當想到了,他起碼知道他弟弟的性格,但是他還是不採納,還要這樣辦。那麼只有一個解釋,漢文帝就是想讓他弟弟在路上死了,只有這麼一個解釋。以上我介紹了兩個方面的理由,不知諸位同意哪一個意見。依我看來,漢文帝謀殺其弟應當是比較可靠的一個信息。雖然司馬遷在《史記》中間,班固在《漢書》中間,沒有這樣直接表述,因為歷史的記載有直筆,也有曲筆,這就是歷史很難讀懂的地方。所謂直筆,就是歷史學家把歷史事件真實地、客觀地記述下來了,沒有其他的意思在裡面,這就是直筆。
另外一種寫法就是,史學家把自己的觀點,把他真實的看法隱藏在那個字裡行間,需要讀史的人憑著自己的閱歷,穿透字面來瞭解真相,這就是曲筆。所以歷史的難讀之處就是它有直筆也有曲筆,司馬遷其實用曲筆交待了漢文帝謀殺其弟。當然漢文帝為什麼謀殺其弟?那只有一種解釋,就是漢文帝他做了皇帝以後,惟一能夠代替他的就是他的弟弟,雖然他弟弟沒有多大的政治才能,畢竟他是可以接班的一個人選啊,是個合法人選。如果這個合法的人選除掉了,他豈不就高枕無憂了嗎?所以應當說,這樣比較符合歷史的真實。但是漢文帝殺了他弟弟劉長,然後又封他的兒子,又封候又封王,這個做法其實是埋下了皇室恩怨的一個種子,這個仇恨的種子,到了劉長的兒子劉安的時候就爆發了。《史記》中間記載劉安也寫了這麼一句話:「時時怨望,厲王死,時欲畔逆,未有因也。」那就是劉安一直把他父親的死,這個事情記在心裡邊,而且時時都想叛逆沒有機會。劉長是在淮南王的位子上造反,劉安也是在准南王的位子上造反,所以淮南王這個爵位就好像是一道咒語一樣,預示著謀逆,誰要是封候為淮南王,那就有可能造反。那麼劉長其他的兒子沒有被封為淮南王,他們是不是就能夠擺脫這個咒語的束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