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統懸疑:一代明君李世民是不是鮮卑人?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傑出政治家、軍事家。
他在位期間出現了歷史上稱道的「貞觀之治」,被稱為「千古一帝」。
史書對李世民的記載,寥寥300字,功過論斷,兼而有之。
《唐書》裡面記載了一個關於李世民命名的有趣故事。
說那李淵二子即將誕生之時,李淵路遇一書生為其看相,書生驚呼:「李淵貴人也,其子也貴,有濟世安民之大任。」
李淵懼,欲殺此人,書生卻不見了。歸家,二子誕,故起名「世民」,取濟世安民之意。唐太宗李世民的確勝任了「濟世安民」的重任,堪稱一代明君賢主。
然而他的身世之謎卻永遠被湮沒在簡略的正史記載之中。考古學家根據《步輦圖》留下來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早畫像推測,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是鮮卑人的後裔。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人們的議論,李世民是鮮卑人麼?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關於他身世的疑點很多。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趙縣,而李淵生於關隴,自稱祖居關隴,是西涼王李皓的後代,藉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在歷史上還有這一段插曲,本來西魏以前以山東地區的李姓一門為望族,這一地區有五大望族姓氏--王、盧、崔、李、鄭,其中李姓又是鮮卑族中的一大姓氏。
自西魏宇文泰以關中為根據地建國,由此就硬性規定了關隴李姓為望族。有人據此認為李氏一門是破落貴族,還有人說李氏是鮮卑族大野部的姓氏。
唐朝時候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界線劃分不嚴格,唐朝之前,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現象廣泛存在。在隋煬帝時,突厥人就曾強制改穿漢裝,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間友好往來的政策,同一個等級的人可以被允許通婚。所以造成了有皇室是少數民族的情況,大臣中也有許多是少數民族。李世民是鮮卑族的後裔,這也是有可能的。然而這裡邊有幾個疑點:
一、是李淵一門在此之前到底如何,無法從歷史上考究得知;
二、是李淵自稱為西涼王李皓後代,到底是事實如此還是自抬身價?
根據可考證的歷史資料證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屬於非漢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煬帝之間還有著姨表關係。
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氏也是鮮卑族人。而李淵一方的血統還沒有足夠的歷史證據進行論證。
歷史上有以下幾種說法:賜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後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說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響比較深的漢族人。
現在一般的習慣說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兒,民族大融合的產物。然而在進一步的研究卻步履維艱,主要是由於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可以稱為帝王的模楷,後世人們想盡可能模糊其民族的概念。
因此許多學者對考證唐太宗李世民身世問題並不積極。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認為李世民為鮮卑族後裔的觀點主要有如下論據
一、立武則天為後印證了唐朝的胡俗。
唐朝人對肥碩豐腴的女子情有獨鍾。像楊貴妃的傳說、《唐代仕女圖》的記載,都證明了唐人有這方面的審美傾向。
這與唐的民族融合大有關係,帶有明顯的少數民族趨向。在胡人的風俗中有父死子娶母為妻的習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故事。
昭君出塞的故事裡,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後就嫁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類似的關係尷尬的角色。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之間的關係近乎亂倫。
唐太宗李世民在武氏則天正值其雛女妙齡之際,召其入宮為才人。他死之後,武則天入感業寺做了尼姑。唐高宗即位後,「復召武氏入宮,拜昭儀,欲進號宸妃」。
幾年後,竟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期間,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長孫無忌,褚遂良、於志寧、裴炎及程務挺等人曾力諫唐高宗李治,武則天「曾侍先帝,眾所共知」,但是唐高宗李治根本沒有在意。
二、歷史上楊貴妃也是一例。楊貴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壽王的妻子,卻被身為公公的唐玄宗討來做了妃子。這些為李唐王朝大臣們所不齒的關係是不是李氏家族身體裡流淌的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
然而有的學者認為唐朝的這種風俗與胡人血統毫無關係。他們認為人性古今都是相同的。
並且,在武氏14歲入宮後唐太宗李世民都已經是50多歲的老人了,而且行將就木,唐高宗李治自身也應該明白娶母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他可能因為意志薄弱受了武則天的擺佈,也可能是受了美色的誘惑,最終知其不道德而為之,這不能牽強的和胡人的血統聯繫起來。
歷朝歷代中,亂倫都是一種反道德的行為,決不會為社會所尊奉,決不是唐朝社會贊同這種道德觀念,而是這跟個人的道德和意志有關係,是一種個人缺失了德行的表現。
還有的學者綜合了這兩種對立的觀點:認為李氏一家是深受胡人習俗影響的漢人後裔,由於在魏晉時期長期與胡人混住,從各方面都沾染了大量的胡人風俗;而且從唐朝女子的穿著以及蹴鞠、騎馬打獵的生活來看,當時女性享受了以後歷代女子不曾享受的解放;所以對於開放、繁榮、各民族已有了相當程度融合的大唐朝而言,這種亂倫關係不應該算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