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有什麼得失? | 陽光歷史

 

A-A+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有什麼得失?

2016年03月22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139 次

  太平軍從兩廣一路北上,衝破重重險阻,於1853年1月攻佔武昌後,繼續向何方進軍,定都於何地成為決策者們必須慎重考慮的重大問題。觀覽中國地勢,自古以來有四個地方是成大業的基地——東南之南京、北方之北京、西北之西安、中原之洛陽(開封)。有三條路擺在決策者們面前:一是趁著勢頭正盛,甩開南方的清軍,一鼓作氣,北上攻取河南,據有中原,再迅速直搗北京。(此時湘軍也還沒成氣候);二是借鑒李自成先例,遠征西安,再圖四川,鞏固基地,伺機經山西取北京;三是借鑒朱元璋先例,順江東下直取南京,經營東南地區。雖然戰略會從攻勢轉向守勢,但富饒的江浙地區足以維持鼎足之勢。

  究竟應該在哪裡定都,決策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天王洪秀全熟知歷史,一直打算入主中原,認為「河南,古所稱四戰之地也,當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爭。」「侷促於東南,而非宅中圖大之業」。卞三娘、羅日綱等將領也主張北上取河南,「由襄樊一路直取河南,進據中原心腹」。

  東王楊秀清則主張往東南方向進攻,定都於南京。「今日上策,莫如捨粵不顧,直前衝去,循江而東,略城堡、捨要害,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然後遣將四出,分攏南北,即不成事,黃河以南,我可有已。」

  就在各執一端的時候,一個湖南籍的老水手毛遂自薦,大聲向楊秀清建言不應該去河南,說「河南河水小而無糧,敵困不能救解。爾今得江南,有長江之險,又有舟只萬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立都,爾而往河南何也?」,最後楊秀清假托上帝下凡的名義發佈進攻東南的命令,並指示丞相何震川等人寫作《建天京於金陵論》,闡述定都南京的重大意義,為自己的決策營造輿論。於是五十多萬頭裹紅巾的太平軍從武昌兵分三路向東南方向進攻,一路水軍順流東下,兩路陸軍沿長江南北兩岸並進,帆幔蔽江,銜尾數十里,浩浩湯湯、勢不可擋,於3月攻佔南京,造就天京與北京成十幾年鼎足之勢的局面。

  定都南京的不利之處:一是偏安於東南一隅,戰略被動。固然可憑借長江天險防守,但這樣的戰略出發點是防守,會喪失主動權。而革命戰爭必須採取積極進取的戰略,不斷擴大戰果和影響力,吸引越來越多的擁護者,否則難以為繼;二是南京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攻佔南京給清廷很大的震動和驚醒,容易樹敵太多。南京又毗鄰江浙、上海等沿海地區,定都南京會過早引起列強的干涉,四面受敵;三是定都南京容易分散精力。太平軍必須東征以獲得江浙的財富,必須北伐打擊對方的統治中心,必須西征以控制長江上遊的九江、安慶等軍事要地,喪失了作戰的主動權。後來清廷也將計就計,設立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圍困南京,又攻克東面重鎮安慶,形成包圍圈,也順長江而下直取南京,終至太平天國覆滅。

  外交決策分析學認為集團利益是影響決策的重要因素。戰爭能給軍工企業帶來巨額的利益,因而軍工復合體是美國發動對外戰爭的重要推手。定都南京才有水軍的用武之地,老水手可能受職業思維影響,或從維護本集團利益的角度出發而建言定都南京,步兵或騎兵則很可能會建議北上中原、定都河南。再看二戰時的日本,當時日本政軍界有兩個戰略選擇:一是北進戰略,發動大陸戰爭,進攻中國和蘇聯;一是南進戰略,發動太平洋戰爭擊敗美國和英國在亞太的勢力,南下全面佔領東南亞。為了各自部門利益、集團事業的發展,日本陸軍傾向於北進戰略,而日本海軍則傾向於南進戰略,因此日本陸軍在中國大陸投放了大量軍力,而日本海軍也最終襲擊了美國珍珠港,挑起與美國的太平洋戰爭。

  再看朱元璋定都南京和洪楊定都南京後採取的戰略。常遇春主張直搗北京,朱元璋認為「懸軍深入,饋餉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先取山東,撤彼屏蔽,移兵兩河,破其藩離,拔潼關而守之,扼其門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而太平天國則偏師北伐,急於希望把革命火種播撒到北方,雖然一路上兵員數量一度得到擴編充實,但終究寡不敵眾而失敗。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