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橘子洲頭陣亡清軍弁兵葬何處?
曾作為行道踏步的河南忠義弁兵墓墓碑(現藏麓山景區)
《星期天·讀城》於5月22日刊發《橘子洲上太平軍頓開金鎖走蛟龍》一文,獲得讀者好評,對於本地史料的發掘和釐正,引起一些專家的興趣,比如橘子洲頭陣亡弁兵墓葬於何處,李長林親眼所見,不但具有發言權,並且很具歷史價值——
清張延琦等纂的《長沙縣志》(同治十年〈1871年〉刻本)卷三十附錄:「各省府縣陣亡弁兵墳塚」(即咸豐年間與太平軍交戰戰死的清軍墳墓),有兩則記載:
「又,河南弁兵(註:弁為低級武官)七百名駐紮大西門對岸江神廟洲上,與賊交鋒,眾寡不敵,盡赴水死。收葬於龍王市河邊山內。」
這裡提到的江神廟,系建於六朝,位於橘子洲尾的水陸寺,清時已改稱江神廟。文中「賊」,系正史修纂者對太平軍的污稱(下不一一指出),龍王市即今灣市,山即岳麓山(及其旁餘脈叢山),這座墓是原地葬。
「又,南門城潰時,兵勇堵剿,傷亡者眾,賊退修城,拾其骸骨叢葬於岳麓書院前大天馬山,表曰:忠骨大墓。戊辰(同治七年)建坊,題曰:萃忠坊。」這座墓是移地葬。
另外,清張先倫等纂《善化縣志》(光緒三年〈1877年〉刻本)卷三十五記曰:
「咸豐二年九月十九日,官兵出牛頭洲(注;即今橘子洲頭一帶)擊剿,賊佯敗,我兵乘勝追來,不意群賊先伏樹林截圍,我兵中伏,死者枕藉,河南兵尤多溺亡。」
此處未交待下葬情況,但後來諸書皆說,牛頭洲此役陣亡河南兵亦葬於河西。
綜觀記述,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攻打長沙城,有三次戰役陣亡的兵弁葬於長沙河西。
不過,令人莫名其妙的是張先倫後纂於各志的《善化縣志》卷二十九古跡中,卻把事情弄混淆了,以致給後人留下一個謎團。其記述說:
「河南忠骨大墓:咸豐二年九月初(實為農曆九月十九日),提督向榮統帶河南兵戰敗於河中牛頭洲,官兵死者共七百餘人,附近居民捐貲收葬於大天馬山嘴,豎碑題忠骨大墓,墓前建石坊曰萃忠坊。」
這則記述明顯把長沙南門之役陣亡清軍墓與牛頭洲陣亡兵弁墓移花結木搞混淆了。
清同治十年張延琦等纂之於前的《長沙縣志》記載,當為準確;而較晚出的《善化縣志》則將墓葬搞錯。不過,後來的一些出版物不加審辨,襲用了光緒《善化縣志》的錯誤說法,以訛傳訛,流傳甚廣,如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的《岳麓風景名勝》一書,即為搞錯的一例。
南門之役戰死的清軍墓位於大天馬山,在我看來,是確無疑義的。那麼牛頭洲(橘子洲頭)之役,清軍陣亡弁兵之墓位於何處呢?
筆者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仍親眼見過,這座墓原位於今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院東側瀟湘大道河堤附近,北鄰原徐家大屋。這座墓有三合土築起的墓圍,東西長約140米,南北寬約100米,高約1米,漢白玉墓碑立於中間,南面刻有「河南忠義弁兵墓」字樣,北面刻有「弁兵與粵匪交戰時陣亡」字樣,當地居民稱之為河南墳。
這座東臨湘江的墓,後在修建瀟湘大道時被毀,據說其墓碑與屍骨,即埋於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