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山東發現國內罕見恐龍足跡群 | 陽光歷史

 

A-A+

[多圖]山東發現國內罕見恐龍足跡群

2014年12月15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34 次

張祝河灣村恐龍足跡化石點
 
張祝河灣村恐龍足跡化石點
 
諸城市恐龍研究中心在張祝河灣村挖掘恐龍足跡
 
諸城市恐龍研究中心在張祝河灣村挖掘恐龍足跡
 
諸城鳥類足跡特寫
 
諸城鳥類足跡特寫
 
諸城蜥腳類足跡
 
諸城蜥腳類足跡

  ——恐龍足跡表明諸城於早白堊世已恐龍遍地


  中美古生物學者在山東諸城市張祝河灣村發現了罕見的足跡群,這批恐龍足跡由蜥腳類恐龍、鳥腳類恐龍與古鳥類足跡組成,其中以古鳥類足跡尤為珍貴。這批足跡的發現大大增加了山東省東部恐龍的多樣性。


  化石的研究者,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生物科學系的邢立達博士研究生,美國猶他州迪克西州立學院的傑瑞德D。哈里斯教授,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的李日輝研究員與諸城市旅遊局等專家學者在本月出版的《地質通報》雜誌撰文描述了這批珍貴的標本。


  ◆填補諸城早白堊世早期的恐龍記錄


  諸城地區,位於山東半島西南側,泰沂山脈與膠萊平原之間,是一個中生代地層發育良好的小型陸相盆地——諸萊盆地(諸城盆地)。從2008年1月開始,在諸城旅遊局主導下,該地區發現了大量恐龍化石,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化石點。


  目前已確認的至少有七個恐龍屬種,包括有碩大的進步的角龍類、相對小巧的原始新角龍類、高大的鴨嘴龍、笨重的甲龍類以及兇猛的暴龍(霸王龍)。這批恐龍全部來自距今約1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晚期,也有學者指出它們應該來自晚白堊世。那麼,在早白堊世晚期之前的諸城地區也有恐龍出沒嗎?都有哪些恐龍?遺憾的是,該地區的下白堊統早期地層並沒有發現恐龍化石。如今,原本不起眼的恐龍足跡化石卻意外解決了這個疑問。


  1950年代,石橋子鎮張祝河灣村村民在該村河東岸發現了足跡化石。2009年3月,諸城市旅遊局於同地點挖掘出兩批足跡。這批足跡包括了中小型蜥腳類足跡,大型鳥腳類足跡,古鳥類足跡。它們的發現填補了該地區早白堊世恐龍動物群的空白,足跡首次表明諸城早在早白堊世早期就是恐龍繁榮之地。足跡中的蜥腳類足跡和古鳥類足跡更是增加了該地區古生物的類型!


  ◆神奇的小小鳥足跡


  鳥類足跡一直是足跡學中備受關注的類型,我國最早的鳥足跡描述於1994年,當年,甄朔南等學者描述了來自四川峨嵋的中國水生鳥足跡;同年,金福全等學者在安徽省古沛盆地命名了古沛水生鳥足跡。後來的研究還包括李日輝描述的山東鳥足跡,洛克利描述的雞鳥足跡等。最近的就是諸城發現的鳥足跡了,它出奇的小,長僅3.1厘米,是目前國內最小的鳥足跡。


  諸城鳥足跡的發現純屬意外,當學者在室內檢查挖掘回來的蜥腳類足跡時,才在足跡的角落注意到這小小的印跡。它與蜥腳類足跡相比,實在不成比例。更令人吃驚的是,諸城鳥足跡與中國以往發現的鳥類足跡並不相似,而是類似於韓國的金東鳥足跡。金東鳥足跡屬於濱水鳥類留下的足跡,「所謂濱水鳥類,顧名思義就是生活在水岸邊的鳥類,常見的有鷸、鷚、葦鶯等等」李日輝解釋說。


  諸城鳥足跡的出現,則表明此地在遠古時期曾經是一片寬闊的漫灘沼地,寬闊的河漫灘上有許多河道,牛軛湖和沼澤濕地。這裡有著豐富的等水生動、植物資源,不僅魚類繁多,而且週遭的水草也很繁盛,只有滿足這些條件,才能成為濱水鳥類理想的棲息場所。


  「諸城鳥足跡的造跡者與雞差不多大小,但體態要輕盈得多,並且行動敏捷,具在周圍淺灘水草較豐富的、覆有淺水的河漫灘環境上涉水漫步與覓食的習性。」邢立達說。可見,小小的一個足跡,卻成為再造諸城盆地古地理、古氣候環境與生物在這一環境中生活棲息條件提供了確實的證據。


 


現生的濱水鳥類,與諸城鳥類足跡的造跡者非常接近
 
現生的濱水鳥類,與諸城鳥類足跡的造跡者非常接近
 
諸城蜥腳類復原圖
 
諸城蜥腳類復原圖

  ◆橫空出世的蜥腳類恐龍


  蜥腳類恐龍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經發現的化石以及所有現存動物,都沒有一種能超過它們。這類恐龍擁有100多種,都是植食性的四足動物,通常擁有小小的腦袋,長脖子,巨大的身體,粗壯的四肢和長尾巴,最長的種類可以超過30米。從誕生之日起,這個類群不斷分化出多種形態,比如峨眉龍進化出尾錘,梁龍長出了鞭形的長尾,阿馬加龍的脖子上長著兩排鬃型長棘,是一種非常有趣的恐龍。


  諸城地區此前並沒有發現過此類恐龍,現在輪到足跡化石來填補這個空白。「足跡化石顯示,諸城的蜥腳類恐龍臀高能達2米,體長約10米,它們走得很慢,通過足跡估算出來的行進速度為2.63公里每小時。」邢立達對記者介紹。


  更有意思的是,諸城的蜥腳類恐龍有著不尋常的前足跡,這要比其它蜥腳類恐龍足跡都大得多,幾乎都快趕上後足跡的大小了!這意味著這種恐龍有著粗壯的前肢來幫助支撐著如大酒桶般的身軀。「從時代上看,此地的蜥腳類恐龍足跡很可能是巨龍類恐龍留下來的」,哈里斯教授說,「巨龍類恐龍是蜥腳類恐龍的末代龍族,不但更加強壯,有的還披上了一身骨質小甲板,這些圓形的甲板零散分佈在體表,起著良好的保護作用。」(木木)


  事件背景:恐龍足跡學


  從千足蟲到袋鼠,地球上的動物或多或少都會留下足跡。足跡是重要的生命痕跡,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它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上世紀80年代 出現的現場分析法,就是著重於解讀現場的痕跡證據,可以從腳印的長度及深度,判斷出一個人的身高、體重、速度,是否殘障,有無背負重物等,從手印還可以推 斷出一個人的工作性質及習性癖好。


  恐龍足跡學作為恐龍研究的一個新分支,是由恐龍腳丫兒「踏」出來的,它有著恐龍骨骼化石無法替代的作用。化石保存了恐龍生前身後一些支離破碎的 信息,足跡保存的卻是恐龍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彩一瞬。這些足跡不僅能反映恐龍日常的生活習性,行為方式,還能解釋恐龍與其環境的關係,這些都是古生物學家夢 寐以求的寶貴信息。


  這些信息至少可以包括:


  1,瞭解某類恐龍是怎樣行走的


  2,瞭解某類恐龍是否群居


  3,推算出造跡恐龍的長度,重量和大小


  4,瞭解當時的古環境與古生態


  5,在骨骼化石未曾發現的情況下,斷定當時存在什麼恐龍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