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抗戰名將盤點:川人領袖劉湘出師未捷身先死
楊森
【 楊森】(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字子惠,原名淑澤,又名伯堅,四川廣安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和水晶猴子鄧錫侯、巴壁虎劉湘、多寶道人劉文輝,王靈官王陵基並稱川軍五行、一生追求洋氣和新潮,他還是民間秘密組織袍哥會的一名舵主。
川軍將領楊森 ,在內戰中惡名在外的20軍楊森部,是抗戰中第一支出川抗戰的川軍,從淞滬會戰開始,無役不從,是三次長沙會戰的骨幹兵團,曾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珠影山戰鬥中全殲日軍第九混成旅加籐大隊。是川軍二十六師,參加淞滬會戰,是戰績最好的五個師之一,全師四千餘官兵,到撤離戰場時僅存六百多人,傷亡85%以上。楊森曾經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過去打內戰,對不起國家民族,是極其恥辱的。今天的抗日戰爭是保土衛國,流血犧牲,這是我們軍人應盡的天職,我們川軍決不能辜負父老鄉親的期望,要灑盡熱血,為國爭光。」,這段話可謂代表了廣大川軍將士的心聲。這位楊森雖然也是一名軍閥,但很有民族氣節,當年駐防川東門戶萬縣,就曾率部與英國海軍血戰(事件緣起於英國兵艦在川江上肆意橫行,撞毀我漁船、殘殺我平民,詳情請查閱萬縣「九五慘案」有關史料----與「五卅運動」同時期),楊森可謂川軍中的代表人物。當時蔣介石需要兵源、另一說稱其也有「借刀殺人」之意,遂同意調川軍出川抗日。
劉湘
【劉湘】(1888——1938)中華民國時期四川軍閥。又名元勳,字甫澄,法號玉憲,漢族,四川大邑人,一級陸軍上將。生於1888年7月1日。老家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祖父劉公敬,系前清武舉。父親劉文剛,字鑒堂,家有水田四十餘畝,另還與兩戶親戚合營水碾一座。母親樂氏,生有三子,劉湘居長。妻子劉周書是大邑縣蘇場的一個農村女子,生了三子(其中兩個夭折)一女。他是當時四川近代一世梟雄,在戰事中勇猛,外號「巴壁虎」,又名「劉莽子」,他與蔣介石虛與委蛇,生前始終保持四川的半獨立狀態,軍事才能與政治才能均甚老辣,但他極為迷信。
當時劉湘正在患病,眾多士紳、謀士、川中父老都苦勸他不要率軍出征,但劉湘執意抱病親率首批十萬川軍出川抗日,說是要以血戰一贖川軍二十年內戰的罪過、洗刷川軍「打內戰」的惡名。1937年8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令川軍各部組成第二路預備軍,以劉湘為總司令、鄧錫侯為副總司令,下轄兩個縱隊。
從9月7日起,川軍分別從川北和川東開赴抗日前線。同年10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任劉湘為第七戰區司令長官,負責督師抗戰。蔣介石將川軍編成第二十二、二十三兩個集團軍,第二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鄧錫候,副司令孫震,轄四十一、四十五、四十七軍(由李家鈺新6師擴編而來),第二十三集團軍由劉湘自任總司令,唐式遵副之,轄二十一、二十三軍。蔣介石先將從川北出川的二十二集團軍調往山西,劃入閻錫山二戰區。當由川江出川的二十三集團軍到達漢口時,蔣介石又將其劃歸程潛第一戰區,拱衛南京外圍。等到劉湘到達南京時,他第七戰區防區何在,任務是什麼都還道,手下的川軍就全沒了,劉湘完全失去了對川軍的控制,不久就病死了。
鄧錫侯
【鄧錫侯】(1889年-1964年),號晉康,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1889年6月22日出生於四川營山縣回龍鄉。1937年率領第二十二集團軍出川抗日。
1937年8月,國民政府將出川抗日的四川陸軍十四個師編為第二路預備軍,鄧錫侯任第一縱隊司令(後稱二十二集團軍)。9月,出川抗戰的各軍分別向成都、重慶兩地集中,準備一路北出劍門,一路東出夔門,馳赴山東,山西抗日前線。9月5日,在成都市舉行了有萬人參加的"四川省各界民眾歡送出川抗敵將士大會"。鄧錫侯在會上發表了激昂慷慨的講演, 他說:"我們四川人是具有愛國傳統精神的。黃花崗烈士有四川人;辛亥革命有四川人;護國之役也有四川人。當前國家民族面臨生死存亡關頭,我們身為軍人受四川人民二十餘年的供養,當然要拚命爭取歷史的光榮,籍以酬報四川人民......""我們只有長期抗戰,才能取得最後勝利!川軍出川以後,如戰而勝,當然很光榮地歸來,戰如不勝,決心裹屍以還!"
王銘章
【王銘章】(1893~1938)抗日烈士。字之鐘。成都市新都人。歷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第4師師長,川軍第41軍第122師師長,第41軍代理軍長等職。1937年出川抗戰。1938年初率部參加徐州會戰,3月14日,在滕縣保衛戰中殉國。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1984年9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一九三八年三月,台兒莊戰役打響,滕縣一役,川軍一二二師師長王銘章,奉命駐防滕縣與日軍展開慘烈血戰。日軍主力板垣師團猛攻滕縣不下,以重炮飛機猛轟,炸毀城牆。王銘章率部退到街上準備與日軍巷戰,在中心街口不幸被佔領城牆的日軍機槍掃射。王銘章身中數十彈,壯烈殉國。其餘川軍將士在師長陣亡後,退入房屋,與日軍展開逐屋爭奪。城內傷兵不願做俘虜,以手榴彈與衝進來的敵人同歸於盡。全師五千餘人,戰至最後一人而不後退,共擊斃日軍四千餘人,同時為孫連仲部趕到台兒莊設防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奠定台兒莊一戰的勝利基礎。在滕縣以北的界河、龍山帶佈防之川軍一三一師陳離部,也傷亡四五千人。李宗仁曾揮淚而言:「川軍以寡敵眾,不惜重大犧牲,阻敵南下,完成戰鬥任務,寫成川軍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饒國華
【饒國華】(1894年12月7日-1937年11月30日),名厥卿,字弼臣,四川資陽縣東鄉(今雁江區寶台鎮)張家壩人,川軍第145師師長。抗戰中在廣德、泗安和敵軍作戰,因屬下臨陣脫逃而丟失陣地,他深感指揮不靈,憤而自殺,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
1937年10月後,淞滬戰役廣德戰場,23集團軍145師中將師長饒國華的部隊,戰鬥尤為慘烈。饒國華離川時對家裡人說:「我此去,為國而戰,義無反顧,我萬死不辭!」
日軍發起總攻,傾瀉成千上萬噸的炮彈、炸彈。饒部苦戰三晝夜、傷亡極慘重。饒國華說:「前人史可法曾說過『以城為殉』,我誓與廣德共存亡!」陣地失守,師長饒國華毅然率剩餘僅一營部隊衝入敵陣,以圖恢復陣地,終因寡不敵從,身陷重圍,彈盡援絕,11月30日晚,饒國華舉槍自戕殉國、慷慨成仁,年僅44歲。一四四師師長郭勳祺也在戰鬥中負重傷。
李家鈺
【李家鈺】(1892—1944年5月21日)字其相,綽號李矮子,四川軍閥中最小一個派系----軍官系的首領,抗戰爆發後率兩個師隨第二十二集團軍出川,轉戰山西,河南。1944年在擔任第36集團軍司令的時候,在豫中會戰失敗後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隊的襲擊,壯烈殉國,這是八年抗戰中繼張自忠在第一線督戰,死戰不退戰死後第二個戰死的集團軍司令官。追贈上將。
川軍李家鈺部第四十七軍,長期在晉東南作戰,後編為三十六集團軍,駐守河南,在豫鄂湘桂戰役中,由於國民黨上層指揮不力,豫西各部在混亂中轉移,三十六集團軍因是雜牌,奉命擔任掩護。1944年5月,在河南陝縣秦家坡,在轉移途中的司令部直屬隊不幸與日軍穿插分隊遭遇,總司令李家鈺當場中彈身亡,成為抗戰中殉國的川軍最高級別將領。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舉行國葬。1984年5月,民政部追認為「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