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納涼方法:李白"裸奔"山林孟浩然做新髮型
三伏以來,乃至立秋,天氣炎熱,罕遇涼風。如何避暑,現代社會當然容易,一台空調足矣。然而,過去大部分人家最普遍的途徑是「公子王孫把扇搖」,最奢侈的享受是地窖藏冰降溫。據記載,唐朝中期時,哪怕盛夏,在皇家園林裡,都能冷得牙齒打顫。
當然,避暑也能變成一種文藝感受,一場文藝活動,唐宋詩人們通過創作,依賴文字和韻律,讓清涼穿越時光隧道,來到我們面前。現在,讓我們一起去唐宋詩歌裡涼快會兒吧。
著急
王令欲上崑崙山 沐浴冰雪得清涼
盛夏熱得讓人心裡急躁,又想不出高效的降溫辦法,就琢磨著去雪山納涼。宋朝的王令在某年夏天就熱得實在受不了,大喊:怎麼辦,太熱啦!被熱浪包圍的他,不僅擔心起江海湖泊裡的水會被蒸發乾,竟還擔心天上的銀河也沒水了,「人固已懼江海竭,天豈不惜河漢干」。
王令著急得不行,於是想起了遠方。遠方有什麼呢?有崑崙山脈,有雪山,王令老師想跑那裡去乘涼,滿山的積雪冰川肯定能讓人瞬間清涼,「崑崙之高 有積雪」。王令老師還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不想獨自涼快,更想把火熱中的眾生也帶到那座清涼的山脈上去。但是有可能嗎?不能,於是他只好歎息著作罷。
雖然說是為炎熱著急,但是詩裡面的「崑崙之高有積雪,蓬萊之遠常遺寒」,還是營造了一種冰涼清爽的氛圍,讀來讓人清心靜意。
其實,從史上的氣象資料來分析,王令的著急似乎有點矯情了。據相關資料顯示,宋朝時的氣溫明顯比唐朝時低。盛唐的時候,長安一帶還能種植柑橘, 而柑橘對氣候的要求是偏熱的。據悉,唐玄宗在蓬萊殿裡種的柑橘,味道跟南方的出品差不多,晏子所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在唐朝可能不成 立,估計唐朝時的氣候比東周時期還要熱。可一到宋朝,長安關中就甭想種植柑橘了,因為天氣變冷了。
再說梅花,都說「梅花香自苦寒來」,但其實梅花也有它嬌嫩的一面,實在太冷了,苦寒變成酷寒,它也開不了花。唐朝時,長安一帶,種梅花不是個稀罕事。一到宋朝,蘇東坡就嚷嚷開來,怎麼長安城連株梅花都找不到,掃興,「關中幸無梅」。
還有一樁事情要說給王令老師聽聽,就是大宋治下的太湖、杭州,冬季河面上經常結冰,而且結的冰堅硬得上面可以過馬車。金國的使者到杭州來,河流已經被冰雪凍住,要靠鑿冰開道,使者賦詩云:「揚錘啟路夜撞冰,手皮半逐冰皮裂。」
根據資料來看,宋朝時氣候還是蠻涼快的,王令老師你埋怨個啥?不如學學楊萬里老師,面對炎熱,他淡定以對。有一年盛暑,楊詩人熱得不行, 「夜熱依然午熱同」,晚上熱得跟中午沒有區別,怎麼辦?「開門小立月明中」,走到戶外,讓月光來洗刷一下身上的酷暑吧。當然,月光只是在視覺上降溫。觸覺 呢?楊萬里老師的宅子周圍植被比較茂密,「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在蟲兒鳴叫的樹林竹林深處,忽然有一種說不出的清涼圍繞在身邊,但那不是風 帶來的,而是一種觸覺。可能是草木繁茂而導致的降溫吧,看來納涼也得綠化好呀。去崑崙山避暑遊是不現實的,還不如在自家周圍多種點花草,營造降暑的環境。
楊萬里老師是個細心觀察生活的人,生活也沒辜負他,給他送來絲絲清涼。當然,王令老師在酷熱中不忘蒼生的情懷,也是值得學習的。
淡定
孟浩然做個新髮型 躺在竹床上歎清涼
唐朝很熱,唐太宗要離開長安去避暑,結果有大臣說:皇上您不能把老爹(唐高祖)扔在長安煎熬,自個兒去涼快。唐太宗聽了,不好意思了,最終只好 忍著熱待下來。還有一則有關避暑的故事是,唐高宗帶著有身孕的武則天去郊外的萬年宮避暑,碰上山洪在深夜爆發,若不是執勤的薛仁貴大哥發出預警,估計唐朝 的歷史得改寫。
總而言之,唐朝確實熱。不過,唐朝的詩人倒挺淡定。例如孟浩然,就很會自我製造涼爽氣氛。話說某個夏日的黃昏,在孟浩然老師的家鄉襄陽,具體而 言,應該是在峴山附近,孟老師那時正在等一位姓辛的朋友。這峴山,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應該知道,一代英雄孫堅就是戰死在這裡的。當然,這裡不談三國英 雄,只說納涼。我們一起讀一讀孟老師的《夏日南亭懷辛大》。山水田園詩人孟老師,在夕陽西下,明月東上之際,早早做了一個新髮型,「散發乘夕涼」,把頭髮 全部披散開來,整個身心也隨之散開了,涼快了。正因為「散發」,才能「乘夕涼」,可見髮型也跟涼熱有關,想要涼快舒適,先把髮型改一下。
接下來可涼快了,「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微風拂面,將荷花的清香送來;竹枝上有露水滴落,其清響也送到耳畔。清風荷花,竹林水滴,真正是 降暑神器啊。只有區區十字,將整個大唐的溫度都降下來了,那種宜人的涼快,透過文字,輸送到了今天,每讀一次,就涼快一次。所以說詩歌,絕對是降溫法寶。 文學降溫,文藝避暑,比物理降暑和降溫,更有持久性,而且還不耗電。
還是說回孟浩然老師,他等朋友,但老友沒來,他很遺憾,晚上都還在遺憾中,「中宵勞夢想」。但其實,從詩中表現出來的情緒看,他一點都不遺憾。為什麼呢?因為沒等來朋友,卻等來了涼風。
通過畫面來製造涼意,高駢也是高手。高駢是位將軍,曾經平定交趾之亂,功勳高。在炎炎夏日中,他同樣顯示出大將風度,鎮定自若,觀景而納涼。雖 然夏日很長,但是家中有綠樹,樹陰能抵消酷暑,「綠樹陰濃夏日長」,而且還有水池,「樓台倒影入池塘」。將軍也是個心細之人,一點點的微風興起也被他觀察 到了,更進而感受到微風送來的陣陣薔薇花香,「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這裡,花香是降溫神器。這和孟浩然老師的「荷風送香氣」是同一種納涼模 式。
還有白居易,他是怎麼乘涼的呢?不知道是哪年夏天,唐朝的人們熱得到處找避暑勝地,「人人避暑走如狂」,熱得發狂,可是「獨有禪師不出房」,為 什麼這位人士如此淡定呢?原來「但能心靜即身涼」。這種乘涼模式就是今天常說的「心靜自然涼」,不過實在有點太高端,一般人做不到,不如孟浩然和楊萬里在 大自然的清新氣氛中尋找清涼比較可行。
瀟灑
李白「裸奔」山林 除帽脫衣享清涼
李白老師是個生性瀟灑之人,城市熱得實在熬不住了,就乾脆跑到郊外去。你瞧瞧咱們的浪漫主義大詩人,一到山林裡,就摘掉帽子,脫掉衣服,「裸袒青林中」,幾乎赤條條地享受涼風, 帽子掛在石壁上,露著頭髮吹著松林裡吹來的清風。果然是愜意的夏日人生,頗有魏晉風度。
相比起來,杜甫老師老實多了,他也熱得不行,「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幻想有長風,「飄颻吹我裳」,但這只是幻想,怎麼辦呢?只能打開窗戶透透氣,「開軒納微涼」,也只是微微的涼快,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