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後期停止了文字獄:因為已經達到了目的 | 陽光歷史

 

A-A+

乾隆年間後期停止了文字獄:因為已經達到了目的

2016年06月23日 野史秘聞 暫無評論 閱讀 201 次

  文字獄的消失和它的興起一樣猝然。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全國的封疆大吏在皇帝的一再鞭打下,集體陷入了亢奮乃至瘋狂狀態。他們放下日常工作,晝夜不息地審查著帝國內所有的漢字,而皇帝卻在這個時候不動聲色地轉向了。

  這年年初,河南光州祝萬青被人舉報。舉報者稱他家祠堂所懸的匾額對聯有嚴重問題。其匾額曰「豆登常新」。其對聯是「吾祖吾宗,貽厥孫謀;若裔若子,增其式廓」,這類氣勢宏大的文字只有皇帝用起來才合適,平民百姓怎麼可以妄用?

  指控當然十分可笑。可是如果祝氏因此家破人亡,卻絕不會令人意外。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之後,類似的荒唐冤獄數不勝數。地方官不敢怠慢,將此案列為大案火速上報,等待著皇帝對他們辦事勤敏的嘉獎。

  沒想到,等來的卻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皇帝說,閉著眼睛都能看出這是一起誣告案件:「此等扁對雜湊字句,謂之文理不通則可,指為語句違礙則不可。若如此吹求字句,天下何人得自解免?此案所控情節,看來竟屬險詐誣罔,斷不可因此拖累無辜,致長刁風!」

  既然皇帝不為已甚,地方官當然也就樂得不再傷天害理。乾隆四十八年之後(1783年),文字獄稀稀落落,顯著減少。

  乾隆五十年(1785年),借《慎余堂集》案,皇帝又一次向天下督撫大員鄭重重申,文字獄不可擴大化:「外間著有詩文,果有如錢謙益、呂留良等,其本人及子孫俱登仕版而狂吠不法者,自應搜查嚴辦;若並非有心違悖,不過字句微疵,朕從不肯有意吹求。」這道諭旨之後的《奈何吟》一案,竟成了乾隆朝文字獄的絕響。腥風血雨終於停息,讀書人提了幾十年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全國上下都長長地出了一口氣。(《清代文字獄檔》)

  皇帝為什麼停下了殺戮之手?

  因為文字獄運動已經成功地達到了目的。

  如前所述,乾隆朝文字獄的目的是以超級恐怖為手段,消滅一切可能危及統治的思想萌芽。三十餘年的文字獄運動,如同把整個社會放入一個高壓鍋裡進行滅菌處理,完成了從外到裡的全面清潔。一切有膽量、有頭腦、有野心和他較量的人,都已經從肉體上消失;一切稍涉異端的書籍字紙,都已經被燒光;連綿不斷的慘痛絕倫的大案,已經嚇破所有活下來的人的膽。

  一張一弛,寬嚴相濟,是乾隆的一貫統治原則。嚴了三十年,終於可以寬一寬了。不但高壓鍋內臣民們的神經已經緊張到了崩潰的邊緣,就連他這個給高壓鍋加火的人,也實在太疲倦了。

  更何況,文字獄運動的勝利結束,就如同一幢超級雄偉壯麗的建築封了頂,標誌著乾隆盛世構想的全面完成。物質的盛世很容易曇花一現,只有掃滅了一切精神敵人的盛世才可能永恆。而文字獄運動的成功標誌著乾隆物質精神的雙重勝利:物質上,他已經把傳統社會的物質生產潛力發揮到了最大;精神上,他創造了消滅一切異端思想萌芽的完美局面。乾隆盛世由此超越文景、貞觀、開元等其他盛世,登上了頂峰,他的子孫後代將要繼承的會是一個萬代無虞的鐵打江山。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