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連材結局怎麼死的?清朝唯一干政太監的下場
自古以來,外戚、權臣、太監都是威脅皇權的三大暗黑勢力。尤其是太監,一旦疏於管教,任其掌權,後果就會極其嚴重。很多王朝的衰敗,乃至覆滅,都與太監干政有關。比如,秦朝「指鹿為馬」的趙高,東漢操縱皇帝的十常侍,明朝作惡多端的魏忠賢。
尤其是明朝,太監干政曾經達到瘋狂的地步。東廠、西廠,大家都不陌生吧,這兩個由太監把持的特務機構,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忠臣義士置於死地,真是喪心病狂、人神共怒。
其實,明朝本該是最難出現太監干政的朝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以史為鑒,曾於洪武十七年在宮門之上懸掛了一塊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這裡的「內臣」,指的就是太監。
可惜,老朱的子孫們不太聽話,把他的遺訓丟到爪哇國去了,這才使得太監們猖狂一時,把大明朝搞得元氣大傷。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真正貫徹朱元璋遺訓的,反而是後來的滿清王朝。滿清的順治皇帝,學習老朱好榜樣,依葫蘆畫瓢,也在後宮立了一塊鐵牌,上面寫著:中官之設,雖自古不廢,然任使失宜,遂貽禍亂……朕今裁定內官衙門及員數執掌,法制甚明,以後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屬托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否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特立鐵碑,世世遵守。
順治比朱元璋更狠,直接把「犯者斬」升級到了「凌遲處死」,可見滿清對於太監干政危害性的深刻認識。正是由於這種嚴防死守,自順治開始,清朝的太監一直比較規矩。
直到晚清的慈禧時期,由於老寡婦對於太監的寵信,太監勢力開始有了抬頭的跡象,比如大太監李蓮英,也曾經風光無限。但是攝於祖制,也沒能掀起什麼風浪。
不過,也並非沒有太監產生過非分之想。比如,有個名叫寇連材的太監,就希望登堂入室,居然學著大臣們的樣子,要給慈禧上奏折,下場可想而知。
這個寇連材,本是個伺候慈禧梳頭的小太監,由於頭腦靈活,善於逢迎,很得慈禧喜愛。後來,慈禧把他提拔到奏事處當差。這個奏事處,是專門負責傳送、保管奏折的機構。大概是由於整天摸著大臣們的奏折,自己卻無緣置喙,心中發癢,於是寇連材突發奇想,決定違反祖制,賭上一賭,也向慈禧上個奏折,只要慈禧一高興,說不定自己就能平步青雲了。
說幹就幹。一日,寇連材懷揣著寫好的奏折,大清早就跑到了慈禧居住的頤和園,然後跪在了慈禧的寢宮外,雙手高舉著奏折,喊道:奴才有奏事。
剛剛起床的慈禧還未完全清醒呢,被外面這突如其來的一嗓子,突然給嚇醒了,待派人問明情況下,慈禧大怒,喝道:這個狗東西,不是找死嗎?然後,就派人把寇連材押到了刑部問罪。最終,因為違反祖制,寇連材被判處死刑,押往菜市口問斬。
最後需要說明一下,後世曾有人把寇連材當成敢於直諫的忠臣義士,甚至與魏征、海瑞相提並論。這真是抬舉他了。事實上,寇連材不過是個投機失敗的投機分子而已,他想要「富貴險中求」,結果卻落了個斬首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