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重要將領石守信:宋朝叱吒風雲的開國功臣
北宋開國將領石守信是浚儀(今河南開封)人,他自跟隨周世宗柴榮時便屢立戰功。陳橋兵變時,石守信等擁立趙匡胤為帝。北宋政權建立後,石守信西平李筠,南敗李重進,進一步鞏固了北宋政權,是北宋的開國重臣。趙匡胤聽取趙普將兵權集中到朝廷的建議,「杯酒釋兵權」後,石守信自己上表解除兵權。宋太宗即位後,石守信不問政治,明哲保身,晚年大肆斂財,平安度過一生。石守信是北宋初期的重要將領、軍事家、開國功臣。公元951年(廣順初年),石守信升任禁軍親衛都虞侯。 公元954年(顯德元年),在後周抗擊北漢的高平之戰中,石守信立功,升任親衛左第一軍都指揮使;同年又升任殿前司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公元956年(顯德三年),柴榮攻打南唐,石守信任先鋒,參與六合等地戰役。公元958年(顯德五年)三月,南唐割淮南求和後,石守信立功升任鐵騎、控鶴四廂都指揮使,成為殿前司禁軍主力的指揮官,可以說是屢立戰功。
公元959年(顯德六年),石守信結交趙匡胤,成為他人生的一大轉折。當年三月,後周攻遼,以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侯韓通為陸路都部署,已升任殿前都虞侯的石守信任陸路副都部署,石守信成為後周的主要將領之一。同年六月,趙匡胤接替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石守信接替趙匡胤任殿前都指揮使。柴榮駕崩,其子柴宗訓即位,石守信任義成軍(滑州,今河南滑縣東南)節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揮使。《宋史》記載,石守信和趙匡胤在後周時便關係密切,同為「義社十兄弟」的成員。由於長期與趙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石守信是趙匡胤的部屬、親信,後來成為趙匡胤的副手,關係最為密切。
公元960年,有傳聞稱契丹軍隊將南下攻後周。當時,後周恭帝年僅7歲,太后只好向大臣范質求助。范質將軍權交給趙匡胤,讓他出兵抵禦契丹軍隊。趙匡胤率軍北上,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長官,是趙匡胤事前安排的內應。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由於石守信等指揮的殿前司禁軍策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得以順利進城。
宋朝建立後,「守信、審琦皆素歸心太祖者也」。可見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實際上是趙匡胤的強力支柱。因在陳橋兵變中表現出色,石守信被列為六位主要開國元勳之首。公元960年(建隆元年),昭義軍(潞州,今山西長治)節度使李筠反宋,趙匡胤派遣大將石守信和慕榮延釗等分兩路出兵夾擊李筠,慕榮延釗北出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首戰打敗李筠的軍隊,斬獲3000人。緊接著,宋太祖御駕親征,同石守信等會師,在澤州以南打敗李筠的30000主力部隊,李筠被迫北還堅守澤州。宋太祖親自督戰,攻下澤州城池,李筠赴火自焚而死。石守信立功加同平章事為使相。同年九月,淮南節度使、原後周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欲造反,趙匡胤又派石守信為揚州行營都部署、兼知揚州行府事,為南征軍主帥,趙匡胤隨後親征督戰。十一月,石守信率軍攻佔揚州,李重進自焚死,淮南平。
公元960年,有傳聞稱契丹軍隊將南下攻後周。當時,後周恭帝年僅7歲,太后只好向大臣范質求助。范質將軍權交給趙匡胤,讓他出兵抵禦契丹軍隊。趙匡胤率軍北上,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長官,是趙匡胤事前安排的內應。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由於石守信等指揮的殿前司禁軍策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得以順利進城。
宋朝建立後,「守信、審琦皆素歸心太祖者也」。可見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實際上是趙匡胤的強力支柱。因在陳橋兵變中表現出色,石守信被列為六位主要開國元勳之首。公元960年(建隆元年),昭義軍(潞州,今山西長治)節度使李筠反宋,趙匡胤派遣大將石守信和慕榮延釗等分兩路出兵夾擊李筠,慕榮延釗北出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首戰打敗李筠的軍隊,斬獲3000人。緊接著,宋太祖御駕親征,同石守信等會師,在澤州以南打敗李筠的30000主力部隊,李筠被迫北還堅守澤州。宋太祖親自督戰,攻下澤州城池,李筠赴火自焚而死。石守信立功加同平章事為使相。同年九月,淮南節度使、原後周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欲造反,趙匡胤又派石守信為揚州行營都部署、兼知揚州行府事,為南征軍主帥,趙匡胤隨後親征督戰。十一月,石守信率軍攻佔揚州,李重進自焚死,淮南平。
宋朝建立後,石守信列在六位主要開國元勳之首,升任馬步軍副侍衛都指揮使,並改兼歸德軍(宋州)節度使。昭義節度使李筠和淮南節度使李重起兵反宋。此後,趙匡胤心裡很不踏實,他找趙普談話,趙普提議將兵權集中到朝廷,並提出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手中緊握兵權,最好將他們調離禁軍。宋太祖認為,王、石二人無反叛之心。趙普認為,王、石二人雖無叛心,但若其部下貪圖富貴鬧起事來,他們也身不由己。趙匡胤明白,要想長治久安,必須將天下兵權收歸己有。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十月,宋太祖召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等宿將飲酒,勸諭他們釋去兵權。開寶(公元969年)二年,宋太祖又宴請節度使王彥超、武行德、郭從儀、白重贊、楊建章勸使罷鎮改官。酒至半酣,趙匡胤說:「我若沒有諸位,也當不了皇帝。雖然我貴為天子,但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當了皇帝後,我一直沒有好好睡過。」
皇帝的這番話,讓石守信等人大驚失色。趙匡胤接著說:「有朝一日,有人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縱然你不想造反,到時還由得你們嗎?」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紛紛請求辭職,趙匡胤一一准奏。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石守信等人並沒有想到趙匡胤會解除他們的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交出兵權後,石守信到鄆州(今山東東平)任天平軍節度使,時年34歲。杯酒釋兵權是史上安內政策的重要典範,它很好解決了天下統一後的軍權問題。既統一了軍權,以防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又盡可能地減少宿將既得利益的損失,而且能使兵權被釋的宿將所接受,避免了流血事件的發生。
「石守信是能文能武的開國重臣,叱吒風雲,戰無不勝,因杯酒釋兵權而被埋沒是北宋的一大損失。」河南大學特聘教授、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學科帶頭人李玉潔說,「杯酒釋兵權使一大批武將被埋沒,這也形成了兩宋重文輕武的政治格局。北宋守內虛外,雖然當時是世界上最繁華的所在之一,但其軍事力量一直薄弱。」公元962年(建隆三年)九月,已加同平章事為使相的石守信深知趙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解除兵權,專任天平軍節度使。 公元973年(開寶六年),石守信的使相銜升為侍中。宋太宗即位,罷天平軍節度使改以中書令銜任西京(洛陽)留守。石守信崇奉佛教,在西京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運輸建築材料,壓迫民夫,不給工錢。
公元979年(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親征滅北漢,移軍進攻遼南京幽都府,起用宿將石守信督前軍,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之戰,宋太宗親自督戰,宋軍大敗,宋太宗狼狽逃回。同年八月,宋太宗將戰敗的責任推給諸將,「守中書令、西京留守石守信從征范陽,督前軍失律」,「責授崇信軍節度使兼中書令」,但不久又進封石守信為衛國公。石守信使相銜升為中書令,石守信自出任天平軍節度使總共十七年未曾調任,他不問政治,明哲保身,晚年則專事聚斂,積財巨萬。公元982年(太平興國七年),石守信為鎮安軍(陳州,今河南淮陽)節度使。 公元984年(太平興國九年)六月,石守信離世,終年57歲,追封威武郡王,謚武烈。宋史記載,石守信「累任節度使,專事聚斂,積財巨萬」。對這樣的貪財之人,大家是鄙視的,他的半世英名終於毀了。不過,皇帝喜歡這樣的結果,君臣間沒了猜忌,倒也彼此省心。
《宋史·列傳第九》記載:「石守信而下,皆顯德舊臣,太祖開懷信任,獲其忠力。一日以黃袍之喻,使自解其兵柄,以保其富貴,以遺其子孫。漢光武之於功臣,豈過是哉。然守信之貨殖鉅萬,懷德之馳逐敗度,豈非亦因以自晦者邪。」而王夫之則評價說:「夫石守信、高懷德之流,非有韓、彭倔強之質也,分節旄,擁鎮牙,非有齊秦百二,剖土君民之厚實也,談笑尊豆,兵符立釋,非有田承嗣、王武俊、李納之跋扈而不可革也。使宋能優全故將,別建英賢,顛倒奔奏,星羅牙錯,充實內地,樹結邊隅,一方潰茂,聲援谷響,雖逮陵遲,取資百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