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飛揚跋扈的年羹堯為何對老師很尊敬?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歷史上不乏尊師重教的人物,比如程門立雪的那個後生。今天講的是清朝雍正年間的大將軍年羹堯尊敬師長的故事。
相傳清代年羹堯,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後來沒有人敢去應聘教他,最後有一個老師是隱士--有說是顧炎武的兄弟,那顧炎武雖然一生不做清朝的官,從事反清的地下活動,但為了同胞的福祉,還是叫別人出來做些事--自願任教。年羹堯的父親說明自己兒子的頑劣,老先生說沒關係,唯一的條件是一個較大的花園,不要設門,而且圍牆要加高。就這樣開始教了,少年年羹堯年輕氣盛,最初想將這位老師打跑,不料老先生武功很高,打又打他不著,卻什麼也不教他,到了晚上,老先生運用他高強的輕功,一躍出了圍牆,在外逍遙半天,又飄然跳了回來,年羹堯對這位老師一點辦法都沒有。老先生有時候吹笛子,吹笛是可以養氣的,年羹堯聽了要求學吹,於是利用吹笛來使他養氣,這才開始慢慢教他。後來老先生因為有自己的私事,一定要離開,臨走時說,很可惜,這孩子的品質還沒有完全變過來。雖然如此,年羹堯已經夠得上是文武雙全了,所以後來成了平藏的名將。
那年羹堯功成名就後,備受雍正皇帝的賞識。青海一役,受封一等公,加撫遠大將軍的銜。古人說得好:「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年羹堯得此寵遇,未免驕侈起來。況他又是雍正帝少年朋友,並有擁戴大功,自思有這個靠山,斷不至有意外情事,因此愈加驕縱。平時待兵役僕隸,非常嚴峻,稍一違忤,立即斬首。他請了一個西席先生,姓王字涵春,教幼子唸書,令廚子館僮,侍奉維謹。一日,飯中有谷數粒,被羹堯察出,立即處斬。又有一個館僮,捧水入書房,一個失手,把水倒翻,巧巧潑在先生衣上,又被羹堯看出,立拔佩刀,割去館僮雙臂。嚇得這位王先生,日夜不安,一心只想辭館,怎奈見了羹堯,又把話兒噤住,恐怕觸忤東翁,也似廚子館僮一般,戰戰兢兢,過了三年,方得東翁命令,叫幼子送師歸家。這位王先生,離開這閻羅王,好像得了恩赦,匆匆回家;到了家門,蓬蓽變成巨廈,陋室竟作華堂,他的妻子,出來相迎,領著一群丫頭使女,竟是珠圍翠繞,玉軟香溫,弄得這位王先生,茫無頭緒,如在夢中。後經妻子說明,方知這場繁華,統是東家年大將軍,背地裡替他辦好,真是感激不盡。因此後來就把年羹堯的兒子接到自己家裡,教他讀書。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年羹堯早年品質的不端造就了養成了後來飛揚跋扈的性格,儘管立了大功,卻因為不明白功高震主的猜忌受到皇帝老兒的震怒,以致後來功敗垂成,死無葬身之地。想想老師臨走時所說的「很可惜,這孩子的品質還沒有完全變過來」實在讓人感慨老師的先見之明。晚年對待自己兒子的老師如此謙恭,實在是為了給自己找個台階下,據說你啊年羹堯感覺皇帝要對自己下毒手,故意對老師那麼的好,讓老師好照顧自己的兒子,以免連一個後代子孫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