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嬋娟:宋朝歷史上真實的蘇軾、蘇轍兄弟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萬事休。四十歲的蘇軾在王安石如火如荼的新政變法中,被排擠出東京開封,到杭州任地方官。一個精神強大的人不會因為境遇的改變怨天尤人,蘇軾在杭州甩開膀子治理西湖水患,創辦救助弱勢群體的福利院等一系列功在當代、澤被後世的民心工程。
三年任滿,東京開封依然是亂紛紛新黨舊政勢如水火、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格局。他自請朝廷再次流放,條件只有一個:請求委派到離弟弟蘇轍近的地方。蘇軾總結弟弟:「我少知子由,天資和且清。豈獨是吾弟,更是賢友生。」「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蘇轍感念哥哥:「我初從公,賴以有知。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蘇軾性情豪爽,灑脫不羈。天然率真出語驚人,難免也會出語傷人。蘇轍沉穩拘謹,內斂淡定,他是上帝特意派來守護哥哥的使者。蘇轍其實和蘇軾一樣聰明,他們是同科進士。他們的監考老師給二人的評語:「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性格決定蘇軾一生坎坷,蘇轍的人生則簡單平靜了許多,蘇軾一次次外任、貶謫,蘇轍留守家中替他膝下盡孝。兄弟鴻雁傳書,談人生談詩詞。蘇轍外圓內方,總是勸哥哥遇事避其鋒芒,以求自保。蘇軾詩詞作品各個時期都有蘇轍的影子。《和子由澠池懷舊》《和子由踏青》,以及後來蘇軾遭遇「烏台詩案」,絕望之中寫給蘇轍的《絕命詩》。
皇恩浩蕩,聖眷優榮,蘇軾被委派到密州(今諸城)做行政長官,蘇轍在濟南,相距不算太遠。密州是個爛攤子,「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公私匱乏,民不堪命」。蘇軾的政治才華一點都不遜色於他的藝術天分。他撲下身子勵精圖治,用實踐和經驗印證嘉佑科舉成名的《刑賞忠厚論》中仁政天下的行政管理體系。一年之後,「吏民漸相信,盜賊獄訟頗衰」,成功讓蘇軾如此快樂,不惑之年,白髮反黑,丰神俊雅。
蘇軾有閒,也有生活的信心和情趣。他和同事們出城打獵。為報傾城隨太守,密州人民萬人空巷,與蘇軾同樂。他開始懷舊,夜來幽夢,早逝的髮妻王弗小軒窗,正梳妝。天人永隔,蘇軾肝腸寸斷。他更加思念濟南的蘇轍,中秋到了,皓月銀輝,清淡天和,蘇軾醉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親愛的弟弟,一別七年,坎坷沉浮,羈旅漂泊,支撐我的是你的親情。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見或者不見,你一定要健康、平安。你在,就是我的奇跡,我的生命中不能沒有你。「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是蘇軾送給蘇轍的中秋禮物。無論歲月如何重新整理,這首詞總被思念置頂。
奇景如幻,其情可感。中年人生,能夠互相扶住,彼此把握的是親情。公元1101年,蘇軾客死異鄉。又一個十年過去後,蘇轍追隨哥哥去了,「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世未了因。」蘇轍記住 「烏台詩案」中哥哥在獄中寫給自己的詩句,要求後人把自己葬在哥哥身邊。夜夜明月,這對兄弟把酒論詩,永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