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為何是貞觀之治第一功臣呢?房玄齡的貢獻
房玄齡為何是貞觀之治第一功臣呢?貞觀之治,是後世想有所作為的帝王們追求的目標,是後來的老百姓們嚮往和期盼的太平盛世,也是後世的史學家們讚不絕口的研究話題。而之所以出現貞觀之治,毋庸置疑,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中國封建史上難得的明君,起了主要的作用。而房玄齡,作為李世民最主要的助手,長期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高位,他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房玄齡為官,從來不以功臣自居。對皇上,他始終恭謹有加,處處小心謹慎,時時如履薄冰。處事稍有不當,或皇上臉色不好,即叩頭請罪,惴惴然如貓前的老鼠。對同僚,他則十分寬厚,特別是聽說別人做了什麼好事,他就會高興得如同是自己做的一樣。對人,他從不求全責備,更不以己之長去量別人之短。正因為房玄齡作為百官之長能寬厚待人,貞觀年間的唐王朝,才有可能羅致了當時天下的精英。這些精英們在房玄齡這位班長的帶領下,各盡所能,齊心協力效忠李世民。大臣王珪奉李世民之命,對當時朝中幾位重臣作了一番評價。那是在一次李世民欽賜的宴會上,李世民對王珪說:你是善於鑒別人的。今天,你就為我評價評價房玄齡等大臣,也把你自己和他們作一個比較如何?王珪就逐一評價道:一心一意為國家效力,凡是知道了的事就沒有不去幹的,我不如房玄齡;能文能武,既可帶兵打仗又可治理國家,我不如李靖;瞭解各地情況並能詳細匯報,處事公平,我不如溫彥博;擔心自己的君主不如堯舜那麼英明,以敢於向皇上說實話為己任,我不如魏征;而能辨別是非,敢於抨擊壞人褒揚好人,那就是我的一點長處了。李世民肯定了王珪的評價。對房玄齡「孜孜奉國,知無不為」這樣高的評價得到李世民的首肯,可見房玄齡為貞觀之治付出了多少心血。
李世民曾問過房玄齡,他是如何評價前朝皇帝楊堅的。房玄齡回答說:楊堅勤於政事。他每次上朝和大臣們討論政事,常常是日頭偏西了都還不休息。而五品以上的官員,他都給予座位讓他們坐著論事。他為人雖然還稱不上仁厚,但也還算得上是個想有所作為的皇帝。李世民不同意房玄齡的評價,說:看來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大小事情都是自己說了算,不相信他的大臣們。天下那麼大,事情那麼多,就算他有日理萬機的本事,累垮了自己,也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得妥帖的。我和他就不同。我是選擇天下有本事的人,委任他們相應的職務,由他們拿出處理事務的方案,上報宰相審核,再由宰相報告給我就行了。對那些做對了有功的,就獎賞;對那些做得不對有過錯的,就給予相應的處罰。如此,有誰還不盡心盡力地去辦事呢?用這樣的方法來治理天下,還怕天下不大治嗎?他又對房玄齡說:你是身居宰相之職來幫助我處理天下大事的。從今以後,我下達的命令中有不對的,你一定要及時提出來,千萬不可盲從於我啊!正是有了這樣的君臣關係,才有了後人景仰的貞觀之治!
房玄齡位高權重,但沒有像後來的許多權臣那樣頭腦發燒,相反,他在宰相位子上呆得越久,就越謹小慎微。貞觀十一年,唐太宗準備讓有功之臣世襲爵位,便加封房玄齡為宋州刺史,更爵梁國公,目的就是想讓房的子孫可以世襲刺史之職。這對於那些為自己謀罷又不遺餘力為子孫謀的人說來,真的是天上掉餡餅了,但房玄齡馬上請辭。他為此上表說:我已經身居相位,假若又封宋州刺史,這樣就會使其他的大臣以為榜樣而追名逐利惑亂朝政。因此,請罷去我的宋州刺史之職。唐太宗同意了房玄齡的請求,其他大臣見了,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只得紛紛效仿辭去世襲爵位。唐太宗感歎不已,讚道:這都是房玄齡的功勞啊!貞觀十三年,加房玄齡太子少師,他馬上上表請求辭去僕射(宰相)之職,李世民沒有同意。太子少師是太子的老師,太子準備對房玄齡行拜師禮。房玄齡得到消息,慌忙躲到家裡不敢接受。人們對房玄齡這種謙讓的品德,無不讚歎。貞觀十六年,房玄齡進拜司空,並仍總覽朝政。這時,他已經和唐太宗成了親家。他的姑娘嫁給了李世民的兒子韓王,二兒子房遺愛娶了李世民的女兒高陽公主,房玄齡和他的一家,可謂顯貴至極。然房玄齡頭腦還是十分清醒,謙恭的品德絲毫不減。他又一次上表請求辭去宰相之職。李世民回答他說:漢初的留侯張良和光武帝愛將竇融,他們都請求辭去爵位,因為他們是害怕滿遭損。你向他們學習,精神可嘉。但我將國家大事委託於你已經很久了,國家一旦沒有你這位良相,我就像失去了兩隻手一樣。你只要身體還好,精神不衰,就不要再謙讓了。唐太宗李世民和貞觀賢相房玄齡,一個用人,一個用於人,然都卓爾不群,實在是值得後世的從政者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