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簡介 唐代初年名相太宗重要助手房玄齡生平
房玄齡(579年-648年8月18日),字喬,唐代齊州(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北[1])人,房彥謙之子。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齡,(579年~648年),別名房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松),漢族,齊州臨淄人(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北人),是中國唐朝時的開國宰相。其父房彥謙,大業(605至616)時為涇陽令,謚定伯。善草隸。《北史本傳》。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中書令。貞觀三年(629年)二月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與杜如晦、魏征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玄齡公去世後謚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陪葬昭陵。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其參與制定的《貞觀律》為後來的《永徽律》及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議》奠定了基礎;又曾與魏征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為貞觀善政之首;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如《舊唐書》贊曰:「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因玄齡善於謀劃,如晦善於決斷,史稱「房謀杜斷」。
房玄齡少年時代隨父親去京師,當時隋文帝當國,天下寧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齡已經對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對父親講:「隋帝本無功德,只知誑惑百姓。而且他不為國家長久之計,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終會互相誅夷傾軋。現在國家康平,但滅亡之日翹足可待。」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十八歲時,本州舉進士,獲封羽騎尉。由於父親常年臥榻重病,房玄齡一直侍奉左右,以孝聞名。李世民領兵過渭北,房玄齡謁於軍門投靠。兩人一見,便如平生舊識,馬上任其為記室參軍。房玄齡為報李世民知遇之恩,竭盡心力籌謀軍政事務。每攻滅一方割據勢力,軍中諸人都全力搜求珍寶異物,惟獨房玄齡四處訪尋英傑人物,並把他們薦於秦王李世民。因此府中的謀臣猛將,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齡推薦之恩,盡死力報效。房玄齡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軍謀大事,而且於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全,不用草稿。高祖李淵也對房玄齡深加歎賞,對侍臣講:「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世民)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後來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宮屬,房玄齡與杜如晦一併被驅斥於外任。「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密召二人化裝成道士入閣秘計,最終贊畫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