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北伐契丹 歷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 | 陽光歷史

 

A-A+

周世宗柴榮北伐契丹 歷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

2015年10月22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451 次

  周世宗北伐契丹:後周世宗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英明的君主,堪稱照耀黑暗時代的一顆璀璨明星。他重新整理政治,改造軍隊,發展生產,懲治腐敗。在北伐戰爭中,他親自指揮收復三州三關,為五代以來對遼作戰所取得的最大勝利。後周成為最有希望恢復統一的王朝,並為日後北宋統一南北奠定了堅實基礎。

  柴榮登基之後的第一戰,其實是被迫打的。顯德元年,柴榮新立。北漢的劉崇欲效仿石敬瑭,乞師契丹聯合滅周。遼穆宗派大將楊袞與劉崇合兵10萬,南下進攻後周。大軍至太平驛(今山西屯留東北),突破後周昭義節度使李筠部阻截,乘勝進逼潞州(今山西長治)。

  柴榮不畏強敵,親自領兵出征。劉崇未料到柴榮親征,恃初戰小勝輕進,不攻潞州,逕至高平(今屬山西)。兩軍相遇,對陣於巴公原(今山西晉城東北)。交戰未幾,後周將樊愛能、何徽引騎先遁,右軍陣潰,步卒干餘人解甲降北漢。柴榮力挽危局,親冒矢石率兵陷陣。張永德、趙匡胤、白重贊等李重進亦率部奮擊,諸將合力拚殺,陣斬北漢驍將張元徽。遼軍潰散,後漢軍繼之。劉崇僅率百餘騎逃歸晉陽。

  柴榮採納比部郎中王樸「先易後難、先南後北、各個擊破」的獻策,確定先攻後蜀,再征南唐、伐契丹,最後滅亡北漢的統一方略。顯德二年(後蜀廣政十八年,955年),後周西征後蜀。在黃花谷(今陝西鳳縣西北)之役,大敗為北路行營都統李廷珪所率後蜀軍主力,收復了後蜀乘契丹滅後晉,中原無主大亂之機,奪占的秦(今甘肅天水)、成(今屬甘肅)、階(今甘肅武都)、鳳(今陝西鳳縣)四州。威懾了後蜀,為後周世宗再征南唐解除了翼側威脅。

  顯德二年到五年(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興元年,955~958年),柴榮三次親征南唐,以圍點打援之策,疲憊、消耗南唐軍;繼而新建水軍,水陸並進,盡殲南唐淮上水軍,直搗長江,逼迫南唐中主劃江為境,奪取了長江以北淮南14州、60縣。不但使南唐俯首就範,而且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北伐契丹掃除了後顧之憂。

  隨著,對後漢、後蜀和南唐戰爭的勝利,後周王朝的版圖日益擴大,經濟也日益繁榮,柴榮的威信也大大提高。而契丹正值昏庸無能的遼景宗耶律璟執政,此人號稱「睡王」,其昏聵可見一斑。於是,柴榮在看準了契丹政治上的弱點之後,決心提前進行北伐。

  顯德六年二月,柴榮部署北征:命義武節度使孫行友扼守定州(今屬河北)西山路,防止北漢救援契丹;令侍衛親軍都虞侯韓通等率軍前出滄州(今屬河北),疏浚水道,以為先鋒;自率京師禁軍隨後北上。四月,韓通自滄州攻入遼境,浚治了瀛州(今河北河間)、莫(今任邱)州間的水路通道後,在乾寧軍(今河北青縣)頓住,等待後周主力。隨後,柴榮率軍抵乾寧軍,遼朝的寧州(今河北青縣)刺史王洪舉城歸降。在此稍事安頓,柴榮以韓通為陸路都部署,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自御龍舟沿流而北,水陸並進。

  遼穆宗耶律璟聽到後周北伐的消息,為之大驚,急忙派南京(今北京)留守蕭思溫為兵馬都總管,率軍阻截後周軍,被殺的大敗。從此,畏戰避戰,任由後周掃蕩燕南州縣。接著,後周軍經獨流口(今天津靜海北),轉兵逆流西進,至益津關(今河北霸縣),守將終廷輝投降。趙匡胤進至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西南),守將姚內斌獻關投降。韓通進至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信安鎮),守將也獻關歸降。其後,莫州刺史劉楚信、瀛州刺史高彥暉也先後望風歸降。42天之間,兵不血刃,後周盡復關南(今河北白洋澱以東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間一帶)3州3關17縣故地。

  柴榮準備乘勢直取幽州(今北京),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義武節度使孫行友也已經攻佔了固安(今屬河北)、易州(今河北易縣),並擒獲了遼朝的易州刺史李在欽。但此時,柴榮身染重病,只得在瓦橋、益津二關雄州、霸州,留下韓令坤、陳思讓率兵戍守,自己匆匆南歸了。

  這年六月十八日,後周世宗柴榮帶著他的抱負,帶著他的遺憾,在開封去世,享年只有39歲。他的突然逝去,帶給歷史諸多遐想的餘地,他就像一顆流星,劃破夜空,璀璨而明亮……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