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關中刀客楊虎城提槍上街打死一方惡霸
楊虎城
楊虎城在蒲城老家的故居
你所不知道的楊虎城
你知道,70年前,「西安事變」,震驚全球;
你知道,事變和平解決,促成國共合作,中華民族團結抗日;
你還知道,事變主角張學良、楊虎城,他們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你一定也知道,楊虎城後來被蔣介石囚禁12年,最後被秘密殺害於重慶,慘絕人寰……
但你是否知道,楊虎城,他曾與我們一樣飲渭河水,吹西北風,出身是地地道道的關中農民?
你是否知道,他曾率不足萬人頂住10萬敵軍,保住了我們的西安古城?
你是否還知道,他的軍隊,以地地道道「陝西冷娃」為核心力量的西北雄師,曾經血灑山西,挫敗日寇,保八百里秦川無虞?
我們,歷經數月,追隨楊將軍曾經走過的足跡,遍訪那些記錄著楊將軍歷史的人物、風物。
從今天起,我們告訴你,一個你所不知道的楊虎城。
甘北村位於蒲城縣東。2006年11月14日,在村民的一路指引下,村子西南方一條土路旁的低矮院門出現在記者眼前。與兩旁紅磚堆砌的二層民居不同,院門嵌在門簷下斑駁的土牆裡。從一指寬的門縫望進去,廳堂間的院子雜草叢生。唯獨廳堂裡豎立的一幅巨型彩色壁畫讓人思緒萬千。
這裡就是楊虎城將軍故居。廳堂中的巨型彩色壁畫,是為紀念楊家而再現的慶賀楊母60歲生日的場景。
凝神靜思,彷彿九十二年前,楊虎城邁出這座小院,正向你走來……
15歲 他推著父親遺體跋涉百里回鄉
在甘北村,一些年邁老人還記得一段趣聞:
楊虎城12歲時,一天,他母親急病,父親此時正在三十里地外趕廟會,手足無措的楊虎城一口氣奔跑三十里,等他趕到廟會,卻傻了眼,廟會上人山人海,去哪裡找到父親呢?
楊虎城一眼瞅見戲台上好戲正演,他一不做二不休趁人不備爬上戲台,然後對著台下不停揮手。「誰家孩子,在台上幹什麼呢?」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他奇怪舉動吸引,人群中的父親當然也看見了他,趕緊上前將他帶走,他就這樣找到了父親。
父親楊懷福是家裡的頂樑柱,但在1907年,楊懷福因仇殺和參加「哥老會」被縣府抓捕,不久即被押解至省府西安。楊虎城聞知這一消息,知道父親凶多吉少,便隻身趕到西安探獄。楊虎城到西安舉目無親,只好住進二府街的蒲城會館,他一邊替會館打雜,一邊在外面打零工,自己忍饑挨餓,省下一份飯菜,堅持每天給父親送去。
父親在獄中囑托楊虎城要孝順母親,撫養幼弟。這樣生離死別的情景震撼著楊虎城的內心,使他終生不能釋懷。1934年,楊虎城主政陝西後,還專門帶自己的長子楊拯民去當年的監獄懷舊。
1908年5月31日,楊懷福被絞殺於西安。看著父親屍骨未寒,楊虎城悲憤欲絕,他無法裝殮父親遺體,只好從蒲城會館借出一輛獨輪手推車,把父親遺體安放車上,一路披星戴月,推著父親在渭北平原黃土大道上艱難行走,跋涉百餘公里,終於將父親送回故鄉蒲城甘北農村。
那年,楊虎城才15歲。
一個世紀過去了,將軍已去,一些將軍生前留下的痕跡也無從追憶了。現在的西安城內,二府街早已不復當年模樣,記者來來回回走了幾趟,就連老住戶也不能說出楊虎城打工的蒲城會館的位置。關於會館,只能從存留的老照片裡感知了。
16歲 他被窮人推舉為「中秋會」首領
87歲的雷老太太主動與記者打著招呼,她的家在楊家老屋的西隔壁。17歲的時候,她嫁到甘北村,那時,楊虎城已離開了這裡。「我只見過他一面,是坐著小汽車回來的。」70年過去了,老太太記不清更多的細節,但她說,楊家門前的路沒有變,楊家門前的樹仍活著。
再說當年,楊虎城父親遺體被送回家鄉,然而,楊家貧寒至極,無錢買棺難住了這位少年好漢。當時正值農曆五月,天氣炎熱難當,父親遺體急待下葬。與此同時,麥收在即,鄉鄰忙於農活,本已無暇顧及楊父安葬。然而,一方面,楊虎城雖未成年,但在鄉鄰當中已頗有威望,另一方面,鄉鄰也念及楊家寡母弱兒,十分同情,便紛紛放下手中活計,趕到楊家幫錢幫忙。
薄木輕棺,葬禮簡單,但全村鄉親悉數出動,氣氛悲壯,場面尤為感人,這讓楊虎城感受到了窮人互幫互助的溫暖。少年的他開始朦朧意識到,只有窮人才能互相理解苦難,互相幫助和支援。他把這種想法講給夥伴們,得到一致認同,大家都覺得,「窮幫窮」應該成為窮人之間的互助形式。就這樣,由楊虎城等七戶農民組成的一個具有互助性質的組織成立了。這個組織因以盡孝為前提,以義氣為根本,故起名為「孝義會」。
「孝義會」最初只是為了相互團結,共同解決大家生活困難。當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夕,民生凋敝,各種革命思潮在民間得到傳播繁衍,楊虎城和「孝義會」的其他成員也同樣受到革命思潮的影響,他們商議,今後成員遇官府、地主逼捐逼債的,大家也一起出頭幫他,不但不給,還要迫其交出捐單債據當眾銷毀,今後不得再行討要。
「孝義會」由此演變成團結抗捐的農民組織,在楊虎城領導下,凡遇惡霸欺凌,敢作敢為,幾次抗捐成功後,名聲大噪,更激起眾多窮人的反抗精神,他們紛紛要求加入「孝義會」。據資料記載,至1909年8月,「孝義會」成員已達百餘人。
「1909年農曆八月十五早晨,『孝義會』百餘成員齊聚孫鎮甘南村大爺廟。當天,在廟前一片高地上,年僅16歲的楊虎城因去過省城,有見識、沉著、果敢,又能體恤窮人疾苦,被一致推舉為『孝義會』首領。這位少年首領在此次大會上宣佈改『孝義會』為『中秋會』,並為『中秋會』定下宗旨:打富濟貧,打強扶弱。」
今年4月,楊虎城之孫楊瀚專程回了次老家尋訪「中秋會」成立的地點大爺廟,一個農婦帶他爬上一片土坡,「傳說中」的大爺廟現在是一塊土堆,佔據著方圓最高的位置。
21歲 他提槍上街打死一方惡霸
蒲城東鄉的李楨是前清武秀才,仗著背後有陝西軍警撐腰,他在蒲城縣勾結縣衙,包攬訴訟,手下還豢養著一批打手,幫助地主富戶收租逼債。史料記載,他逼債輕則打罵,重則拆房,強奪民女,霸佔田產,窮人見他,莫不屏息避躲,不敢高聲。
就是這個李楨,也是楊虎城人生中不得不提及的一個人。
關於這段歷史,曾長年跟隨楊虎城的秘書米暫沉說,1914年夏收後一天,楊虎城來到附近村莊一位親戚家探親,恰好碰上李楨帶著一幫打手來村裡逼債。一位姓王的農民,因還不起債務,被李的打手們吊在樹上活活打死。目睹慘狀的村民惶恐不安,不知災禍何時降臨到自己頭上,他們找到楊虎城,哭訴著請求這位「中秋會」首領給他們做主。楊虎城聽了情況,丟下一句話:「只有幹掉李楨,別無辦法!」然後就出門去找他的結拜大哥李子高借槍。
楊虎城借到了一桿通常稱「馬拐子」的騎兵步槍(沒有長槍托,槍管較短)。新麥上市後的一天,他獲得確切消息,李楨正在孫鎮為一家糧店店主收債。他立即操起「馬拐子」槍直奔孫鎮街上。
這天,恰逢孫鎮趕集,街上人來人往,熱鬧非常。楊虎城將槍藏在套褲裡,不慌不忙走進糧店。他以給李楨送信為由,向店裡夥計打聽到,李楨正在櫃房裡。他徑直進了櫃房,看見炕上正躺著兩個人,都在抽大煙。楊虎城怕殺錯人,他面不改色心不跳,沉著問話:「哪位是李楨先生?我給他送封信。」炕上李楨立即坐起,對楊虎城說:「我是李楨,把信拿來。」楊虎城看準了人,一把從套褲裡掏出槍來,對準李楨扣動扳機。
李楨登時栽倒在炕上,旁邊一人早被這場面嚇得縮在炕角,渾身直打哆嗦。楊虎城從容從李楨身邊抽出一把手槍,跨出糧店,來到街上,在人們一片驚愕聲中揚長而去。
正氣 他率領「關中刀客」行俠仗義
楊虎城打死惡霸李楨的消息迅速傳遍渭北,窮人們拍手稱快,官府則在驚恐不安中派出一批又一批爪牙窮追楊虎城。據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千古功臣楊虎城》一書記述:「殺死李楨,震動了整個蒲城,縣府下令緝拿殺人劫車的楊虎城,差役四出。楊虎城同一幫青年農民組成一支農民抗暴武裝,闖蕩於同州(今大荔)、朝邑、合陽之間,劫富濟貧。楊成為當地『刀客』的頭領之一。」
由楊虎城率領的「關中刀客」曾在關中大地上留下了怎樣的印跡,已難一一考證。記者近日調集與此相關的文史資料,看到後人對「關中刀客」有這樣一些定義:「他們通常攜帶一種『關山刀子』。這種刀子是臨潼縣關山鎮(現屬閻良區)製造的,社會上就將他們稱為關中刀客」。
「關中刀客,主要是破產失業的城市小生產者,以及被地主惡霸壓迫陷害、含冤莫伸、走投無路、手刃仇人、逃避追捕的人們……辛亥革命前,他們在渭北地區已形成為與清政府在陝官吏的一種對抗力量,並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一定作用」。
「他們既不是有著蓋世武功的武士,也不是那些以打殺為業的武林好漢,他們是關中大地隨處可見的莊稼漢、鄉村秀才、鄉間少年……他們行俠仗義、扶危解困、不求功名利祿,甚至不惜鮮血和生命……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正義和情義、血性和陽剛、骨氣和精氣、誠信和大氣。」
專家評語
楊虎城將軍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他一生做了三件事情:一是除掉李楨,二是「西安圍城」,三是「西安事變」。他的這樣一個歸納,恰好劃分出了他從一個開始只知道為家族報仇的血性少年,到後來勇於為一方百姓擔當的地方領袖,最終成為愛國愛民、追求真理的民族英雄的三個階段。
一個人的開始是沒有選擇的,重要的是後來選擇的道路。
一個15歲的少年,在父親被清廷殺害的巨大打擊之下,沒有被擊垮,唯一做出的反應就是向命運抗爭。自救和救人似乎成了楊虎城一生的責任和義務。「中秋同志會」這種帶有幫會色彩的組織,實際上是「辛亥革命」前後全國各地眾多民間革命團體的早期形式之一。而「刀客」這個廣泛流傳在渭北民間的說法,更增加了楊虎城早年義膽俠氣的傳奇色彩。如同鷹可以飛得和麻雀一樣低,麻雀卻永遠飛不了鷹那麼高,正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喚醒了楊虎城追求真理的一生。隨後的討袁護法,北伐戰爭,西安圍城,直到西安事變……
就是說,楊虎城出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成了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