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曾向德國投降放棄大片土地支付巨額費用 | 陽光歷史

 

A-A+

蘇聯曾向德國投降放棄大片土地支付巨額費用

2015年12月08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60 次

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德國及其盟友單獨媾和,簽下了一個不平等的停戰條約,史稱「布列斯特和約」。在付出割讓大片領土的巨大代價後,新生的紅色蘇維埃政權站穩了腳跟,但也由此招致了更大的社會分裂、內戰和列強干預。


向人民發出呼籲


當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仍激戰正酣。為了阻止戰爭的繼續蔓延,為新生的蘇維埃共和國贏得休養生息的機會,新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的第一個聲明就是《和平法令》。俄國新政權在該法令中向所有參戰國人民和政府發出呼籲:實現停戰,舉行和平談判,但不能以割地或賠款相要挾。


在布爾什維克的外交史上,這是他們首次超越各國政府首腦,直接向其人民發出呼籲。雖說這在外交策略上尚欠老練,但考慮到各國普遍的厭戰情緒,以及歐洲一些國家革命思潮暗流湧動,這一手還是十分奏效的。


在外人看來,蘇俄的和平聲明似乎像一種宣傳手腕。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對此根本不予理睬,他們還不太願意承認這個「篡權」政府。但同盟國一邊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因兩線作戰、腹背受敵,德國及盟友已經有些招架不住,因而對蘇俄的和平倡議做出了十分積極的反應。


1917年11月20日,在德軍東線司令部所在地——白俄羅斯境內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蘇俄代表與德國及其盟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開始談判。經過初步協商,12月2日到來之前,雙方簽訂了為期28天的停火協議。


托洛茨基宣佈「不和不戰」


在1月以前的談判初期,蘇俄政府的首席談判代表為越飛。蘇俄代表團此時的人員組成相當有特色,甚至可以說是獨出心裁。作為德國方面的首席談判代表,德軍東線指揮官霍夫曼將軍在回憶錄中寫道:與俄國人第一次共進晚餐的情景,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坐在越飛和時任財政人民委員索科利尼科夫中間,而我對面坐著的是一名工人。顯然,面前無數的杯盤碗盞,他感到很是侷促不安。他一會兒拿起一樣,一會兒又拿起另一樣,但叉子卻只用來剔牙。」


1918年1月5日,托洛茨基親自介入談判。自此,蘇俄代表團的人員和議程,最主要是談判風格,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托洛茨基心裡明白,雙方的談判地位是不平等的,但又希望盡量多爭取點利益。


不言而喻,蘇俄代表團更希望利用談判拖延時間,而德國一方的心情則相反,希望盡快取得談判結果。2月9日,德國人在談判中使用了最後通牒的口氣,要求蘇俄必須做出答覆。


最後一天,當輪到托洛茨基講話時,他發表了一個乍看上去極為荒謬怪異的聲明:蘇俄不會簽署喪權辱國的和約,但也不會繼續再戰,而是要遣散本國軍隊。托洛茨基的這個講話出台後,雙方的談判戛然而止。


托洛茨基的做法乍看有些離奇,但他也有自己的依據。他認為,德國人不能也不敢再打下去,這樣蘇俄就可以保全國土和面子。托洛茨基本人事後也承認,在2月15日的時候,他還對「德國不敢貿然進犯」有九成把握。他同時還幻想,若能在德國適時爆發革命就更好了。


寧倒顯得相對平靜:他不相信德國人會上托洛茨基的鉤, 但也不堅決反對做一番嘗試。在與德國和談的問題上,雖然列寧比托洛茨基更悲觀,但他們在行動上卻是一致的。在德國人發動攻勢之後,托洛茨基原則上接受了列寧的立場,並與其一道與反對媾和的人展開了論戰。


德國在進攻後的通牒


托洛茨基在軍事上的判斷的確出現了偏差。1918年2月18日,德國在俄德前線的廣寬戰場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在談到剛起的攻勢時,列寧點評德意志帝國說:「這頭野獸沒有錯過機會,他們的謀略比我們更勝一籌。」在遭到德國大舉進攻的情況下,列寧立即要求按照德國開出的條件訂立和約。


德軍攻勢一起,托洛茨基立刻意識到,自己在談判的一開局就失算了。2月19日,列寧和托洛茨基向柏林發出一封電報,表示接受德國提出的條件。因戰場形勢緊迫,容不得有半點拖延,列寧和托洛茨基商議後就立即做出了決定,所發電報並沒有交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討論。對於這種做法和辦事效率,連一向對列寧無比忠誠的斯維爾德洛夫也感到很是驚訝。


但再佔上風的德國人現在不著急了,並不想馬上回到談判桌前,而是想盡可能地抓住這一契機做足文章。據史料記載,德國軍隊向蘇俄發起大規模攻勢後,向前推進的速度為每晝夜50公里。在進攻的第一天,德軍就佔領了拉脫維亞的德文斯克和白俄羅斯的波洛茨克,並繼續朝彼得格勒方向挺進。在隨後的幾天裡,德軍就相繼拿下了明斯克、基輔、普斯科夫、塔林等一些城市,所到之處幾乎是不戰而勝。


攻城掠地大有斬獲之後,到了2月23日,德國才將新的最後通牒送達彼得格勒,並提出了更為苛刻的領土、經濟和軍事政治條件。德國人在最後通牒中聲稱,若要其簽署停戰協定,除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和白俄羅斯大部領土以外,蘇俄還必須割讓整個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此外,蘇俄必須立即從烏克蘭和芬蘭領土撤軍。這樣一來,包括烏克蘭在內,蘇維埃俄國總共就將喪失約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西部邊界就將大大後移。


對於此次最後通牒,德國給定的答覆期限只有48個小時。


在此前這段時間裡,蘇俄國內像是開了鍋一樣,就是戰是和,人們展開了激烈而痛苦的辯論。討論歸討論,但德國人實際上已經兵臨彼得格勒城下,終究得有人上陣打仗。於是,在1918年2月21日,蘇俄發佈了著名的題為《社會主義祖國危在旦夕!》的命令。


該命令由托洛茨基起草,然後經過列寧親筆修改。命令再度強調,考慮到在歷經「精疲力竭的戰爭」之後,國內民眾一心嚮往和平生活,蘇維埃已準備接受德國苛刻的和談條件。從性質上講,這一命令不僅是針對俄羅斯人的,而且也是針對烏克蘭工人的,因為在基輔建立「德國秩序」的危險同樣存在。


當然,這份命令還是一個國防動員令,它宣佈國家實行緊急狀態,在指責德國續燃戰火的同時,號召全體國民奮起抗敵,進而掀起一場「世界革命」。按照命令中徵募志願者的號召,從2月23日到26日,有10320名志願者應徵入伍。儘管這一人數不算太多,但這卻成為紅軍創立的起點,這批人後來成了紅軍的骨幹力量。


然而,正是在1918年2月23日,即今天俄羅斯的「祖國保衛者日」,普斯科夫城不經抵抗而遭淪陷,這實際等於蘇維埃政府宣佈了投降。


列寧的絕地反擊


從與德國開啟和談之初,圍繞和談的爭論就一直沒有平息過。談判進程在蘇俄引起了不同的反應,問題不僅涉及到是否愛國,而且還牽扯到意識形態。有許多人想不通,為什麼社會主義國家要向帝國主義妥協。


尤其是一部分佈爾什維克人心有不甘,他們就是所謂的「左派共產主義者」,領頭人有布哈林、拉傑克和布勃諾夫。他們堅決反對低聲下氣地向帝國主義分子求和,堅持要開展「革命戰爭」,即使國土全部淪喪也在所不惜。他們堅信,當前最主要的目標是世界革命,如果與德國人達成協議,那麼就會使世界革命胎死腹中,而且離開世界革命的大環境,俄國革命也無法取得持久的勝利,而且馬克思就曾經這樣講過。


但列寧不愧為世界無產階級的領袖,他不是一名理想主義和教條主義者,不會一味地陷入浪漫的空想,而是比較講求實際,總能從現實出發靈活地變換策略。 列寧此刻已經清醒地意識到,蘇維埃政權比世界革命的烈火更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因此說,圍繞和平條約的爭議,某種意義上就是國家利益至上論與徹底革命論之間的較量,是現實主義者與理想主義者和空想家之間的論戰。


在先前和後來,列寧的立場從未像這回這般「不得人心」,從未受到過如此尖銳的批評指責。也許,這是布爾什維克黨歷史上惟一的一次,其最高領導人不僅僅陷入了絕對少數的尷尬境地,甚至還遭到了黨內輿論的群體圍堵。


屈指算來,在布列斯特和約的簽署過程中,列寧有18次以辭去人民委員會主席職務相威脅。但反對派準備不靠列寧繼續幹下去,因為他們決不願意向帝國主義投降。反對派的一位頭頭拉傑克甚至提出,如果有必要就逮捕黨的締造者列寧。


但實際上沒有這個必要。儘管擁有崇高權威和辯論天才,但列寧最初就輸了個乾乾淨淨。從1917年12月10日到16日,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二屆莫斯科州蘇維埃代表大會上,400名布爾什維克代表中僅有13人支持列寧的提議,同意與德國單獨媾和,其餘387人都堅持開展革命戰爭。12月28日,莫斯科州黨委全會通過決議,要求中止與德國的平談,並斷絕與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交關係。 在同一天,彼得格勒黨委會多數委員也反對接受德國的和談條件。到1918年1月16日,在彼得格勒召開的軍隊遣散會議也反對列寧的政策。


在這種形勢下,列寧對全黨失去了控制,其在黨內的威信也急劇下降。為了簽署和約,為了保住蘇維埃政權,為了黨的領導權,列寧向反對派發起了絕地反擊。2月23日,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會議上,在再一次以辭職要挾和談後,列寧終於獲得了成功。他的提案獲得七票贊成,僅有四票反對,另四票棄權。在和談決定最終通過之前,還經過了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投票的戲劇性夜晚。凌晨四點半,距德國最後通牒的時限只差兩個小時,大會舉行了記名投票。有的黨員不得已投下贊成票後,竟難過地當場失聲痛哭。而在唱票過程中,也有反對者憤怒地高喊:「不能以五票出賣俄國。」


經票數統計,結果為116票贊成,85票反對,26票棄權。列寧終於如願以償。2月24日早晨七時,蘇俄政府緊急向柏林發出一封電報:俄國準備按德國的條件簽署和約,俄國全權代表團將立即前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


維持半年的和約


1918年3月3日,蘇俄新的代表團抵達布列斯特,與德國代表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上簽了字。按照這個被列寧親口稱作的「淫穢的和約」,蘇俄失去了所有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還要承認芬蘭和烏克蘭的獨立,歸還土耳其城市卡爾斯、阿爾達漢和巴統,並且要向德國支付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此外,蘇俄還得立即遣散全部軍隊,包括剛剛創建的紅軍(但蘇俄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執行這一條款)。


布列斯特和約簽訂並被批准之後,在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裡,德國軍隊就佔領了烏克蘭大部,奧匈帝國軍隊進駐傲德薩,土耳其軍隊也開始反攻倒算。德軍在烏克蘭拼湊了傀儡政府,向當地蘇維埃發起了清算,並迫不急待地強迫蘇俄立即與「獨立」的烏克蘭簽訂和約。這一切,讓蘇俄飽嘗了失敗的屈辱,但好在為時不長。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及同盟國遭到了最終的失敗。不少學者認為,通過與德國媾和,蘇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贏得了喘息的時間,是以空間換時間的成功外交典範。列寧充分地利用帝國主義間的矛盾,巧妙地保存了革命的實力。由於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寧的個人聲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