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死因之謎:簡述杜甫死因的幾家之說 | 陽光歷史

 

A-A+

詩聖杜甫死因之謎:簡述杜甫死因的幾家之說

2018年09月02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55 次

  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公認為「詩史」。他的一生,經歷著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是唐朝由開元盛世轉入動盪衰敗的大時代。杜甫不是一個超越世外的隱士,而是一個深入社會深入生活的實踐者。杜甫在59歲那年去世,關於他的死,也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唐代大詩人杜甫、字子美,出生在一個「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其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著名詩人,父親杜閒曾為兗州司馬和奉天縣令,因此他享有不納租稅、不服兵役等特權。杜家到杜甫出生後,已經家道中落,杜甫自己說,他少小多病,貧窮好學,奠定了學問基礎。他雖貧窮多病,志氣卻很不小,杜甫覺得謫居家園很難施展胸中的抱負,成年後便遊歷全國。他的諸多作品都反映了對國土的讚美和對人民困苦生活的關注。

  杜甫一生歷經漂泊。代宗永泰元年,當他54歲的時候,想安定下來,卻失掉了好友嚴武,同時也失去了生活的憑藉。於是,他繼續漂泊流浪,在59歲那年去世。關於杜甫究竟死於何因,有著諸多不同說法。自唐中葉以來,關於杜甫死因的說法主要有這樣幾種,一是「啖牛肉白酒醉飽而死」,一是「溺水而死」,一是「因病而死」。

  根據《舊唐書·杜甫傳》的記載:「永泰二年(此時間有誤,應是大歷五年),(杜甫)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新唐書》本傳的記載與此基本相同:「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由此可見,杜甫食牛肉白酒,一日暴死,這種說法的史料來源十分正宗。

  但是,吃喝了牛肉白酒怎樣會致人於死地呢?這個問題引發了人們的猜測。從史源上說,早在兩《唐書》成書之前,就有唐人鄭處誨《明皇雜錄》的相關部分有了這樣的記載: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杜甫客居耒陽,遊岳詞,大水遽至,十多天沒有東西吃。縣令用船將杜甫接回來,並且送給他牛炙白酒。杜甫一見,「飲過多,一夕而卒」。可見,此後的兩《唐書》均沿用了此說,只是沒有清楚表明牛肉白酒是怎樣致杜甫於死地的。而鄭處誨就說得詳細明瞭,杜甫是因為吃得太多太快,腹脹而死。之後研究杜甫的人,很多同意鄭的說法。

  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對於杜甫的死因也曾作過專門論述,他認為杜甫的確是死於食牛肉白酒,不過不是「夭死」,而是因為中毒。郭沫若的分析看來還是比較科學中肯的,他認為,當時杜甫正因為大水而阻隔在耒陽這個地方,時值酷暑天氣,當地的縣官聶某命人送來了牛肉與白酒,杜甫並沒有一次將它們吃完,於是剩下來的由於冷藏得不好而腐敗了。我們知道,腐肉是有毒的,特別在是腐敗後24至28小時毒性最烈,能使人神經麻痺、心臟惡化而致死。杜甫在食物腐敗之後再食,加上當時他年老體弱又多病纏身,喝下的白酒加速使得腐肉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環,因此吃腐肉飲白酒中毒而死是說得通的。

  有人認為杜甫在大歷五年先後於夏天和冬天兩次為水所阻。第一次困於耒陽方田驛,脫險後食縣令饋贈的牛炙白酒,並沒有大醉,更沒有中毒而死,因為之後他寫的《贈聶耒陽》紀事長詩,要是死了,就不會有此詩了。第二次是「漂寓湘潭」之後,即在冬天回棹南進,再度來到耒陽縣,縣令又送來了牛炙白酒,因飢腸轆轆吃得過多,就死於暴飲暴食誘發的急性胰腺炎。在當時來說,此病一得即死。

  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說大歷五年夏天之後杜甫還有六七首詩如《回棹》、《長沙送李十一》、《風雨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舊友》等,難於把這些作品都說成是偽作。而且這種說法比較晚,還是應該以杜甫之孫邀請元稹寫作的《杜君墓誌銘》為最可靠。

  有人認為杜甫是溺死的,最早見於唐人李觀的《杜甫補遺》。這部書裡有這樣一段記載:「甫往耒陽,聶令不禮。一日,過江上洲中,醉宿酒家。是夕江水暴漲,為驚湍漂沒,其屍不知落於何處。自玄宗還南內,思子美,詔天下求之。聶令乃積空土於江上,曰:『子美為牛肉白酒脹夭而死,葬於此矣!』」對於這種觀點,很多人認為並不可信,後世研究杜甫的名家如王得臣、黃鶴、鄧昂、錢謙益等紛紛為之辯誣。從實際來看,後人的指責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玄宗死於寶應元年(762年),他怎麼可能在大歷五年(770年)去思念杜子美呢?

  與這種講法相近的是杜甫自沉而死說。偽托了韓愈的《題杜子美墳》認為杜甫是與屈原一樣懷沙自沉的。因為這樣一來,「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便同歸一水了。不過,這一想像沒有任何根據,根本不值得深究。

  較多的研究者堅持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觀點,他們對於有關杜甫死因的種種不同記載與傳說作了辯駁,對病死說作過一番詳細而似乎合情合理的解釋。

  時值大歷五年四月,湖南兵馬使臧玠於夜間放火作亂,殺死湖南觀察使兼潭州刺史崔瓘。其時在潭州貧病交加的杜甫攜家眷慌忙出逃,準備溯郴水投奔在郴州任上的舅舅崔偉。不料在行至耒陽縣方田驛時,突然遇到江水大漲,無法行舟,只得停泊於驛中。由於沒有準備食物,杜甫好幾天裡得不到任何吃的東西。耒陽縣令聶氏聞此訊息,立即差人為杜甫送去豐厚的食物,並且修書一封邀請杜甫到縣衙去。杜甫作詩感謝,詩題:「聶耒陽以僕阻水,書致酒肉,療饑荒江,詩得代懷,興盡本韻,至縣呈聶令。」後因為水勢持續不退,詩詞自不能送達聶令處,杜甫也只好掉頭順水回衡州去了。大水退去後,聶令再次派人在江面上尋找杜甫所在的船隻,卻不見蹤跡,便立即斷定杜甫葬身大水,遂命令手下在耒陽縣的北部建一衣冠墓,以紀念這位聞名於世的偉大詩人。後來因為有了《明皇雜錄》、《杜傳補遺》、新舊《唐書》的記載,所以產生了杜甫啖牛肉白酒而死、溺死等傳說。但是,他們的記載畢竟沒有杜甫本人詩句和杜氏子孫處理先人喪事經過的事實來得更加真實確切,可信度不高。

  杜甫回到衡州後,僅是略作停留,便沿江而下。過洞庭湖時,他書有《過洞庭湖》詩:「破浪南風正,回檣畏日斜。湖光與天遠,直欲泛仙槎。」詩中「南風正」、「回檣」等字眼,恰證明了杜甫從上遊而下的情景。由於杜甫一秋一冬居於艙內,風痺病日益加劇,最後臥病舟中。這時偏偏天不憐人,杜甫的幼女夭亡,於是在他寫出了一首長詩《分疾舟中伏枕書懷奉呈湖南親友》後,這位偉大的詩人便溘然長逝。

  一些研究杜甫的學者提出,如果說杜甫在耒陽歿於牛肉白酒,那麼這些杜詩中所記述的事實又該作何解釋?杜甫死後,他的家人甚至連安葬他的錢財也沒有,只好旅殯於岳陽。直到43年之後,才由杜甫孫杜嗣業始從岳陽把杜甫的遺體運到了河南偃師,葬於首陽山杜審言的墓旁。杜嗣業還拜請了元稹為杜甫作墓誌銘,銘文中有「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享年五十有九」(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的句子,這也可以作為杜甫病死湘江舟中的有力證據。

  也有人對杜甫究竟得了什麼病有不同意見,從醫學角度分析了杜甫的生活經歷及晚年的健康狀況,認為杜甫真正的死因是糖尿病。這種觀點是用的現代的醫學知識來研究古人的病情,是一種比較嶄新的說法。

  杜甫到底是病死湘江舟中,還是歿於牛肉白酒或者葬身郴水,各種說法均言之鑿鑿,尚不能最後下定論,還有待研究者們作更進一步的探討分析。

  與上述問題相連的一個謎案是杜甫死後葬在何處?由於對杜甫死因的看法不一致,杜甫的葬處也有較大的不同。

  鄭處晦《明皇雜錄》及兩《唐書》記載杜甫吃了牛炙白酒,死於衡州耒陽。根據當地的方志記載,杜甫墓在縣城北一公里的耒江畔。此墓在南宋理宗景定年間重建,明朝時又再次修築。不過有人提出,其後杜甫的孫子杜嗣業為了實現祖父遷葬祖塋的遺願,將杜甫的墓遷到了河南偃師,耒陽實際上僅僅是當時的一個權厝家。

  有人指出,根據元稹的《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以及後代的《湖南通志》、《巴陵縣志》、《平江縣志》等明清文獻,認為杜甫在耒陽死後,杜甫子杜宗武並沒有繼續南下,而是舉家移居岳州(今湖南嶽陽),並將權葬於耒陽的杜甫靈柩遷到岳州。元稹的《墓誌銘》上說的「旅殯岳陽」,就是指當時的墳墓在岳陽,後來遷到了北方。

  那麼在岳陽今天能夠找到杜甫曾經葬過一段時間的痕跡嗎?地面上,當地人搜尋了很長時間,並沒有見到明確的標識。後來人們在《平江縣志》中找到了線索,發現今汨羅江畔的平江縣小田村有杜甫墓,還有杜甫的後裔繼續生活在那裡。平江縣在唐代稱昌江,隸屬於岳州,「旅殯岳陽」就是指當時葬在平江縣。一些人提出,杜甫死後,子杜宗武貧困無力遷葬,也在平江病逝。這樣杜甫長子、長孫這一支不得不留在平江,為祖宗守墓地。

  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杜嗣業將杜甫安葬於河南首陽山下,這是杜甫最後的歸宿地。杜甫墓現在河南鞏義市老城西北的邙嶺上。清乾隆年間,杜甫墓被村民的麥地包圍,越縮越小,但縣令朱續志想辦法找到了墓的所在地,造塋樹碑以示紀念。今天的墓地坐北朝南,杜甫長子、次子的墓也在近旁,形似覆鬥,高10米,周長72米。

  不同意者認為杜甫靈柩其實並沒有遷葬。清朝同治間,有位叫張岳齡的老學究在實地考察偃師後,寫了一篇《杜工部墓辨》的文章,認為偃師沒有杜甫墓,也沒有杜氏的後裔。杜宗武、杜嗣業一支一直在平江為杜甫祭守墓地,所以他們與杜甫一起葬在了平江,並沒有歸葬偃師。平江現有杜氏的後裔,其實是對這個問題的最好說明。

  今天,考證出杜甫的墓到底是在耒陽、平江還是偃師,其實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不管是真真假假,只要能表達出後人對杜甫的一點紀念之情就可以了。不過就學術而言,搞清這個問題仍是具有較大意義的,而且我們相信學術界早晚會對這個問題探究清楚的。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