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直疏皇帝的「三習一弊」 | 陽光歷史

 

A-A+

清朝大臣直疏皇帝的「三習一弊」

2016年01月31日 清朝皇帝, 野史逸聞 暫無評論 閱讀 240 次

  清人孫家淦,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老臣。乾隆帝弘歷初登龍椅時,還是個二十多歲的小伙,當時身為左都御史的孫家淦以其年輕氣盛,初持國柄,特上《三習一弊疏》,進行勸戒。此疏後來廣為流傳,孫家淦也政聲愈隆,更令朝野各階層人士敬重。


孫家淦在疏中說,君主有「三習」,不可不慎戒之。何謂「三習」?一是君主「出一言而盈廷稱聖,發一令而四海謳歌」,時日一久,耳朵便只能聽得進歌頌之聲,不歌頌者就被視為忤逆,始則拒聽諫言,繼而對不善歌頌的木訥者生厭,到後來,對那些頌揚之詞不夠工巧的人也要黜退,這叫「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二是君主整天看到都是趨附諂媚,惟命是從之人,時日一久,雙眼便只能看得下諂媚之態,不諂媚者就被視為對我懷牴觸之心,始而斥退那些態度倨傲不拘禮節之人,繼而疏遠那些敢於規諫的正直之臣,到後來,對那些拍馬逢迎不夠巧妙者也被視為對我的冒犯,這叫「目習於所見,則喜柔而惡剛」。君主對天下大事見得多了,就覺得一切都不足為奇;處理國家政務時間長了,就覺得世上沒啥難事,如此一來,不但會以為自己英明偉大,別人都是庸碌之輩,而且會自以為是雄才大略而處事草率,亂作決策,結果從別人口中問不出自己有何短處,自己也看不到為政有何失誤,於是隨心所欲而自以為不逾禮法,號令一下便要人必須執行,這叫「心習於所是,則喜從而惡違」。三習養成,必生一弊——「喜小人而惡君子。」



君主有喜諛惡直、喜柔惡剛、喜從惡違之三習,為何會生出喜小人,惡君子之弊?孫家淦接著分析道,進君子而退小人的道理,自古以來,無論一流的明君還是二三流的君主都明白,而那些自以為英明的君主,更是以為所用者必是君子而決非小人。然而面君奏對,君子訥於言而小人滿口諛辭,恰與耳習相投;君子拙於奔走周旋,而小人則精通此道,恰與目習相投;考核政績,君子只知埋頭苦幹而恥於表功,小人則精於迎合上意善於弄虛作假以顯示其勤政,恰與心習相投。君主溺於三習而不覺,就會對小人的話怎麼聽都十分悅耳,對小人的形態怎麼看都十分悅目,對小人的才能怎麼考核都十分稱心,「於是乎小人不約而自合,君子不逐而自離」。造成這樣的惡果,其害就大啦,君主會不知不覺地被小人所左右,稀里糊塗地陷入小人的圈套,到此地步,則黑白可以顛倒,東西方向都可以改變。天下治亂之機緣,雖然多因君子小人之進退而轉變,但君子小人進退之機緣,則把握於君主之一心,而君主的自以為是之心,正是小人能夠得志並擾亂朝政的媒介。



也許是青年弘歷剛坐上龍椅,還比較謙虛,覽疏之後,不但沒有「大怒」,而且「嘉納」之,並將此疏宣示於朝,孫家淦也隨之升任刑部尚書,總理國子監事。但弘歷晚年卻陶醉於文治武功,驕矜自是,聽任和王申專權橫行,三習一弊似乎一個都不少。



縱觀歷史,有三習一弊的皇帝老爺,可謂多矣。其實,何止皇帝老爺愛患此疾,而今一些地方長官、機關或行業的領導,患有此疾者也為數不少。耳之所聞皆歌頌之聲,目之所見皆恭敬之態,心之所想無不如願以償,時日一久,自然是宵小之徒環繞,正直之士遠離。這些人所面對、所經歷的一切,可謂與古代的皇帝大同小異。試看那些因垮了台而所作所為被媒體曝光的貪官污吏,有幾個不是三習根深蒂固,一弊為害不淺?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