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揭開冷戰時期美蘇核潛艦北極「暗戰之旅」 | 陽光歷史

 

A-A+

[多圖]揭開冷戰時期美蘇核潛艦北極「暗戰之旅」

2015年11月05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57 次





圖註:「皇后魚」號核潛艦1966年開始服役,在當時是最新型的潛艦,能在冰下航行,同時安裝有能夠觀察冰面的聲納系統,具有一定的破冰能力。


近日美國《紐約時報》報道了冷戰時期美國與前蘇聯在北冰洋洋底展開的鮮為人知的潛艦暗戰,向人們揭示了一段令人驚心動魄的海底戰爭。如今的北極冰面是一片肅靜平和的景象,然而誰能想到,在這平和的景象下面竟隱藏著驚天的秘密。


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的核潛艦在這片海域的海底來回穿梭,而在它們周圍是密佈的魚雷和飛彈。所有的行動都是秘密進行的,直到今天人們才瞭解到這段歷史的真相。在近日出版的一本名叫《暗戰》的書中,作者麥克拉倫提到了這一段塵封的歷史,並向人們揭露了美國「皇后魚」號(編號650)核潛艦1970年執行一次任務的過程。


當時的美國政府為了確保在與前蘇聯的「潛艦戰爭」中取得勝利,決定事先對北冰洋的海底進行了一次測繪工作。「皇后魚」號在1970年接到了上級的命令,他們此行的目的地是西伯利亞海底的大陸架。


測繪任務是在高度保密的狀態下進行的。「皇后魚」號潛艦在危機四伏的冰面下靜靜地前行,指揮官麥克拉倫正緊張地盯著船艙中監視器的螢幕,船長麥克拉倫當時是美國海軍一位經驗豐富的潛艦指揮官,他為了給潛艦尋找安全的航行路線,甚至曾經在沒有任何航行資料的海底繪出了幾千海里的路線圖。潛艦要面對的是深淺不一的海底以及冰層下表面直插深海的,超過100英尺長的底冰,稍微不慎,就會導致艇毀人亡。


還有一種死亡威脅,那便是潛艦被卡在了冰層中進退兩難,更為糟糕的是,在這樣一種狀況下,潛艦的通信是完全中斷的,沒有補給和支援,那麼船員們就只能靜候死神的到來了。「皇后魚」號就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他們鑽入了一條「死胡同」,若不是撤退及時,艇上的船員恐怕都將葬身「深海冰墓」。


「即使到現在,我的腦海中也無時無刻不浮現出當時的場景」,現年75歲的麥克拉倫博士說,他將這一秘密的航行任務寫進了他的新書《暗戰》,並已由阿拉巴馬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前任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署首席科學家塞爾維亞·厄爾勒稱,深海探索航行的壯舉使得麥克拉倫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英雄。「潛艦隨時可能消失在大洋深處,到那時沒有人會知道這一事件的存在,但是他們卻挺過來了,這真是一次偉大的探索航行!」厄爾勒如此評價說。


在麥克拉倫的任務完成之後,北極深海迅速成為了「暗戰」的是非之地。在那裡潛藏著前蘇聯的核潛艦以及跟蹤而至的美國攻擊潛艦。美國潛艦的任務就是一旦冷戰變熱」,就在最短時間內全力打擊前蘇聯的潛艦,以阻止它們向美國本土發射飛彈。軍事分析專家諾曼·波馬認為北極的環境條件十分不利於潛艦的活動。各個區域表面冰層的形狀的不同及擺動幅度的不同使得潛艦聲納系統的工作效率大大降低。然而,對於潛艦專家而言,越是險惡的區域,就越有利於潛艦活動,因為能夠到達險惡區域的潛艦是很少的。


麥克拉倫博士指揮的皇后魚號核潛艦是美國海軍最為先進的潛艦,該潛艦的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通體黑色,被人認為是水中怪物。這艘潛艦是專門為北極大洋的特殊環境而設計的,它最為先進的部件是用來觀察冰面下複雜環境的特殊聲學裝置。利用這種裝置,它能夠探測到下沉冰山的尖銳部分,從而使得潛艦能夠避開危險。


正如麥克拉倫博士在《暗戰》中所提到的那樣,在「皇后魚」號航行開始之前,潛艦上的所有標誌都被去掉,艇中載滿了魚雷。1970年8月5日,該潛艦到達了北亟亟點。隨後,他們向著西伯利亞大陸架方向駛去,在那裡他們將開始他們的秘密使命。


莫斯科方面對外稱西伯利亞的大陸架延伸到了離岸230英里的距離,但是華盛頓方面卻認為這一距離僅僅只有12英里,而麥克拉倫和他的士兵們就是按照這一規則來執行任務的。「皇后魚」號潛艦不斷地在前蘇聯的近海區域航行。 「有一次我們甚至看到了前蘇聯的六艘艦船,這其中包括有一艘破冰船、一艘油輪以及四艘貨船。」


麥克拉倫在書中提到說。此次任務的主要目的是繪製海底地形圖以及收集海洋地理信息數據,以防止北極成為軍事行動的最大障礙。「皇后魚」號通過沿著海底輪廓線航行來獲取這些重要的信息數據,這就意味著該潛艦面對的將會是更大的危險。有一次,潛艦擱在了一座冰山上。「通過潛望鏡向外望去,四面八方都是明亮的尖冰,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麥克拉倫這樣寫道。


他迅速下令撤退,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小心翼翼的操縱著潛艦往後退。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令人窒息的航行,潛艦終於進入了深海,船員們深深的出了一口氣。這次航行歷時兩個月,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靠岸後他們並沒有受到歡迎,迎接他們的是阿拉斯加刺骨的寒風。由於船身所有的標記都被去掉,當地的民眾誤認為他們是前蘇聯的部隊。1972年,麥克拉倫被授予服役優異勳章。


歷史學家稱此次任務結束後,美國和前蘇聯在北冰洋的軍事行動更加頻繁,美國隨後組建了由36艘「鱘魚」潛艦組成的艦隊,穿梭在北冰洋冰面下。對於這次北極探險活動部隊,一直以來公眾都知之甚少。專家認為,麥克拉倫《暗戰》一書的出版發行,不但揭密了冷戰時期的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也在今天帶來了一定的歷史意義。





圖註:「皇后魚」號於1970年開始執行北極海底觀測任務。儘管北冰洋是地中海面積的六倍,但是由於表面被堅冰所覆蓋,在當時該海域並未得到探索開發。


皇后魚號650核潛艦的數據:


開工日期:6/4/1964 下水日期:9/17/1966 服役日期:1/5/1968 退役日期:4/14/1995


性能數據:


艇長:89米


艇寬:9.65米


吃水:8.9米


排水量:水上4,250噸 水下4,700噸


動力裝置:1座S5W2型壓水反應堆


航速:水上15節 水下30節


潛深: 500米


電子設備:BPS-14/15水面搜尋雷達,BQQ-5高效率綜合聲納,MK117魚雷射擊指揮系統、BQR-7 被動聲納TB-16/23聲納系統,WLQ-4(V), WLR-4(V), WLR-9電子戰系等


艇員編制:95人(軍官12人)




美國「鸚鵡螺」號核潛艦到達了北極。1970年「皇后魚」號正是沿著該潛艦的路線前行的。麥克拉倫通過潛望鏡觀察發現,此時的冰面相比於18年前變厚了28英吋。





麥克拉倫船長和一位船員正在觀察一頭北極熊

 





1970年8月5日,「皇后魚」號核潛艦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十艘到達北亟亟點的潛艦。為了不被前蘇聯軍隊識別,艇身的標記都已被去掉。





一隊潛水員正在進行拍照。風力和水流使得浮冰隊到了一起。隨後的分析研究表明北極點8英里半徑範圍內的冰層平均厚度為13英尺。



麥克拉倫站在夏威夷州州旗的旁邊拍照。「皇后魚」號潛艦隸屬於夏威夷州的珍珠港。





在離開北極點後,「皇后魚」號潛艦對一處火山山脊進行了觀測,隨後駛向了西伯利亞海岸。



麥克拉倫船長正通過潛望鏡觀察冰面上的一舉一動。



一隻成年北極熊和兩隻幼崽崽冰面上行走


成年北極熊徑直遊向了潛望鏡。在2002年,麥克拉倫回憶說:「當時我在想當我回到港口以後我怎麼才能解釋清楚潛望鏡上的牙齒印呢?」




在圖中,「皇后魚」號被上面的浮冰以及海底的洋流所圍困



1970年8月30日,在航行了3100海里後,「皇后魚」後核潛艦穿過白令海峽。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