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簡氏稱中國將在長興島造船廠建造4至6艘航母
中國航母想像圖
資料圖:國外網站登載的中國船舶工業公司展出的長興造船基地的縮比例模型當中,將一個可用於建造航母的船塢揭示出來。簡氏稱,有報道稱,中國船舶工業旗下的江南造船公司將在長興島造船廠建造4-6艘航母。
最近一期簡氏防務週刊(2010年9月15日出版)登載該刊駐亞太國防工業記者喬恩-格萊維特(Jon Grevatt)的綜合分析報告,這篇長達6頁的報告詳細介紹了中國國防工業在各方面的進展。報告提到,中國國防工業在航空和造船方面取得的進展最為突出。文章還說,大多數防務分析家相信,至少10年後,中國防務將崛起為一個「世界級的防務工業基地」。
文章首先說,隨著中國準備在2011年1月份公佈第12個五規劃發展綱要,該國防務工業已經到達了一個潛在的關鍵發展時期,從上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的大規模成功重組,已經為(防務工業的)增長打下了堅固的基礎,但是,該國要實現未來十年左右的軍事目標,依然需要一個大的跨越式進步。
簡氏提到,通過防務預算以及其他經濟刺激等方式獲得的資金投入直接推動了防務工業的現代化項目,此舉意在提升工業化水平以及自主性,但是,由於西方持續的制裁等原因,中國防務工業的發展受到了限制。中國的大量軍事工業公司中主要有10家國有集團,它們擁有成百上千家子公司,總共僱傭有至少200萬工人。2009年,國有的防務企業上繳的稅收估計接近8000億元人民幣(1180億美元),利潤約有600億元人民幣,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AVIC)佔據了最大的份額,利潤達將100億,利稅1910億元。簡氏評論說,中國取得進步的這種雄心可以用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在2009年10月份的60週年國慶慶典上的話來總結,當時他引用2006-2008年中國國防白皮書的話說,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是按照「三步走」規劃進行,即「在2010年前打下堅實的基礎,2020年前基本實現機械化並使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簡氏文章繼而提到中國防務工業企業的改革,文章說,最初的改革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從蘇聯模式戰略和中央計畫體制轉變,進行研發院所和管理流程方面的重新整合,提高軍民技術之間的融合。加利福尼亞大學全球衝突與合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張太銘(Tai Ming Cheung)對此評論說,前期的改革主要是為脫離出先前的困境,這奠定了以後發展的基礎。此後,中國防務工業還進行了重組優化,簡氏特別提到了中航工業,稱該集團在資產的投入和剝離方面都採取了積極措施,2009年出售了數個車輛生產企業,還實現了該集團的首次海外併購,併購了奧地利未來先進複合材料股份公司(FACC)。文章還列舉了一些中國防務公司為加強發展在上市募集資金以及股份制改造方面的例子。
文章重點提到了中國防務工業取得的幾項「關鍵能力」。文章說,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旗下大約400,000員工,他們在前進中取得的成就最為顯著,研發並生產了一系列軍用飛機平台,這些平台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公司的產品能夠超越。近些年,中航成飛出品了殲-10多功能戰鬥機、FC-1/JF-17輕型戰鬥機,沈飛出產了殲-11A和殲-11B戰鬥機,其他飛機還包括空警-2000大型預警機以及一系列無人飛行器。殲-10被認為是滿足解放軍空軍戰鬥需要的主力機型,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大約150架殲-10交付部隊,逐漸替代了老舊的殲-7型戰鬥機,最終的部署數量將超過300架,而這要中國第五代戰鬥機J-XX的研發進度。
簡氏同時也提到了中國航空工業面臨的一些問題。文章舉出幾個實例,今年3月份,法國決定不允許本國公司的火控雷達和其他精密電子設備供給巴基斯坦的JF-17戰機;7月份,俄羅斯暫停簽署100台俄制RD-93型JF-17戰機用發動機的合同。
簡氏還對中國造船工業做簡要評析。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CSSC)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CSIC)分別擁有100,000名和250,000名員工,擁有60個子公司,近些年採用了模塊化造船技術,還將建造大量的現代化艦艇,包括下一代潛艦、022侯北級隱身飛彈艇和航空母艦。中國海軍司令員吳勝利在2009年4月份曾強調中國將發展新一代武器,包括大型水面作戰艦隻、超音速巡航飛機、長航時潛艦等。簡氏說,吳將軍的講話並沒有提到航母,但是有關解放軍的評論家表示,上述艦艇將構成解放軍海軍現代化的關鍵部分。還有報道稱,中國船舶工業旗下的江南造船公司將在長興島造船廠建造4-6艘航母。
簡氏同時提到,俄羅斯的技術和設計影響到大多數中國海軍平台,包括航母和新型094「晉」級戰略核潛艦,094型核潛艦正在由中國船舶重工旗下的渤海船舶重工建造。中國從韓國、日本和一些歐洲國家的商業夥伴獲得了一些技術,這些技術促進了中國海軍艦艇推進系統的進步。
簡氏繼而分析中國軍品的出口,稱出口是僅次於供應解放軍之後的第二優先策略,不僅可以獲得利潤,還可以擴大本國影響力。簡氏稱,中國推進在亞洲、非洲和中東地區發展中國家的軍品出口,這反映了一種較為寬泛意義上的外交政策——強化與產油氣國家的關係,這些國家也被視為戰略之地,而中國的防務工業在這一政策中處於中心地位,因為它們不僅能夠提供軍事系統,還可以為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商業技術支持,還可以提供優惠信貸。例如,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中航工業、北方工業公司和中國船舶工業都與伊斯蘭堡建立了聯繫,支持巴基斯坦獲得中國設計的系統以及幫助巴基斯坦提升國有防務工業的現代化水平,涉及的具體武器系統包括JF-17戰鬥機、「哈立德」主站坦克和「劍」級F-22P型飛彈護衛艦。近些年,中國還注重與泰國和印尼之間的夥伴關係,並以折扣價格向這兩個國家出口飛彈技術。簡氏還分析稱,與中國有防務出口協議的非洲國家中,大多擁有豐富的油氣和煤炭儲量。中國的出口戰略對發展中國家具有吸引力,尤其是隨著未來一些年中國軍事技術繼續獲得提升,與一個崛起中的超級大國建立緊密關係的益處就越發顯而易見了。
簡氏文章提到,中航技公司副總裁楊鷹曾在2008年對簡氏說:「當我們最初設想JF-17時,我們想將它向全世界出口,尤其是非洲和亞洲國家,我們知道我們的很多客戶也會看F-16或蘇霍伊飛機,但我們也清楚我們的JF-17具備獨特的優勢,那就是比其他飛機更廉價,我們認為它的成本是F-16的三分之一。」
簡氏同時提到,在一些軍事技術方面,中國尚需追趕西方先進國家。簡氏分析稱,中國獲得和研發技術的努力面臨四個有所重疊的戰略:旋翼機工程的許可生產和仿製;對現有旋翼技術的升級和現代化,並研發自主的系統;將先進的商業技術整合到現有的軍事平台中;通過高水平的投資等激勵措施,改善自主研發機制。從短期來看,莫斯科將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合作方,中俄兩國正在商談一些合作項目,值得關注的有基於米-26平台的重型直升機研發,但是俄羅斯對中國可能的「逆向工程」有所憂慮。俄羅斯不情願向中國提供RD-93航空發動機的原因與此類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研究院亞洲軍事專家畢勝戈(Bitzinger)說,中國已經把俄羅斯「吸乾」了,過去20年來,俄羅斯沒有真正向研發工作注入資金,因此,它們越來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拿得出手。
簡氏繼續說,中國深入獲得技術的途徑還有商業聯繫與自主研發兩條路,迄今為止,商業聯繫是繞開長期遭遇西方武器禁運的較為成功的方式,英國法國的一些技術可以用於軍用偵察系統、航空發動機、導航系統、防空飛彈以及直升機的發展。張太銘研究員評論說,通過商業技術途徑,中國也許可以在此基礎上獲得70-80%的軍用平台,但20-30%的特殊關鍵軍事部件(比如發動機和航電系統)將難以賴此獲得。簡氏接著分析說,在上述限制條件下,自主研發就顯得更加關鍵了。
簡氏在文末提到,大多數分析家相信,以現有的發展節奏,隨著中國逐漸升級和拓展現有的國外和本國裝備系統,至少10年以後,中國的防務企業就將崛起為一個「世界級的防務工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