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李德裕主持下的唐朝與回鶻的最後一戰
關於唐朝與回鶻的最後一戰,《舊唐書·李德裕傳》這樣說道:皇上令宰相李德裕草詔,指揮大將劉沔、石雄急擊烏介可汗於殺胡山,大敗之,迎太和公主還宮。
20年前。
穆宗初立(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回鶻的崇德可汗派人來唐朝迎娶太和公主,用駿馬兩萬匹、駱駝千匹為聘禮。
太和公主是穆宗之妹,也是最後一位和親的唐朝公主。
她嫁過去才三年,崇德可汗死了。
根據回鶻的風俗,公主又先後成為彰信可汗和特勒可汗的妻子。
公主在塞北大漠度過了將近20個春秋。曾經稱雄一時的回鶻,此時已經如長河落日,漸漸沉淪。文宗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回鶻為黠戛斯所敗,牙帳斡耳朵八里被侵佔。那一年的冬天,風雪交加,牛馬韁斃,強盛的回鶻汗國竟然轉瞬崩潰。
回鶻十五部遷往西方的葛邏祿,可汗牙部十三姓奉烏介特勤為可汗,南下河套地區,要求內附。
擊敗回鶻人後,黠戛斯俘虜了太和公主。不過,因為驕傲的黠戛斯人自稱是漢朝李陵的後裔,與李氏唐室本為一家,遂派使臣將公主送回長安。
中途,烏介可汗派人截下公主的氈車,如獲至寶,向長安索要糧食,因為他手中有大唐的公主。
此時,文宗病死,武宗即位。他召集群臣商議。宰相李德裕說:「安史之亂時,回鶻為本朝立下大功。今日他們國破家亡,窮途來歸,當濟以糧草,徐觀其變。」
武宗深以為然,借烏介可汗米三萬石。
俄而,烏介可汗度過饑困,野心漸起,率眾進逼雁北的朔州、雲州一帶。李德裕以河東節度使的名義,起草了一封書信,寄給烏介可汗。
在信中,他給烏介可汗指明兩條路:一條道路是重返斡耳朵八里,和黠戛斯一爭長短;第二條道路是傚法漢朝的匈奴呼韓邪單于,親自來京城拜見天子,徹底歸順。如果兩條路回鶻人都不走,還有一條道路——死路。
誰將為李德裕完成這雷霆一擊?《舊唐書》的答案是:「孰稱善將?劉沔、石雄。」
劉沔年少時,是名將李光顏的帳中親將。元和末,李光顏率軍征討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用劉沔為先鋒。吳元濟有一支「騾子軍」,最為勁悍。劉沔則毫不畏懼,每次與「騾子軍」接戰,必冒刃陷陣,斬下敵人的纍纍首級。
吳元濟的老巢蔡州平定後,劉沔隨李光顏入朝,歷任鹽州刺史、天德軍防禦使。回鶻南下,朝廷以太原為邊塞重地,移劉沔為河東節度使。
石雄曾經是徐州軍的一名牙校,勇冠三軍。節度使王智興為徐州人憎惡,欲逐之而擁立石雄為帥。工於心計的王智興,借口石雄立下戰功,請朝廷授其為一郡刺史。朝廷徵召石雄赴京師,王智興隨即殺害了與石雄平素關係密切的百餘位將士,又上奏朝廷說,石雄煽動兵變,請行誅戮。如果不是文宗知道王智興陰毒,又賞識石雄的勇氣,他已經死在刑場上了。
幾年後,河西黨項族叛亂。文宗將石雄從流放地召回,派他去劉沔軍為裨將。石雄果然是個英雄,在沙場上屢立戰功。
會昌三年(公元843年)正月,烏介可汗率眾逼近振武城,立牙帳於城外。
這時,河東、幽州的唐軍已經奉命前出至邊境附近。
河東節度使劉沔遣麟州刺史石雄帥沙陀族朱邪赤心部、黨項族拓跋部三千騎,長途奔襲烏介可汗的牙帳,自己率主力跟進。
當時,天邊一芽細細的上弦月在黑雲中時隱時現,寒風如刀,吹過沉沉的大地。在這樣寒冷的黑夜裡行軍是很難被發覺的。
日出時分,石雄率部悄然進入振武城中,他登上城樓,倚著雉堞,朝城外的曠野望去。回鶻軍營中有數十輛氈車,車前人影隱約晃動,他們穿著朱衣,看上去是中原人士。
斥侯探聽得知,那就是被烏介可汗脅持的太和公主和她的隨從。
石雄派人潛入公主的營帳,說:「公主到了這裡,就是到家了。不久,唐軍將進攻回鶻軍,請公主留在帳中,千萬不要驚慌亂跑!」
氣氛緊張的白晝很快就過去了。
入夜,疲憊的回鶻人在帳篷裡酣然入夢,只有太和公主的帳中,有人在焦慮和恐懼中等待決戰時刻的到來。
突然,地面上傳來輕微的沙沙聲,彷彿蠶兒在夜裡咀嚼葉掌。
原來,石雄率人在城中開鑿十餘條地道,蜿蜒著向回鶻軍營前進。天色將明時,地道已經抵達回鶻的營門。石雄引兵直出,撲向烏介可汗的牙帳。
頓時,炬火燭天,鼓噪動地。 「殺啊!」石雄瘋狂地吼叫著,用陌刀劃破了第一個帳篷。他身後的將士同聲應和,在閃亮的刀劍下,回鶻人如同草原上的枯草,被一排排地砍倒。
在幾名衛士的扈從下,烏介可汗殺出一條血路,丟棄了輜重,也丟棄了數萬名垂死掙扎的將士,向殺胡山(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方向奔去。
幾天後,石雄在殺胡山追上了烏介可汗,烏介可汗身中槍傷,再次僥倖逃脫,向東北的極漠深處遁去。
不久,烏介可汗為部下所殺,回鶻亡國。唐朝與回鶻的恩恩怨怨,至此了斷。
太和公主的氈車,在石雄派來的甲士簇擁下取道南回。經過已經沉寂的戰場時,公主暫時停下了她的腳步,就為了再看一眼上萬具的回鶻人屍體。
片刻之後,公主的車又一次起程,搖搖晃晃地行走在開滿鮮花的原野上。「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返回長安不久,她便因病去世了。
參與殺胡山之戰的沙陀族與黨項族,趁回鶻敗亡之際,填補了其在河套地區的空白,此後,前者建立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後者則在北宋時期建立了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