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招讓美34盟國倒向北京!拉美幫華痛揍美國
中國一招讓美34盟國倒向北京!據法國媒體報道,6月14日,77國集團峰會在玻利維亞聖克魯斯舉行。今年的77國集團峰會加入了中國參加,分析認為,中國試圖多元化投資拉美,擴大在拉美的存在。以下是文章摘編。
77國集團成立50週年紀念峰會在玻利維亞聖克魯斯市舉行。會期間,將舉行「77國集團+中國」國家及政府首腦特別峰會。此次峰會將以「建立新的國際秩序」為主題,共同討論如何對付世界經濟加速全球化給眾多南方國家帶來的嚴峻挑戰和重大風險。
潘基文在致辭中表示,77國集團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幫助發展中國家聯合發聲,改變全球經濟秩序不公現象,縮小南北發展差距。他希望77國集團和中國緊密合作,盡快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制定2015年後發展計畫,並就全球氣候協議達成一致。
玻利維亞是拉丁美洲最貧窮的國家,但最近幾年卻經歷超過6%以上的年經濟成長率,並且計畫要進行重大基礎建設工程。玻利維亞經貿商務人員說,該國未來10年所需要的工業化項目和建設估計要耗資420億美元。
中國對這麼龐大的項目金額非常有興趣,中國企業已經表示有興趣建造玻利維亞至巴西的鐵路,聯絡大西洋和太平洋兩岸。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最近在巴西表示,中國有意加大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投資和關係。
拉美和中國關係越走越近
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區域圖
峰會召開之前,77國集團輪值主席、玻利維亞總統莫拉萊斯和中國特使陳竺和伊朗副總統分別會面。同一消息說,中國向玻利維亞提供8000萬美金的貸款,用於購置4架飛機、翻新機場設施。
拉美擁有34個國家,一直被視為美國的後花園。但近年來,拉美與中國經貿關係發展迅速,關係日漸緊密。2001年,中拉貿易額只有149億美元,2010年達1830.67億美元,2013年再創紀錄,達2616億美元,中國已成為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77國集團峰會」將讓中國大步進軍拉美。
中國副主席出手:拉美幫中國痛揍美國
據俄羅斯之聲消息,中國採取了加強自己在拉美競爭優勢的政治行動。伊比利亞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長雅科夫列夫這樣評論了中國在北京與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ELAC)代表團談判的結果。雙方重申準備於2014年底建立中國-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會議。
中國和東盟、南太平洋、歐盟、非洲、阿拉伯國家都有這種合作平台。聯合了地區33個國家的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在一月份於哈瓦那提出了新的計畫。這些國家不害怕使中國和自己傳統的夥伴美國碰撞。中國支持了這個計畫。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和哥斯達黎加,古巴,厄瓜多爾,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代表們談判時可以說是政治上草簽了這個計畫。這是對美國有力的一擊。
雅科夫列夫說:「美國在中國的有力排擠下不得不從一向為自己後院的拉美步步後退。美國己不再是地區許多國家的頭號貿易夥伴,中國在一系列的投資方面己居第一位。
和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建立的合作會議將成為中國爭取市場的新工具。而且它必然會不斷加強。全球的能源和食品安全問題,保障淡水問題沒有拉美的資源不可能解決。最近幾年內誰能得到它們,誰就能在全球的競爭中得到自然的,重要的優勢。中國和美國都希望在這種競爭中獲勝」。
美國在拉美依靠美洲國家組織。例如,為了貶低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的意義,稱之為「政治旅遊」。然而,如果真是這樣,中國絕不會致力於建立中國-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會議。
中國和加勒比地區國家經貿關係日益密切。
雅科夫列夫說:「會議的建立證明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受到國際承認。拉美國家在為此不斷地鬥爭。2011年才建立的組織自然希望得到廣泛的國際承認。2013年五月底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代表團在莫斯科得到了俄羅斯關於願意與之建立平等夥伴關係的確認。中國同意建立相當高級的合作方式-建立中國-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會議。這也表明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的確有了一定的國際威信。」
拉美得到了從政治和經濟觀點看來都很重要的戰略意義。
雅科夫列夫說:「實際上,在中國和拉美經貿額空前高漲的基礎上己出現了某種統一的經濟空間。地區和中國在這個范內經濟互補。最近情況證明拉美沒有中國不可能順利和穩定發展。而中國經濟沒有拉美資源也不可能像最近幾十年那樣保持高速增長。因此,保持和擴大和拉美的聯繫是中國切身重要的問題。正因為這樣,它提出了建立中國-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會議的高級計畫」。
中國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在北京談判時重申中國願意努力建立中國和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共同體的合作會議。他還表明中國將做出一切努力,進一步支持拉美和加勒比海國家。
八大打仗不要命的國家 中國名次驚人
第八名:古巴:小國家、大僱傭軍團。安格拉內戰
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兼國務委員會主席和部長會議主席菲德爾·卡斯特羅為革命武裝力量總司令。
革命武裝力量部為政府中一個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也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負責武裝力量的指揮和管理,下設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後勤部等機構。
革武部部長由古共中央第二書記兼國務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勞爾·卡斯特羅大將兼任。
革命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組成,正規軍分陸軍、海軍、空軍和防空軍。
海軍、空軍和防空軍自1993年起已不再為獨立軍種,就地被編入陸軍三大軍區。
准軍事部隊由勞動青年軍、民防部隊、地方民兵以及國家保安隊和邊防警衛隊組成。總司令通過革命武裝力量部對全國武裝力量實施領導和指揮。
軍力
古巴政府軍稱為古巴革命武裝力量,現役部隊5.8萬人,預備役陸軍3.9萬人。
飛彈危機古巴飛彈危機(英語:Cuban Missile Crisis),又稱加勒比海飛彈危機,是1962年冷戰時期在美國、前蘇聯與古巴之間爆發的一場極其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
事件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前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
在世界史中人類從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場核戰爭的邊緣。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這場危機差一點引發了核戰爭,使世界處於千鈞一髮之際。
在人類進入核時代以來,在美蘇軍備競賽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激烈鬥爭中,沒有任何一次危機達到如此驚心動魄的程度。
在漫長的冷戰歲月中,美國曾四次動過使用核彈的念頭。
這四次核戰邊緣,只有古巴飛彈危機最具一觸即發之勢,美蘇雙方在核彈按鈕旁徘徊。
古巴飛彈危機不僅是研究國際關係的人們感興趣,而且值得生活在和平時期的人們去回顧和思考。它作為國際關係史的經典事例,為我們以後解決危機衝突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範式。
與中國的關係
古巴是西半球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1960年9月2日,卡斯特羅主席宣佈古巴斷絕與台灣的關係,表達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意願。同年9月28日,中古兩國政府發表聯合公報,確認建交。
第七名:越南:叢林的無賴、跳蚤。跟美、中、法國都較量過。死纏亂打。
越南人民軍於1944年12月22日建軍。實行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自衛隊組成的三結合「全民國防」體制。
武裝力量由正規軍、地方部隊、預備役部隊和民兵自衛隊組成。正規軍又稱主力部隊,分陸軍、海軍、防空-空軍三個軍種。
國家國防與安全委員會主席由國家主席阮明哲兼任,政府總理阮晉勇任副主席。
陸軍31萬,海軍近3萬,空軍5萬。實行義務兵役制,服役年限2至4年不等。年均國防預算約10億美元。
制度
越南憲法規定:國家主席統帥各人民武裝力量,並兼任國防與安寧會議主席。
但實際上越共中央軍事黨委是最高軍事決策機構,越共中央總書記兼任軍委書記,通過國防部對全國武裝力量實行統一領導和指揮。
國會設有國防與安寧委員會負責審查和監督國防安全政策的執行;國家機關設有國防與安寧會議協助國家主席統帥武裝力量。
第六名:日本:盲目崇拜、武士道、東方民族的犧牲精神。對馬海戰、二戰。
帝國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的軍隊,即天皇統領下的軍隊;日本侵略中國期間中國稱之為「日寇」。
通常指大日本帝國的軍隊(即日語中的「大日本帝國陸軍、海軍」),日軍曾自稱「皇軍」(現有皇軍、國軍、皇御軍、帝國軍、帝國陸海軍、大日本軍等稱呼)。
帝國軍組建於1867年,解散於1945年;最高統帥為日本天皇,由日本陸軍參謀本部、海軍軍令部直接指揮。
日本1945年戰敗投降後,軍隊被解散,軍事機構被撤消。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基於其自身需要,指令日本重新發展軍事力量。
同年,日本組建「警察預備隊」,後改稱保安隊,1952年成立「海上警備隊」,1954年新建航空自衛隊,7月頒布《防衛廳設置法》和《自衛隊法》,將保安隊、海上警備隊分別改稱為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將陸、海、空三軍正式定名為自衛隊,並成立了防衛廳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健全了統帥指揮機構。
自衛隊(Japan Self-Defence Forces,JSDF)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日本國家軍事武裝力量。正式組建於1954年7月1日,根據日本《和平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的軍事實力只能維持在自衛所需的水平。
陸上自衛隊
編製定員16.7383萬人,實有兵員14.5928萬人。編成5個軍區、11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1個步兵旅、2個混成旅、1個空降旅、1個炮兵旅、5個工兵旅、8個防空飛彈群。
截至1999年3月底,共裝備坦克1090輛(90型、74型),裝甲車710輛,自行火炮640輛,各型火炮6240門,各型飛機502架。
陸上自衛隊參謀部駐東京都。
海上自衛隊
編製定員4.5812萬人,實有兵員4.3838萬人。編有1個聯合艦隊,下轄1個護衛艦隊、1個航空集團、1個潛艦艦隊,另有5個地方隊。
截至1999年9月底,共裝備各型作戰艦艇140艘,總噸位約35.8萬噸,其中驅逐艦、護衛艦53艘18.3萬噸,潛艦16艘3.9萬噸,掃佈雷艦艇32艘2.7萬噸;各型飛機215架。
海上自衛隊參謀部駐東京都。補給本部和中央通信隊群駐東京都。
航空自衛隊
編製定員4.7266萬人,實有兵員4.5223萬人。編有1個航空總隊,下轄3個航空方面隊(各轄兩個戰鬥航空團)、1個航空混成團、6個防空飛彈群;1個航空支援集團;1個航空教育集團(下轄2個訓練航空團、3個飛行教育團);1個航空開發實驗集團。
截至1999年3月底,共裝備各型作戰飛機498架,其中殲擊機358架、偵察機26架、預警機7架、運輸機59架。
航空自衛隊參謀部駐東京都。
航空總隊、航空支援集團司令部設在府中市。航空教育集團、航空開發實驗集團司令部分別設在濱松市和狹山市。補給本部設在東京都。
5、以色列:(有美國在後面撐腰等因素,好像無須更多說明)
以色列的軍隊由一支統一的以色列國防軍(IDF)組成,在歷史上還沒有其他的軍事部門獨立出現過,海軍和空軍都是由陸軍管轄。
也有其他一些准軍事的部門負責不同層面的以色列國家安全(例如邊界警察和內部安全局)。以色列國防軍的前身是在英國管轄時期組織的地下軍隊(Haganah)。
以色列國防軍是中東地區國防預算最高的軍隊之一,並且也被列為世界上訓練最為精良的軍隊之一,在建國半個世紀以來參與了五場主要的大型戰爭和其他無數的小型衝突。
在人員上,以色列國防軍的主要優勢是其人員訓練的精良品質以及完善的制度,而不是人員的數量多寡。
以色列國防軍也大量依賴於高科技的武器系統,以色列國內也有一些專門替國防軍生產和開發武器科技的機構或企業,其他的則進口自國外(大多來自美國)。
大多數以色列人(無論男女)都在18歲時被徵召從軍。有些移民也會自願的加入以色列國防軍。
不過阿拉伯裔的公民則是例外,大多數阿拉伯公民都沒有被徵召,以避免在與其他阿拉伯國家開戰時可能爆發的利益衝突。
資料圖:以色列軍隊
資料圖:以色列軍隊
其他不需當兵的還包括殘障人士、已婚婦女、或者出於宗教原因者。男性的義務役是三年、女性則是兩年。
以色列國防軍裡也有貝都因人等少數族群參與。自從1956年來,德魯茲族群也和猶太人一樣被以色列國防軍徵召從軍。
在宗教機構就學的人可以獲得延緩徵召。
多數猶太正教人士會不停地延遲服役,直到超出法定服役年齡,這種做法在以色列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雖然阿拉伯裔的公民不在徵兵範圍內,他們也可以自願從軍。同樣的政策也套用在貝多因人和許多非猶太裔的公民上。
服過義務兵役後,以色列男子轉入國防軍預備役部隊,每年從事幾個星期的服務,直到40歲為止。
核武能力
以色列是除了美國,英國,俄羅斯,中國,法國五大國之外少數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許多人推測以色列具有使用核武器的能力,還有預估認為以色列的軍火庫可能儲藏了高達40枚的核武器。
自從20世紀中旬以來,以色列一直有一座內蓋夫核能研究中心負責此領域的研究,並且有能力生產被歸類為核武器的材料。
這座研究中心從來沒有被國際原子能機構檢查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宣稱他們相信以色列「是個擁有核子武器的國家」,然而以色列政府對此不置可否。
由於以色列不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簽署國,雖然以色列核子武器軍火庫的詳細數量一直有待爭議,一般相信以色列擁有至少一百枚核子武器裝置。
第四名:南斯拉夫:巴耳干火藥桶、小國家引發兩次世界大戰。
14世紀時塞爾維亞曾經是巴爾幹最強盛的國家之一。15世紀後至19世紀,巴爾幹半島在昔日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封建神權大帝國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亞得裡亞海東岸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在奧地利帝國(後為奧匈帝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治下。
1878年塞爾維亞和黑山獨立,相繼成立王國。
1918年12月1日,在貝爾格萊德正式宣佈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亞歷山大親王任國王后,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王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南斯拉夫的國家名稱。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分別被德國、義大利法西斯佔領。鐵托領導南斯拉夫共產黨和軍隊,擊敗法西斯,並於1945年11月29日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兩個自治省(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組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南斯拉夫實行社會主義,由鐵托出任總統,鐵托執政下的南斯拉夫,與蘇聯保持距離,堅持獨立自主和不結盟運動,這使得南斯拉夫變成歐洲唯一沒加入華沙公約的共產國家。
資料圖:科索沃部隊
資料圖:科索沃部隊
努力發展自己的經濟,使南斯拉夫在東歐國家裡成為比較富有的一員。
自蘇聯分裂後,南斯拉夫走上了一條擺脫蘇聯模式的束縛的道路,建立了一套符合自己國情的經濟工業道路,自50年代政治和經濟改革以來,南斯拉夫普通人民生活上明顯的自由化。
1980年鐵托逝世,南斯拉夫開始走下坡路,國內各民族之間的衝突不斷加劇。
早在七十年代,歐共體(即歐盟)願意立即接納南斯拉夫為其成員國,只要南斯拉夫放棄共產黨一黨執政即可。西方此舉意為改變其一黨執政狀況為多黨制。
在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後,米洛捨維奇依舊拒絕了西方的以破壞民族團結和國家獨立為目的的經濟誘惑。
西方為了徹底削弱共產黨執政的南斯拉夫,採取了外部經濟制裁和內部分化瓦解的策略:在南斯拉夫與鄰國邊界處增派觀察員,監督對南斯拉夫的經濟制裁和禁運;支持黑山共和國與塞爾維亞鬧矛盾和尋求獨立,從內部打垮米洛捨維奇。
因為西方的不斷衝擊,加上南斯拉夫被迫接受的多黨制制度,致使南斯拉夫徹底走向了分裂。
1991年-1992年,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相繼宣佈獨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92年宣告解體。
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於1992年4月27日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1992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757號決議,決定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實施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懲罰其派兵支持波黑和克羅地亞境內塞族的武裝行動。
由於制裁,前南聯盟從一個中等發達國家退步為歐洲最為貧窮國家之一。 繼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之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自治省成為了聯合國的保護國。
雖然從法理上依然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並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擔保,不支持科索沃獨立,不會分裂南斯拉夫,但是實際上脫離了南斯拉夫以及塞爾維亞的管轄,並最終宣佈獨立,並立即得到歐盟和美國外交承認。
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聯盟議會兩院分別以多數票表決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從而標誌著塞爾維亞和黑山聯邦國家正式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從此不復存在。
3、俄羅斯(前蘇聯):侵略成性、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以二戰表現出色。
俄羅斯是傳統的軍事強國,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龐大的核武庫。
俄羅斯軍隊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和美國一樣擁有著全球最強大的核武庫。2011年俄羅斯軍費開支為641億美元,俄羅斯的武器銷售份額佔了全球軍售的24%(美國占世界的30%)。
它的武裝力量主要由陸軍、空軍、海軍三大軍種由戰略飛彈兵、太空兵、空降兵三個兵種組成。
武裝力量中軍人數量為113.4萬人。武裝力量除正規軍外,還包括邊防、內務、安全、政府通訊、民防和鐵道部隊。
武裝力量由議會、總統、政府按憲法規定的權限共同指揮,總統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軍隊的任務是抵抗外來侵略和履行俄羅斯承擔的國際義務;軍隊人數不得超過全國人口總數的1%;實行義務兵與合同兵兩種兵役制度,服役期限分別為:艦隊水兵2年,其它士兵一年半,受過高等教育的1年等。
俄海軍擁有太平洋艦隊、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和裡海獨立區艦隊。
資料圖:俄羅斯舉行勝利日大閱兵
資料圖:俄羅斯舉行勝利日大閱兵
1992年3月16日,俄羅斯國防部正式成立。同年10月9日生效的俄羅斯《國防法》規定,除正規軍外,俄羅斯武裝力量還包括邊防、內務、安全、政府通訊、民防和鐵道部隊;1993年11月,葉利欽批准了《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說基本原則》,取消了「合理足夠」的防禦理論和軍隊人數不得超過全國人口數量1 %的限額,並首次賦予軍隊參與國內政治生活的職能。
1997年12 月公佈《國家安全構想》,認為對俄最大的安全威脅是國內經濟危機,在遭到外國武裝入侵時有權使用一切手段進行自衛。
2000 年1 月,代總統普廷正式簽署新的《國家安全構想》,視俄內部經濟危機和民族分離主義為國家安全最主要的威脅,強調來自外部的威脅也日益加大,將過去只有在國家生存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才使用核武器,調整為在受到外來常規軍力入侵時就可以動用核武器以先發制人。
2002年10月莫斯科人質事件後,普廷總統責成國防部總參謀部修改俄軍事學說和國家安全構想中關於軍隊使用部分,俄政府已開始根據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特點,對軍事理論和國家安全學說進行新的調整。
1998 年俄全面開始軍事改革。主要內容是改變軍種構成,第一步:將戰略火箭軍、軍事航天部隊和反飛彈防禦部隊合併為戰略火箭軍,將空軍和防空軍合併成空軍,保留陸軍、海軍,但取消陸軍總司令部,改組為陸軍總局,賦予各軍區戰役-戰略司令部的地位;第二步:按軍隊使用範圍--陸地、空中、宇宙和海洋劃分為三個軍種。在此基礎上,俄逐步開始推行兵役制改革。
2001年12月7日,俄總理卡西亞諾夫表示,俄軍隊應由正規部隊、補充合同兵及預備役部隊三部分組成,義務兵服役期可能縮短。2002年提出部分軍隊實行合同兵役制及縮短義務兵服役期所需的全部費用。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很快成為了世界強國。
2010年,俄境外駐軍總數近5萬人。駐烏克蘭塞瓦斯托波爾黑海艦隊1.3萬軍人和1.6萬文職人員;駐摩爾多瓦共和國德涅斯特河沿岸俄軍戰役集團軍1000人;駐南高加索(亞美尼亞久姆立)俄軍集群5000人,下轄第102軍事基地;駐塔吉克斯坦杜尚別第201軍事基地7000人;駐吉爾吉斯斯坦坎特空軍基地140人;駐敘利亞塔爾圖斯港海軍物資技術保障站150人;駐非洲國家100人。
俄航天兵在哈薩克斯坦雷沙干、塔吉克斯坦努列克、阿塞拜疆加巴拉、白俄羅斯甘采維奇駐有4個雷達站,在白俄羅斯維列伊卡駐有第43通訊站;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駐有第5航天發射場,兵力約3000人。
2、中國:
我國排名第二:戰略、戰術理論最多、以劣抵強、善於習、東方民族的犧牲精神。二戰、韓戰、越戰。
被以色列極力推崇的是我國的戰術以及東方民族的犧牲精神。
解放軍主要由陸軍、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組成,主要擔負防衛作戰任務,必要時可以依照法律協助維護社會秩序。
中央軍委通過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對解放軍實施作戰指揮和建設領導,全國劃分為瀋陽、北京、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七個軍區。目前,解放軍的員額為230萬人,其中陸軍170萬人、海軍25萬人、空軍40萬人、第二炮兵9萬人。
陸軍
兵力:170萬
坦克:8000輛
大口徑火炮:15000多門
直升機:300架
各型坦克:650餘輛99式主戰坦克裝備情況不明90II式主戰坦克300輛85II/III/88式主戰坦克484輛80式主戰坦克519輛79式主戰坦克1700輛69式主戰坦克3000輛59式主戰坦克6000輛62式輕型坦克1200輛63式水陸兩棲坦克800輛
各型裝甲車:6000餘輛90式履帶裝甲車89式裝甲輸送車WZ523輪式裝甲車WZ551輪式裝甲車85式(YW531H)履帶裝甲車85式(YW309)步兵戰車86式(WZ501)步兵戰車77式水陸兩棲裝甲車63式(A531)履帶式裝甲車56式(BTR-152)履帶式裝甲車55式(BTR-40)履帶式裝甲車NVH-1步兵戰車(未裝備)NFV-1步兵戰車(未裝備)
各型火炮:16000餘門WA021式155mm加榴炮,203mm加榴炮,203mm自行榴彈炮,86式152mm加農炮,85式152mm自行加榴炮,66式130加農炮
資料圖:中國大閱兵
資料圖:中國大閱兵
解放軍陸軍主力,170萬人,由18個集團軍組成。
人員組成為:7個甲種軍(其中包含1個空降軍),50萬人,全摩托化,裝備現代化,全訓;
11個乙種軍,80萬人,非全訓;
50萬地方部隊;
30萬後勤。
空軍
兵力:40萬人
飛機總數:3000多架
第三代戰鬥機:400架
第二代戰鬥機:約580架
中型轟炸機:350架
解放軍空軍的組織序列由軍區空軍、空軍軍、師、團(場站)、大隊編成。空軍根據武器裝備和擔負的任務,主要分為航空兵、高射炮兵、地空飛彈兵、空降兵、雷達兵等兵種。目前,空軍員額約45萬人,擁有3000多架作戰飛機,其中蘇27、殲10、飛豹等第三代戰鬥機、戰鬥轟炸機接近400架,轟6中型轟炸機約350架。
海軍
航母:1艘(遼寧號)
兵力:25萬人
大中型驅護艦:53艘
現代化潛艦:42艘
作戰飛機:400架
解放軍海軍按艦隊、海軍基地、水警區編組,下轄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和北海艦隊,海軍基地通常隸屬於艦隊,下轄水警區和艦艇部隊等。海軍按照裝備和擔負的作戰任務,可分為水面艦艇部隊、潛艦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岸防兵和海軍陸戰隊等五大兵種。目前,海軍員額約25萬人,擁有53艘大中型驅護艦、42艘現代化潛艦和約600架作戰飛機。
二炮
兵力:9萬人
洲際彈道飛彈:40枚
中程彈道飛彈:100枚
近程彈道飛彈:約1150枚
巡航飛彈:約350枚
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又稱為戰略飛彈部隊,由地地戰略核飛彈部隊、戰役戰術常規飛彈部隊及相應保障部(分)隊組成,是一支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指揮的戰略性兵種。目前第二炮兵部隊員額約10萬人,裝備有40枚洲際彈道飛彈、100枚中程彈道飛彈、約1150枚近程彈道飛彈和約350枚巡航飛彈。
1、德國:日爾曼人嚴謹、勇敢、絕對服從。兩次世界大戰已見分曉。
國防政策的最高目標是確保德國的和平、自由和獨立,並規定聯邦國防軍是一支純粹防禦性軍隊,實施必要的安全預防措施,不掌握和謀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建軍重點是:組織快速反應部隊,制定新軍備規劃,壓縮部隊規模,裁減武器裝備。
2003年5月,德國公佈新的《國防政策方針》,明確界定德軍的最主要任務不再是國土防禦,而是在全球範圍內「預防和處理危機」,包括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必要時可協助警方在國內執行反恐任務。
2006年10月,德政府發表《德國安全政策與聯邦國防軍未來發展白皮書》,確定「預先防範」的安全戰略思想,加快了軍隊轉型進程,並加大參與海外軍事行動的力度。
2004年1月,德國宣佈軍隊改革計畫:裁員並削減開支。2011年5月,德國推出聯邦國防軍第二階段改革計畫,包括將軍隊人數削減至18萬左右,提高海外駐軍人數上限至一萬人等。
德國軍隊規模將從截止2014年的22萬人削減至17.5萬至18.5萬,其中包括17萬名職業兵和志願兵。
資料圖:德國軍隊
資料圖:德國軍隊
國防軍
1956年1月正式建立聯邦國防軍。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聯邦安全委員會,主席為聯邦總理。軍隊和平時期由國防部長領導,戰時由聯邦總理任軍隊最高統帥。聯邦國防軍總監為軍隊最高指揮官。
德國聯邦國防軍成為北約的一員後,負起了防衛中歐的義務。德國基本法第87條a中規定,聯邦國防軍的活動只限於防衛以及救援事務。
但是在1990年以後,國際政局起了很大的變化,聯邦國防軍也因著這個變化改變了行動的範圍。
1994年,聯邦憲法法院認為基本法所定的「防衛」不只在於防衛德國國境,也包含防止國際間的紛爭及危機等。
據此,德國聯邦議院同意聯邦國防軍參與北約的境外活動,聯邦國防軍開始活躍在一些國際事務中,如1996年至1999年間的科索沃戰爭,亦有參與在高棉、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阿富汗、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裡亞、索馬裡、蘇丹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軍事活動及維持和平任務。
兵役制
德國的義務兵役制斷斷續續地持續了近200年,上一次重啟義務兵役制是1957年。
自2010年7月1日起,德國人服兵役時間由9個月減至6個月。
根據截止2014年的《義務兵役法》規定,所有年滿18歲的適齡男子都必須在聯邦國防軍服役6個月,而不願服兵役者則必須到養老院、孤兒院等社會機構參加民事服役。
2010年12月,德國聯邦政府通過了提案,將於2011年7月1日起取消義務兵役制。聯邦國防軍將由全職士兵、兼職士兵和自願兵役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