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破解柏拉圖密碼:宇宙基本結構可用數學詮釋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破解柏拉圖密碼:宇宙基本結構可用數學詮釋

2015年01月06日 宇宙奧秘-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84 次


 


  作為「古希臘三賢」之一的柏拉圖,有「古希臘黃金時代的愛因斯坦」之稱。他的著作廣為流傳,同時也是西方文明的柱石之一。很多人認為,研究柏拉圖的著作並不能僅從字面意義入手,柏拉圖的真正思想都隱藏在書裡,那些字裡行間蘊藏著神秘的「柏拉圖密碼」。但是對於是否存在這樣一種密碼,口水仗已打了千年。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者傑·甘迺迪(Jay Kennedy)博士近日宣稱,通過五年的潛心研究,他已破解了柏拉圖著作中的大部分密碼。這些密碼不僅證實了柏拉圖是畢達哥拉斯的忠實「粉絲」——認同畢達哥拉斯的理念,即宇宙的基本結構可以用數學詮釋;還隱藏著柏拉圖不為人知的真實一面。


  更具先鋒意義的是,如果「柏拉圖密碼」得以證實,那麼可以說早在牛頓用「數學表達科學」之前的2000多年,柏拉圖就已經做到了。


  「柏拉圖密碼」有多重要呢?在甘迺迪博士看來,至少有「博古通今」的作用,既可以認識西方文明的過去,也可以對未來看得更清楚。「宣揚民主和人權的西方文明究竟從何而來?在國與國,文明與文明的距離越來越近的今天,我們究竟會去向何方?」


  「教書教出破解密碼的密鑰」


  傑·甘迺迪博士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歷史學家和科學哲學家。他對「柏拉圖密碼」深信不疑,認為要想破解它,就必須精通哲學和希臘數學、音樂。這就好比為了瞭解現代天文學的誕生,必須先瞭解古人的占星術;研究化學的起源需懂得煉金術一樣。


  甘迺迪博士的發現源於自己教授的兩門課程:柏拉圖的《理想國》和古希臘數學及音樂。教著教著,甘迺迪就看出了其中的聯繫。當他把二者結合起來時,竟然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


  「教書教出了破解密碼的密鑰,我簡直太幸運了!」甘迺迪博士難掩興奮之情,「就像找到了一個古墓,裡面藏著由耶穌親筆撰寫的福音書一樣」。


  那麼究竟是怎樣的「化學反應」讓坐了五年「冷板凳」的大學教授茅塞頓開呢?通過對柏拉圖《理想國》原稿的經年琢磨,甘迺迪發現作者竟然使用了一種特殊的符號在寫作,而這種符號正是古希臘著名學者畢達哥拉斯的追隨者用於傳遞信息的「暗語」。


  古希臘人認為,音樂是解答數學、破解宇宙奧秘的鑰匙。柏拉圖正是運用古希臘音階進行寫作,把他的思想用音階編織進了字裡行間,構成一幅美妙得足以迷惑敵人和後人的經典作品。


  柏拉圖文章的行數有秘密


  其實柏拉圖並不是一個喜歡躲躲藏藏的人,但是遙想當年,柏拉圖的幾位老師都因為思想激進被視為異端,受到當局通緝或殺害,比如蘇格拉底就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判處死刑。身為他們的弟子在感到由衷痛心的同時,只能動用自己聰慧的大腦,把當時的先進思想——用科學和數學取代希臘傳統的「奧林匹克神明」——層層包裹起來。


  根據以字行標準長度測量書籍規模這一方法,甘迺迪博士用電腦將柏拉圖手稿還原至原來的形式,即每行35個字,沒有空檔或標點符號。結果他發現,柏拉圖的作品中,絕大多數行數都是12的整數倍。如《申辯篇》(Apology)有1200行;《普羅泰戈拉篇》(Protagoras)、《克拉底魯篇》(Cratylus)、《斐勒布篇》(Philebus)和《會飲篇》(Symposium)均為2400行;《高爾吉亞篇》(Gorgias)有3600行;《理想國》(Republic)12200行。


  為什麼行數都和數字12有關?甘迺迪博士認定這絕非「純屬巧合」。12音符源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音樂理論,柏拉圖利用12個音符控制行文的節奏,有規律地插入象徵性的段落。眾所周知,柏拉圖的大部分著作都以對話體的形式寫成。通過計算行數,柏拉圖能按照固定的間隔在對話中加入關鍵的內容。


  聽起來有點像丹·布朗的小說,但甘迺迪博士相信,柏拉圖著作中確實存在數學和音樂密碼,從而使他的作品充滿著音樂的架構。


  隱藏在行數中的神秘音符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12個音符中兩兩配對時聽上去會比別的組合更加和諧,例如相差8度音階的兩個音符放在一起時會很悅耳。如果將最後的第12音符作為固定音符,其他音符和它配對後便被區分為兩類:和諧音符與不和諧音符。前者由2、3、4、6、8、9組成;不和諧音符則是1、5、7、10、11。


  甘迺迪將柏拉圖的手稿等分成12段後,便發現柏拉圖的文字與畢達哥拉斯學派使用的12音符契合得嚴絲合縫。他將一些關鍵性的、帶有感情色彩的內容,如重要的概念和敘述轉折放在每12個字符銜接處。那些積極的、正面的詞彙配的都是悅耳的第2、3、4、6、8、9音,而負面的,比如戰爭或死亡的詞彙往往會用不和諧的第1、5、7、10、11音。


  以柏拉圖的《會飲篇》為例,第2、3段落讚美了神和神聖的愛;第4、6段通過喜劇作家和詭辯者之口,表達對情愛的褒揚;在第8、9段,女祭司黛娥緹瑪提出對完美的追求,更將愛神形容為一條靈魂層層提升的階梯。


  而在那些不和諧音符處,所描述的事物又是截然相反的基調。第1段以宿醉的痛苦開始;第5段出現了嘲諷、恐懼和焦慮的情緒;第7段中,黛娥緹瑪反駁蘇格拉底說:愛神並非神明。第10段中,阿爾基比亞德諷刺蘇格拉底是一隻醜陋的半人半獸,第11段裡充斥著阿爾基比亞德羞恥、苦惱的情緒和對戰爭的描述。同樣的規律也能在《斐多篇》等大部分作品中找到。


  若隱若現的「黃金分割」律


  柏拉圖的作品不僅用到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音樂理論,甚至還可能暗含畢達哥拉斯提出的「黃金分割」定律。雖然他沒有直接提及0.618的黃金比例,卻在《理想國》中談到了線寓(divided line),即宇宙萬物都代表一連串不平均的分裂。


  此前曾有多位學者指出,線寓或許暗示黃金分割。而甘迺迪博士指出,柏拉圖在文中提出線寓的段落,正好位於《理想國》全書篇幅61.7%的位置,接近黃金分割點。事實上其它作品裡也有類似的情況,《會飲篇》中,蘇格拉底談到,哲學家處在無知和智慧的分界線上,這些文字也正好處於全書的61.6%處。


  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數學家、哲學家。他的名言是「無論是解說外在物質世界,還是描寫內在精神世界,都不能沒有數學」。柏拉圖曾經在義大利南部見到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學者,這次經歷對他一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的很多觀點都折射出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理性光輝,特別是他堅定地認為,數學和數字被賦予了宇宙的秘密,通過音樂完美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著作結構中有數學和音樂


  柏拉圖對話體著作中的繁複結構一直是學者們激烈討論的話題,因為它們並不符合最常見的「發展-危機-結果」的敘事模式,顯得有些雜亂散漫。也正是在如此紛繁複雜的背後,柏拉圖表達出向畢達哥拉斯音樂理論的致敬。後人在閱讀時,情感時有起伏,彷彿是作者手中的一件樂器,奏響了謎一般的音樂篇章。


  兩千多年來,人們都專注於理解柏拉圖著作的字面意義。甘迺迪博士的研究獨闢蹊徑,透過文字進入其背後的隱秘。研究古希臘音樂的權威學者安德魯·巴克教授評價說,甘迺迪的研究結果太難用巧合來解釋,如果這些規律被其他學者證明屬實,將揭示柏拉圖驚人的創作方式。待到其餘2000多頁的「柏拉圖密碼」破解之時,沒準世人會對科學、數學、音樂及哲學的起源有全新的理解。或者至少它將解釋一個讓很多當代學者困惑的問題,即為什麼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一直宣稱自己的老師是畢達哥拉斯的追隨者。 (馬飛)


  鏈接


  柏拉圖其人


  生於公元前427年,卒於公元前347年。雅典人氏。西方科學和哲學的「先知」。創立了西方歷史上第一所大學——史稱「學園」(the Academy)。拜蘇格拉底為師,還有個表現不俗的弟子亞里士多德。平生最得意的作品《理想國》。


  柏拉圖語錄


  ●友善待人,因為你遇到的每個人活著都不易。


  ●無知乃萬惡之源。


  ●只有死去的,才能看到戰爭的結局。


  ●如果好人對公共事務都漠不關心,大家得到的懲罰將是惡人掌權。


  ●智者因為有必要才說話,愚者因為必須要說才說話。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