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生母 清朝雍正皇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介紹 | 陽光歷史

 

A-A+

雍正帝生母 清朝雍正皇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介紹

2015年07月25日 清朝皇帝, 皇帝的女人們, 雍正,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791 次

  雍正的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康熙帝妃嬪,雍正帝生母。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晉封為德嬪,二十年晉德妃,雍正帝登基後德妃被尊為聖母皇太后,擬上徽號曰仁壽皇太后。

  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雍正帝生母太后烏雅氏帶著困惑、憂慮離開了人世。她的死是痛心也是一種牽掛,因為她在臨死前也未能與親生兒子、日夜牽掛的十四阿哥訣別,更沒有能夠阻止雍正帝放棄骨肉相殘。對於烏雅氏之死,高陽先生在《乾隆韻事》中曾有如下一段虛構:太后先是絕食,宮女們怕受雍正責罰,千方百計勸太后進食,心地善良的太后也不願連累別人,遂開始喝點稀的,逐漸恢復體力,一天雍正去給太后請安,閒談之中太后突然站了起來猛地朝柱子撞去……她死在雍正面前。

  高陽先生所描述的雖是虛構的小說,但在歷史上,這種說法是廣泛存在的,也是有官方基礎的。當時的雍正帝曾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百般辯解,而令人奇怪的是雍正帝的兒子乾隆帝一即位就宣佈此書是禁書,下令收回。雍正帝的母親孝恭仁皇后在兒子即位才半年就去世,是不爭的事實,而乾隆帝收回《大義覺迷錄》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些歷史客觀事實的存在,使得雍正帝生母之死成為一個令後人久久議論的話題。

  雍正帝生母,烏雅氏,即康熙帝孝恭仁皇后,滿洲正黃旗,是護軍參領威武之女,在康熙帝生前最高位號為德妃,生於順治十七年(1660年),被選入宮。於康熙十七年(1679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帝。康熙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冊為德嬪,時年20歲。康熙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為德妃。

  康熙二十一年生皇七女;康熙二十二年生皇九女(固倫溫憲公主);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康熙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胤禎,即後來的撫遠大將軍、恂郡王。康熙皇帝駕崩後,烏雅氏痛不欲生,飲食俱廢,要以身殉死,追隨康熙皇帝於九泉之下。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三日死,享年64歲。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與康熙皇帝一起葬入景陵地宮。經乾隆、嘉慶兩朝加謚,謚號全稱是:「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


  人們為什麼對雍正生母之死感到疑惑呢?

  據雍正帝說,康熙帝死後,德妃非常悲痛,想為康熙帝殉死,於是不吃不喝,而雍正帝百般勸慰,在他的苦苦哀求下,德妃放棄了死的念頭,並且能飲食、起居安順。最後生病而死。《清實錄》記載,太后於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二十二日生病,而五月二十三日凌晨2點就死在永和宮了。

  在這裡,人們不難看出《清實錄》的記載不僅太簡單,也太突然,什麼病這麼急暴讓人快速死去呢?在《清實錄》中,並沒有記載太后得了什麼病,只是說皇太后「哀痛深切」、「積哀日久」而亡。由於孝恭皇后死得太突然,加之平時與雍正帝的關係緊張,人們不得不對其死亡的原因產生懷疑。而通過雍正帝的辯解,人們也就更加相信他與太后關係的緊張程度。

  為什麼說雍正帝與生母關係緊張呢?

  原來,康熙帝死後,烏雅氏就要追隨康熙帝而去,也就是說要自殺殉死,而這時候他的兒子胤禛已經是皇帝了,經過胤禛的苦苦哀求,才放棄殉死。按照常理,自己的兒子當了皇帝,應該高興才是,因為她不僅地位可以由妃等級直接升為皇太后,而且對於她娘家人來說,也是榮耀,也是地位的晉陞,可她在這個本應高興的日子卻要自殺,這裡面絕對不是因為思念死去的康熙帝而特意做出來的樣子,只能說與兒子胤禛關係很不融洽或者說她認為康熙帝死得可疑,甚至懷疑是兒子害死了康熙皇帝,或者說她認為胤禛不應該是皇位的繼承人。而當她被迫放棄殉死後,在行動上則表現出與胤禛不合作的態度。這裡有三點可以說明這個觀點:

  1.拒絕接受行禮

  新皇帝在舉行登極大典之前,要先給皇太后行禮,然後再升御太和殿,接受群臣的朝拜。禮部將這個禮儀上奏給烏雅氏,她卻拒絕接受。《永憲錄》記載:「群臣請朝皇太后,傳(雍正生母孝恭皇后)懿旨:不受。復固請,從之。於梓宮前拜叩謝恩,仍還舊宮,懿旨:我自幼入宮為妃,在先帝前毫無盡力之處。將我子為皇帝,不但我不敢望,夢中亦不思到。我原欲隨先帝同去,今皇帝說,太后聖母若隨皇父同去,我亦隨太后聖母同去,哀懇勸阻,未遂其志。若穿錦繡,受我子行禮,實為不合。」《清世宗實錄》也有雍正生母的這段記載:「皇帝誕膺大位,理應受賀。至於我行禮,有何關係?況先帝喪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禮,我心實為不安。著免行禮。是日,王大臣等有繕折固請,皇太后仍不允。上(雍正帝)又再三懇請,奉皇太后懿旨:王大臣等既援引先帝所行大禮,懇切求情,我亦無可如何。今晚於梓宮前謝恩後,再行還宮。」

  2.拒絕上徽號

  為皇太后上徽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雍正皇帝準備給母后上徽號「仁壽」二字。可是烏雅氏卻以先帝梓宮尚未入葬山陵為理由,拒絕接受徽號。清朝並沒有先帝梓宮未葬入山陵,皇太后不得上徽號的規定。這明顯是不承認自己是皇太后,也暗示不承認胤禛是皇帝的思想,在思想上牴觸雍正帝的登基合法。

  3.不搬家

  寧壽宮是太后、太妃們頤養天年的場所,是民間所謂的「寡婦院」。清朝規定,這些先朝皇帝的未亡人只有年齡超過50歲以後,才能與嗣皇帝見面。康熙皇帝死以後,按照規定,尊皇帝的生母為皇太后,要從中路的東西十二宮中搬到慈寧宮或寧壽宮居住。可是,烏雅氏就是不搬,仍堅持住在當妃子時所住的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直到在永和宮去世。這是給雍正帝的難堪,更是一種對抗。

  從烏雅氏的這一系列言語行動來看,胤禛當上皇帝都出乎她的意料,所以才有她所說「夢中亦不思想到」、「實非夢想所期」的話來,也因此就有了在行動之上處處不與自己兒子胤禛配合的姿態。


  對於烏雅氏為什麼在幾個月後突然死亡。據考證,這與雍正帝對他親弟弟十四阿哥的連續打擊有直接的關係,因為雍正帝剛當上皇帝的時候,胤還在青海做撫遠大將軍,沒有回到北京,而當回來的時候,雍正帝卻不允許他與生母見面,不僅如此,還削奪了他的兵權,將他明著調往東陵看守康熙景陵,實際則是看押起來,時時令人監視。將十四阿哥的家人也看押起來,並永遠停發祿米。看到這些,雍正帝生母很是擔心自己小兒子的生命安全,因為她知道雍正帝為了鞏固政權已經殺害了很多原康熙帝的心腹大臣,因此特召老十四來北京與她見面,或者說直接保護。可是雍正帝處處刁難,實在沒有辦法,也可以說在絕望中,雍正帝生母就死了,怎麼死的,很可能就是自殺。

  其理由是,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下午未時突然「生病」,當天夜裡就在居住的永和宮猝死,從得病到死,僅僅幾個小時。而死後三天,雍正才讓老十四見到已經死去的太后。在《雍正朝起居注》中記載,雍正帝這樣解釋太后的死因:「皇太后撫時增感與日俱深,疾雖未形,積哀實久,忽焉違豫,遽爾賓天。」然而七年後,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中則是另一種解釋:「母后素有痰疾,又因皇考大事,悲慟不釋於懷,於癸卯五月,舊恙復發。朕侍奉湯藥,冀望痊癒。不意遂至大漸。」據研究,太后吞金而死的可能性很大。雍正生母之死,可以說就是因為對雍正帝對待親弟弟態度的絕望上,更可以認為是對雍正帝所說「倉促之間,一言以定大計」的否定。試想一下,一個命似殘燈將盡的老人用含混不清的詞語來口述遺囑「傳位於四子胤禛」是一個怎麼樣的場景。而現在人們所看到的那份康熙遺詔上則這樣寫道: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還有人說,之所以康熙帝最終決定胤禛繼承大統,原因是喜愛胤禛的兒子弘歷,因為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皇位是父傳子。其理由是:《李朝實錄·景宗實錄》記載:「當年十二月朝鮮官員聽清朝告訃使譯員講,康熙皇帝在暢春苑知其不起,召閣老馬齊言曰:『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即使真是如此,這裡就有一個很明顯的錯誤,如果說乾隆帝的繼位是雍正帝按照康熙帝的意思辦理的,那麼雍正帝的第二子也不是弘歷。這又如何解釋?說白了,還是雍正帝即位疑問太多。

  有人說,對於雍正帝生母來說,不管是她的哪個兒子當皇帝,她都應該是一樣的心情。道理是應該這樣,但前提是當上皇帝的兒子必須名正言順,是合法繼位,是按照老皇帝的真正意圖繼承皇位的。在雍正帝生母心裡,也許她的小兒子胤禎才是一個本應坐在皇帝寶座上的人。因為她作為這兩個孩子的母親,心裡更清楚胤禛的為人、秉性,雍正帝胤禛好玩兩面性。用現在的話來說,裝厚道而實際陰險,欺騙康熙帝,更欺騙世人。

  據《皇清通志綱要》記載,胤禛在康熙四十一年十一月,同胤礽、胤祉、胤祺、胤祀一起被「開釋」。這表明胤禛曾被禁閉或拘留。因為他在那時候搞爭奪儲位的活動中,大搞兩面派的陰險手腕被康熙帝發覺,而給予的警告處置。在這之後,胤禛則把自己隱藏起來,玩起了更陰的謀略,在表面上裝起了與世無爭的模樣,悠閒自在,與僧侶交往,建設寺院,號稱「天下第一閒人」,並寫詩以表心境:

  懶問沉浮事,間娛花柳朝。吳兒調鳳曲,越女按鸞簫。

  道許山僧訪,棋將野叟招。漆園非所慕,適志即逍遙。

  山居且喜遠紛華,俯仰乾坤野興賒。千載勳名身外影,百花榮辱鏡中花。

  金樽潦倒春將暮,蕙徑葳蕤日又斜。聞到五湖煙景好,何緣蓑笠釣汀沙。

  雍正帝這種裝蔥行為,瞞得過別人,卻瞞不過他生母的眼睛。另據親眼目睹康雍時期皇室內部權力之爭的宗室成員弘旺所撰寫的《皇清通志綱要》所載:四阿哥原名胤禛,十四阿哥原名胤禎;在雍正帝即位後,十四阿哥才奉新君之命改名允。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封十四子為貝子的上諭也是稱之為「胤禎」,十四子在撫遠大將軍任上時也是使用的「胤禎」名稱。至於現在為什麼將康熙十四子稱為允禵,則是雍正稱帝后,為了避諱,將兄弟名稱中的「胤」一律改稱「允」,將十四子「胤禎」改稱「允禵」。

  四阿哥胤禛的「禛」與十四阿哥胤禎的「禎」,不僅同音,而且字形也極為相似。在這裡,筆者有一點不明白,為什麼康熙帝給這兩個兒子取這怪名字,難道他不知道這兩個字的發音一樣嗎?

  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先生據此對雍正帝即位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認為雍正帝不僅奪了十四阿哥的皇位,連他的名字胤禎也一起奪了。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