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本該如此?還是恰巧如此? | 陽光歷史

 

A-A+

宇宙是本該如此?還是恰巧如此?

2016年10月20日 宇宙奧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81 次

  問:我的腦子裡時常會有些古怪的問題,比如,宇宙裡為什麼要有星星?為什麼就不能是虛空一片?為什麼人類的智能遠遠高於地球上其他動物?為什麼同樣是高級靈長目,猴子有尾巴,猩猩卻都沒有尾巴?等等,許多事情問來問去,其實也問不明白,等於沒有終極答案,最後只能說造化就是如此。那麼宇宙的造化是「本該如此」呢?還是「恰巧如此」?


  答:你說的是事物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關係的問題,這要分兩方面來說。舉個例子,有個人本來活得好好的,第二天突發心臟病死了,生活中常有這種出乎意料的事。再比如去年夏天,天氣預報有颱風,說是已經到天津了,晚上七點要到北京。結果呢,未雨綢繆的準備了半天防洪,颱風卻並沒有像氣象專家預報的那樣如期而至,而是拐了一個彎兒,到別處去了。


  這兩件事說明,所謂的本該如此與恰巧如此,取決於人的認知能力。如果有個醫術高明的醫生,能對病人的心臟狀況和身體狀況,做出精確的,而不是泛泛的診斷,哪裡還有什麼猝死呢?在意料之中就變成本該如此的死亡了。再者,如果今天的氣象學家們,有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本事,能把天氣變化的各種因素,統統瞭然於心,就能夠對颱風的走向做出準確無誤的判斷。中國古語云「天有不測風雲」,中國古語又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前一句是說任何事物都有多種變向,後一句則是強調認識事物要有準確的前瞻性。


  在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間,究竟是個什麼關係呢?當我們對事物缺乏把握時,事事都會顯得是意外,是偶然,是巧合。當我們的認識能力提高了,思維領域擴大了,對事物走向擁有綜合全面的握定時,客觀事物的變化,就會使我們產生一種必然的、本該如此的認知感受。


  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如果你發問的都是些無法回答的深奧問題,比如宇宙中為什麼會有星體而不是虛空;太陽系為什麼只有一個地球,而不是兩個地球。儘管善思考提問題有益無害,但我們的思維能力目前還不具備這樣的深度和廣度,回答不出來,所以就會覺得這一切都沒有終極答案。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能用「造化」一言以敝之。造化這個詞就成了既是本該如此,又是恰巧如此的混合概念了,分不出什麼必然與偶然的區別。


  提問有無限的好處,但問無妨,不過若想獲得答案,提問之前先要想想,依序先問加減,搞清出加減法,然後再問乘除是怎麼回事。這種由簡到繁的提問,和我們頭腦由簡到繁的認識過程相吻合。所以你最好還是一步一個台階的來吧。


  摘自理喻書稿《天下一百問》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