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372的運行軌道(藍色)比海王星、冥王星和「塞德娜」的軌道還大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道,天文學家發現來自奧特雲(Oort Cloud)內部的首顆天體遊客,為太陽系日益增多的星體又增添了新丁。
許多彗星都來自奧特雲的外部,奧特雲是太陽系外圍的一圈巨大冰天體形成的球形雲,這裡環繞著無數彗星。奧特雲距離太陽大約2萬-20萬天文單位,是1950年由荷蘭天文學家簡·奧特首次發現的。
此天體叫「2006 SQ372」,是2年前搜尋微弱超新星時首次發現的,其直徑估計為50-100公里,繞太陽一個特別拉長的橢圓形軌道運轉,運轉一周需要漫長的2.25萬年。當它最接近太陽時,它與太陽的距離為24個天文單位;而當它最遠離太陽時,它與太陽的距離為1600個天文單位,相當於2410億公里。研究人員18日在芝加哥舉行的有關斯隆數字巡天計畫的國際討論會上稱,「2006 SQ372」是一塊冰冷的岩石,目前與地球之間的距離大約32億公里,較海王星相比還要更近一些。
2003年發現的類似冥王星的矮行星「塞德娜」是唯一一顆擁有和「2006 SQ372」類似軌道的行星。「塞德娜」是一個岩石狀天體,它到太陽的距離是冥王星到太陽距離的三倍之遙,繞太陽運行一圈的時間為1.2萬年,其軌道呈橢圓型,近日點介於80個至100個天文單位之間。1天文單位相當於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所不同的是,「2006 SQ372」的行程更加遠離太陽,要比「塞德娜」到太陽的距離遠1.5倍。
此研究發現將刊登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研究領導人、華盛頓大學天文學家安德魯·貝克(Andrew Becker)在聲明中說:「這基本上說是一顆彗星,但它從不與太陽近距離接觸,沒有形成由濃縮氣體和塵埃構成的長亮尾。」當太陽能蒸發掉彗星上的物質時就會形成明亮的彗尾。天文學家表示此天體對地球沒有危險。
另一研究小組成員、華盛頓大學研究生內森·凱伯(Nathan Kaib)表示現在還不清楚「2006 SQ372」是如何形成。但他通過電腦模擬跟蹤此怪異天體的起源時有所發現。他發現在距離太陽不到2萬天文單位的區域是「太陽系內惟一能產生這種有效軌道的地方。」理論學家已經預測了有這種天體存在於奧特雲內,但此新發現的天體--這顆巨大彗星卻為此理論提供了首個觀察證據。
「2006 SQ372」可能起源於奧特雲內的事實意味著它將永遠不會像閃耀的彗星那樣點亮我們的天空,而來自奧特雲外部的彗星能做到這一點。這是因為在奧特雲內感受到的太陽引力要相對強一些,因此當路過的恆星或其它天體發生引力撞擊時,這些天體就會偏離自己原有的運行軌道。然而它們又沒有能力讓自己比木星靠近太陽還要近的太陽軌道上運行,這意味著它們不會產生發光的彗尾。
事實上,「2006 SQ372」比天王星還要遠,很可能會被踢出太陽系,凱伯在聲明中說:「與冥王星類似的是,它也是在遠離海王星的冰冷碎片帶中形成的,在此之後,與海王星或天王星間的地心引力將它遠遠地踢開。大約在2億年之內,它很可能會被海王星或天王星踢出太陽系。」
這是惟一一顆已知的從奧特雲內遠遠地跑出來的天體,它是一顆具有漫長運行週期的彗星。凱伯說:「瞭解彗星起源是我們的研究目標之一,彗星形成畢竟是一個最為壯觀的太空事件。我們的更大目標是瞭解太陽系的早期歷史,以及在行星形成之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科學家期望很快再發現來自奧特雲內部的其它天體,因為強大的新望遠鏡已經建成了。凱伯說:「我期待它們能發現數千顆這樣的天體,有了這些大量的觀察,我們將更好地發現奧特雲內部是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