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墜落到地球上的隕石70%來自同一區域
墜落到地球上的大部分隕星都來源
如果從成份上進行區分,墜落在地球上的隕星共分為石質隕星、鐵質隕星和石-鐵混合隕星三種。而一種被稱為球粒隕星的石質隕星在所有隕星中所佔的比重達到了大約75%。
據介紹,在受到撞擊後,一些小行星可能會分裂為數塊並依舊沿原先的軌道運行,形成所謂的「小行星家族」。這類天體的大部分都已非常古老且均形成於1-10億年前。不過,科學家們2006年在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卻發現了4個非常「年輕」的「小行星家族」--形成時間在5-60萬年前,更為難得的是,它們幾乎均未受到明顯的「空間侵蝕」。
大衛·涅斯沃爾內教授等人通過「雙子座」天文望遠鏡對這些小行星進行了仔細地觀測,測定出了它們的光譜特徵,之後又將其與1934年墜落在阿肯瑟州境內的一些球粒隕星的光譜進行了比對。令科學家們興奮的是,兩者的光譜特徵居然驚人的吻合。
科學家們指出,通過識別隕星和小行星之間的關係,有助於研究太陽系的演化歷史,例如推斷出可能發生過的地質事件及其發生的地點等。
俄羅斯科學院隕星學實驗室的吉裡爾·洛蘭茨在評價上述成果時指出,通過與隕星的相似度來劃分小行星類型的方法已使用了大約30年時間。
吉裡爾·洛蘭茨補充說,在墜落到地表的隕星中,球粒隕星佔據了絕大部分。
據介紹,普通的球粒隕石通常都非常堅固,因此能夠經受住穿越大氣層時所產生的高溫。而有一些隕星,例如含碳量較大的球粒隕星,它們在穿越大氣層的過程中會發生劇烈燃燒,在到達地面時幾乎都已化為灰塵--只有使用特殊儀器才能檢測到它們的蹤跡。
另外,一些瀰漫在空間中的塵埃也會墜落到地球上。這些塵埃在太陽周圍形成了一條帶狀結構,當地球從中穿過時,一些空間灰塵便會進入大氣之中,由於速度較慢,它們常常會降落到地表。
當然,如果從總的重量上說,在墜落到地球上的空間物質中,堅固的隕星無疑佔據了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