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星戰隱憂
神舟七號飛船將進行太空行走並施放小衛星的消息一公佈,馬上引來國際軍事觀察家的注意。他們聯繫到近年來中國在大功率激光器上取得的進展,大膽地猜測「是否中國要以神舟七號飛船為平台,讓軍人身份的航天員進行對地偵察活動,甚至開展天基激光器的搜尋與跟蹤目標試驗?」
不必過於避諱和敏感,這種猜測本來就不是捕風捉影。同其他先進科學技術一樣,載人航天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戰爭」與「和平」的雙重身份。在美國、俄羅斯發展載人航天技術的過程中,都曾把軍事應用作為載人航天的一項重要使命。
載人飛船的秘密任務
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就在其第二代載人飛船「雙子星座」上開始了軍事偵察試驗。兩名宇航員使用紅外遙感儀對一枚從潛艦上發射的「北極星」A-3核飛彈進行跟蹤觀察。在跟蹤過程中,一名宇航員操縱飛船姿態,使儀器對準目標,另一名宇航員則對飛彈發射的全過程進行攝影,並及時向地面報告了飛彈助推器分離情況。因為居高臨下,視野極佳,這比在潛艦上進行的觀測要清晰和快速得多。
航天飛機的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後,美國的空間軍事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美國國防部除了用航天飛機運送軍事有效載荷、維修組裝軍用衛星和空間軍用設施外,還在機上進行了大量的有關人在空間進行軍事偵察與監視的試驗。與此同時,因為航天飛機具有飛得高、速度快和機動飛行、特別是橫向機動飛行能力的特點,它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進攻性軌道武器。橫向機動能力,能使它隨時迅速離軌返航,有效地保存自己,要知道,這一點在軍事上意義非同小可,保存實力就是最大的勝利。
對比以往的飛行器而言,航天飛機的另一個特點是飛行準備時間短。從返航到下次起飛的準備時間僅僅需要兩周;而現階段要發射一艘載人飛船或衛星,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準備時間。航天飛機的這一特點是比較符合戰時要求的。另外,航天飛機可以重複使用,這就大大降低了航天費用,從根本上提高了航天飛機作為一種戰略武器的實用價值。利用航天飛機便於實施軌道機動和太空行走的特點,從1985年到1992年的七年間,美國軍方用航天飛機至少釋放了8顆秘密軍用衛星。
因為「神舟」飛船的設計思想與「聯盟」系列飛船一脈相承,情報人士特別注意分析「聯盟」號進行過的軍事任務:1976年的「聯盟」22號任務中,蘇聯宇航員拍攝了北約軍事演習和聯邦德國境內的30個軍事目標的照片。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久,「聯盟」TM號飛船就參加了對海灣地區的偵察活動,蘇聯宇航員用飛船上的「MK-4」相機拍到了伊拉克北部地區的一個秘密軍事設施。專家判讀出那是一個開採中的鈾礦。而激光武器的搜尋與跟蹤目標試驗也是1982年以來蘇聯軍事航天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咱的衛星不能讓人家輕易「摘」走
人的生命是最可寶貴的,軍事宇航員的命那更是比普通人還要「值錢」些,這些用大量金錢和高技術打造的尖端戰士在實戰中通常進行偵察、太空武器系統的遙控、維修工作,不大可能出現在危險的前線。
誰代替他們沖在太空一線?這時,衛星武器就要大顯神威了。
我們知道,在足球比賽中是允許隊員有合理衝撞的。如果把合理衝撞的概念挪用到太空戰場上,便可以說當在公共控制範圍內和在機會均等的情況下,雙方有權指引己方航天器做出適當的且不違反《外層空間法》的「衝撞動作」。
具體說來,就是運用航天器交會對接技術來發展反衛星武器。無論是「聯盟號」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還是航天飛機捕捉故障衛星,都屬於兩個航天器的交會對接。只不過這些交會對接要避免二者發生劇烈撞擊,而反衛星武器需採用穩、準、狠的合理衝撞式軌道交會完成對敵方航天器的毀滅性撞擊。
微型衛星就是這樣一種先進的反衛星系統。一顆微型衛星可「同步」運行在一顆敵國衛星附近,它就像遙控炸彈,一旦有必要就可以抵近目標對其進行攻擊或電磁干擾。而且,這種攻擊不需要微型衛星攜帶武器或者炸藥,地面控制人員只需輕點滑鼠,調整軌道參數,微型衛星上的姿態調整發動機就可自動點火,以合適的速度與敵國航天器「意外」相撞。除非有確鑿的證據,否則只能認定這是「偶然事件」。隨著禁止太空軍事化條約的簽署,這種方法無疑是最好的反衛星手段,它將賦予締約國一種實施「合理衝撞」的反擊能力。
中國在2007年1月11日進行了首次反衛星武器試驗,從地面發射的一枚飛彈準確地擊中了一顆報廢的氣象衛星。這在美國軍方引起了一陣恐慌。與天基反衛星武器花費大、「彈藥」用盡後難以補充不同,地基反衛星武器具有發動打擊時間靈活、發射數量不受限制等優點。果然,2008年2月,美國以「銷毀」一顆失控軍事衛星的名義,從軍艦上發射「標準3」飛彈,完成了其自1985年以來的第二次反衛星飛彈試驗。雖然海上發射反衛星飛彈具有發射平台機動靈活的特點,但是美國此次打擊的衛星軌道高度已接近大氣層,遠小於中國的那次試驗。射程上稍遜一籌。兩種武器系統到底孰優孰劣,還有待時間驗證。
誰是太空一號殺手?
擁有巨額軍事預算的國家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根據自身在太空戰領域的多種優勢,美國的反衛星武器已經開始向集合了態勢感知、防禦和進攻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攻防兼備的方向發展。這種「N合1」式的反衛星武器不但可以減少自身對太空監視衛星的依賴,縮短作戰響應時間,還可以主動發現敵人的反衛星武器,自主規避危險。這一點,它頗具電影《星球大戰》中「死星」的風采。
1987年第一次發射的前蘇聯「極地號」無人作戰平台是世上唯一成型的在太空部署的集成式武器系統。其主要武器是反衛星核雷,此外,還裝有雷達、遙感設備、衛星致盲激光武器和近程防護火炮。但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發射時就因為導航故障而墜毀。前蘇聯解體後,因為國際形勢轉暖,加上國內軍費緊張,「極地號」再未上天。但美國從未放鬆對這個領域的關注。二十年來,在航天技術及電子信息技術進步的催化下,美國再次提出了攻防兼備的太空武器系統,近期重點研發的「近軌道紅外試驗」(NFIRE)衛星就是一個最好的代表。
把「光速盾牌」帶上天
1991年的海灣戰爭開創了彈道飛彈攻防戰的先河,也推動了機載激光武器的誕生。
機載激光武器的核心是大功率化學激光器和射束控制儀,這二者可以視作坦克的「炮塔」,承載武器的「車體」就是經改裝的波音747-400貨機。計畫中,這台會飛的激光炮將在
在未來需要投入作戰使用的時候,美國可能會把機載激光系統部署到太平洋中的關島、印度洋中的迪戈加西亞島、阿拉斯加或英國等前沿部署基地。這些基地雖然比美國本土更靠近未來可能爆發戰爭的熱點地區,但機載激光飛機要從這些基地飛到作戰區域仍將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到達作戰區域後,機載激光飛機需要在空中巡邏待命。空中加油和戰鬥機護航,都限制了它的活動區域。由於機載激光武器系統極其精密,每次完成作戰任務返回基地後,都需要對激光器進行校準和調整。所有這些都會對機載激光武器系統的作戰使用和後勤支援等提出嚴重挑戰,甚至有可能斷送機載激光武器計畫的前程。
美國國防部計畫到2010年擁有7架機載激光飛機。在今後20年中,這一機載激光飛機隊伍將耗資110億美元以上,早已超出最初估計的62億美元。看來「星球大戰」計畫中的激光防禦網不是那麼一蹴而就的。
回到文章開頭對於神舟七號「軍事任務」的猜測上來,激光武器的優勢在於能量密度高,但能源供應也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美軍為了讓激光炮上天,被迫使用了笨重的波音747-貨機。80多噸重的激光器本身已超過了神舟號飛船的重量。就像中華武學崇尚四兩撥千斤一樣,即便中國要發展天基激光武器,也不會追求把對方燒一個大洞的效果。更可能是點到為止,通過精準照射,把敵人的傳感器等嬌貴部件燒燬,讓它變成「瞎子」、「聾子」即可。
「先發制人」在太空不管用
無論是進攻之矛的複雜還是防禦之盾的昂貴,它們都會延緩太空軍事化的時間表。但是,真正能防止太空爆發戰爭的內因還是太空自身的特點。太空高真空、微重力的環境特點決定了太空武器自身不便實施防禦。激光、粒子束等都可在很短時間內完成瞄準及擊中目標。電磁脈衝炸彈更可以在瞬間毀滅整個太空武器系統。
目前,越是經濟發達的工業國、其經濟運轉就越依賴衛星服務。如果哪個國家計畫對別國衛星發動太空襲擊,它首先要考慮自己是否做好了遭受同樣襲擊的準備。舉例來說,美國衛星遭到襲擊也會殃及歐盟、日本的經濟運轉,進而引發全球經濟動盪。對衛星的攻擊行動會損害所有太空強國的利益。這樣看來,除非參戰國到了生死存亡關頭,否則單純的太空戰爭很難打響。畢竟在太空中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這種投鼠忌器的博弈模式有助於在太空形成類似於冷戰中核武器造成的恐怖平衡。
任何試圖發動太空戰的國家都要冒著和敵方開展「無限制太空戰」的風險。屆時,在太空中開展運輸、通訊、氣象預報、導航、遙感等服務的航天器都可能因為其潛在軍事價值而遭到襲擊。這不同於傳統的海戰——被擊毀的船隻沉沒於海底,在和平到來後不會影響航運。太空戰則不然,戰爭中被擊毀的航天器及其碎片不會很快進入大氣層燒燬,它們將長期留在太空中,影響人類利用太空。一旦「無限制太空戰」爆發,軌道上將漂滿航天器的碎片,這些碎片在幾千年內都將繞地飛行,對後來發射的航天器形成威脅。太空物體之間的碰撞概率也大幅增加——不但完好的航天器會被撞毀,產生新的碎片;碎片之間也會發生撞擊、產生更小、更多的碎片。這是一個類似於「鏈式反應」的惡性過程。在很短的時間內,太空碎片的數量將像雪崩一樣達到無法控制的地步,直到近地空間完全被碎片籠罩,再無航天器可以突破這個由碎片構成的牢籠。
這個可怕的前景,恐怕也是制止太空戰的最大動因。一旦大規模太空戰爆發,就意味著人類太空時代的終結。有人說,核戰爭將是終結一切戰爭的戰爭——地球上的一切有用東西都被摧毀了。那麼仿此推論,太空戰爭恐怕就是終結人類太空時代的戰爭。這個恐怖的結局是所有太空國家不願面對的,特別是像美國這樣依賴衛星服務的太空技術超級大國,更是不願冒同歸於盡的風險喪失自己在太空的主動權。對於像中國這樣的後發國家來說,保持一定的太空戰能力,確保對潛在太空敵人的有限威懾,就足以遏制全面太空戰爭的爆發。
(撰文/荊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戰略問題研究中心)
太空有哪些咱自己的衛星?
中國目前已經部署在太空的衛星有不少,當然其中也包括那些攜有軍事設備的照相、偵察和地球資源勘探系統衛星,像資源-2系列、遙感-1和遙感-2、海洋-1B、CBERS-1和CBERS -2等衛星,以及「環境」災害/環境監控衛星群。下一步計畫為「環境」衛星群項目增加發射的11顆衛星能夠通過可見光、紅外線、多光譜和人造合成孔徑雷達進行攝像。在未來10年裡,應該可以形成地面雷達、海洋監控和高分辨率照相偵察衛星的一個立體網絡。在衛星導航方面,我們已經向本國和周邊地區上空發射了5顆分辨精度為20米的「北斗」衛星。目前普遍使用的還是美國GPS衛星系統和「格羅納斯」(GLONASS)導航衛星系統,投資參加的歐盟「伽利略」(Galileo)導航系統由於歐洲各國正致力於解決內部的資金糾紛,非歐洲國家在「伽利略」項目中的地位問題迄今尚未解決。進行通訊的衛星中有一部分是從國外(如INTELSAT 和INMARSAT等機構)引進的,目前科學家正在研發一種數據傳送衛星系統,以滿足覆蓋全球的需求。
解放軍「三炮」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