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太陽系中冰冷的小天體–慧星
彗星的結構
彗星是太陽系中冰冷的小天體,當它足夠接近太陽的時候就會顯示出可見的彗發(稀薄、模糊、暫時的大氣層)和彗尾。這種現象是由於太陽輻射壓和太陽風對彗核的作用。彗核的大小從幾百米到十幾公里不等,是由鬆散的冰、灰塵和小岩石組成。彗星從古代就被觀測到並記載,它的出現通常認為是不祥之兆。
截止到2011年1月份,有報道稱已經發現了4185顆彗星,其中大約1500顆屬於克魯茲族掠日彗星,大約484顆屬於短週期彗星。這個數量正在穩步上升。然而,這僅僅代表一小部分潛在的總彗星群體。在太陽系的外圍大約有萬億計的類彗星天體。能夠用肉眼看到的彗星大約平均每年一顆,然而,它們中的大多數非常昏暗和不顯眼。非常明亮或顯著的彗星被稱為「大彗星」。
麥克諾特彗星
彗星的形狀不是千篇一律的,1744年出現的歇索彗星,就有六條尾巴,它橫亙天空,展開44度,就像一把大扇子;1976年3月初,我國東部地區見到的一顆彗星,尾巴就像白孔雀開屏,從海南島到黑龍江都能看到它。
談到彗星的體積,太陽系裡隨便哪一顆行星,都無法與大彗星作比較,著名的哈雷彗星,它的彗發部分直徑就有57萬公里。有記錄的最大彗星,彗發部分直徑達185萬公里,至於彗尾的長度,最大的,從頭到尾竟長達幾億公里。
要是把彗星氣體的密度壓縮到和地面大氣的密度相等時,那麼,8000立方公里的彗星氣體的含量,還不到1立方厘米的地面大氣的含量。
大多數彗星都是小彗星,著名的大彗星只有少數幾個。因為肉眼能看到彗星是很稀罕的事,古時候還不懂它的來龍去脈,有人錯誤的認為彗星的出現是災禍的預兆;其實它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和人類的壽命根本沒有關係。
彗星在宇宙空間中的存在期,沒有像一般星體那樣永久,它每接近太陽一次,就有一次損耗,日子一長它就分崩離析,崩裂的彗星形成了流星塵和宇宙塵,散佈在廣袤的宇宙空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