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抗日戰爭時鮮為人知的「日本八路」揭秘
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成員正在編發反戰宣傳品
反戰同盟成員帶傷上前線喊話
自製藥品救傷員
8月15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1週年。在當年的抗日大軍中,有一支鮮為人知的特殊隊伍:一批覺悟了的日本俘虜和士兵。他們毅然加入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行列。
吃白面享受連級待遇
1939年1月2日,山西省武鄉縣王家峪村,在八路軍前線司令部召開的會議上,杉本一夫等3名日軍俘虜走上台,當場宣佈要參加八路軍,成為第一批日本反戰士兵。
11月7日,以他們3人為核心,在山西省左權縣麻田鎮八路軍野戰總部,召開「華北日本士兵覺醒聯盟」成立大會,這是第一個日本人反戰組織。此後,日本人反戰組織陸續建立,遍及敵後抗日戰場。到了1945年8月,盟員已多達千餘人。
大批日軍倒戈,在日軍中引起極大震動,也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當時,美軍曾派「迪克西使節團」到中國考察對日俘虜工作。1944年7月1日,《紐約時報》發表評論說:這裡的日本俘虜並不是被關在集中營裡,共產黨人使他們相信,幫助八路軍就是幫助日本從軍閥和戰爭的重擔下解脫。文章道出了日軍倒戈的秘密。
八路軍的政治工作和優待俘虜政策,吸引了大批日軍俘虜投入反戰的大旗下。抗戰初期,八路軍就發佈了優待俘虜的6項命令。後來,又特別增加了對日俘的具體政策,如:「對待日俘須以兄弟待遇之」,「願意與家族或友人通信之日本士兵,應盡可能予以方便」等。
1940年春的一次戰鬥中,八路軍俘虜了一名叫石田美喜的日軍士兵。當時他拒絕八路軍的忠告,提出把他送回日本軍隊的要求。出乎他意料的是,八路軍竟然答應了他的要求。可是回去後,他非但沒有得到日本軍官的同情和關懷,反而受到殘酷的虐待,並要將他軍法處置。面對日軍的殘酷和八路軍的善良,石田美喜追悔莫及。不久,他就逃了出來,重新回到八路軍總部,加入反戰組織。
在生活上,日俘也得到了照顧。當時八路軍的月津貼為:士兵1.5元、排級2元、連級3元,而日俘一律按連級軍官待遇。中國官兵以小米為主,連八路軍首長也吃小米,俘虜們卻主要吃大米、白面。上午是一菜一湯,下午是兩菜一湯,幾乎天天都有一點肉。根據地的群眾還把自己捨不得吃的雞蛋省給他們,衣、被、鞋襪等生活用品也優先供給。
各種戰法直插日軍心理防線
反戰同盟的反戰活動,主要是發動宣傳攻勢,瓦解日軍士氣,喚起日兵覺醒。在實際工作中,反戰盟員結合日本的民族習慣和日兵思鄉厭戰心理,創造了幾十種鬥爭方法,直插日軍的心理防線。
方法1: 寫信和日兵談心
反戰同盟將反戰標語寫在樹幹、橋樑、岩石等日軍可能看到的一切地方。書寫的內容廣泛深入,如「親人們望眼欲穿等著你回去」、「殺戮無辜的中國平民,如同屠殺自己的父母兄弟」、「八路軍不殺俘虜,會兄弟般地接待你們」等。當時,冀南支部有個叫秋山良照的盟員,他多才多藝,不但能寫文章,還善於繪畫。在艱苦的環境下,靠著簡陋的印刷條件,和戰友們編寫印製了大量宣傳品,僅1942年就多達幾十萬份,全部散發給日軍士兵。秋山還抓住日兵的心理,經常與他們通信談心。到1942年8月,秋山良照收到的日兵回信,累積起來有一尺多高。
後來,每當夜間反戰支部到敵人碉堡前喊話時,總有日本士兵問:「秋山君在哪裡,他還好吧?」當時日軍中紛紛傳說「八路軍中有個『秋山良照』部隊」,日軍還專門討論所謂「秋山事件」。日軍下令通緝秋山良照,並發表公告,以連升兩級和1萬元懸賞。
方法2: 唱小曲令日兵不寒而慄
1940年8月的百團大戰中,反戰盟員協助八路軍行動,向日軍士兵進行宣傳喊話,給日軍士氣帶來非常大的打擊。1942年11月,太行支部對山西省潞安縣老頂山分遣隊進行喊話。喊話在敵人的碉堡下進行,非常危險,碉堡上常常飛過冷冷的子彈。
反戰盟員石田雄是膠東支部的宣傳委員,他有一副清脆甜潤的歌喉,並且能根據日本士兵的要求唱日本各地的曲調。1943年深秋,他到山東文登縣城據點喊話。敵人正想開槍,石田雄用優美哀傷的男高音緩緩地唱了起來:夜半人靜月更明,寒光斜射照進窗。期待在渺茫異國的丈夫啊!妻子和孩子非常寂寞和悲哀……歌聲隨風吹進碉堡,裡面的士兵不寒而慄,思鄉厭戰之情油然而生。「你唱得太悲哀了,我們很難受。」碉堡裡傳出了聲音,喊話就自然地開始了。
方法3: 宣傳畫讓日兵號啕大哭
抗戰後期,日軍思鄉厭戰、反戰投誠、集體自殺之風在內部瀰漫開來。反戰同盟加緊活動,力求徹底瓦解日軍士氣。他們從日軍士兵切身利益出發,不但制訂《日本士兵要求書》,提出228條需要爭取的利益,並教給他們鬥爭的方法;還針對不同戰場特點,展開針對性宣傳攻勢。
在晉西北,某日軍據點的士兵常年以黑豆為食,晉西北支部編出了「不要讓我們吃黑豆」等傳單發給日軍士兵,並將日本歌譜譜上反對吃黑豆的新詞,寫在長長的木牌上,夜晚插到日軍據點旁邊。
在華中,蘇中支部製作的精美宣傳畫,被日軍據點哨兵看到,竟忍不住號啕大哭。原來上面畫著一輪明月,月亮裡站著一名婦女,月亮下是一座孤零零的碉堡,形單影隻的士兵在站崗;在冀南,在反戰同盟的爭取下,還建立了一些「和平據點」。少尉分隊長津金,每次出去執行任務,都親自拿著小白旗,不打八路軍,八路軍也不打他。日軍先後5次合擊八路軍,他的小隊都故意讓開缺口讓八路軍突圍。
方法4:慰問品讓日兵愛不釋手
慰問袋是日本戰時流行的一種風俗,當出征的士兵在前線作戰時,國內民眾將日用品或食品、慰問信等,裝在一個一尺見方的布袋子裡,贈送給前方士兵,以示慰勞和鼓勵。在日軍侵華初期,日本士兵每人平均年收8至12只,裡面裝的食品和物品也比較精緻高檔。到1940年,慰問袋降至6只,1941年僅為3只,所裝物品質量也大大降低。
針對這種情況,反戰盟員動手製作慰問袋,裡面裝上煙、酒、毛巾等日用品和慰問信。每逢春節、櫻花節、盂蘭節等日本傳統節日,向各日軍據點分送。開始,日軍長官以有毒為借口,不許士兵拿。後來,不但無法控制,士兵或下級軍官還友好地回贈禮物。
自製藥品救傷員
除了進行反戰宣傳外,反戰盟員還活躍在生產、教育、衛生等抗戰各條戰線上,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反戰盟員山田一郎原是日軍中尉醫官,被俘後自願為八路軍醫治傷員。在根據地藥物奇缺的情況下,他就地取材研製出治療肺病的代用藥品,救治了不少軍民,曾被譽為「日本白求恩」。
不少反戰盟員還在戰場上與敵搏殺。新四軍反戰同盟第五支部的十幾名盟員,曾和五師師直敵工隊一起,伏擊了從湖北黃岡姚家開往河口的一個日軍小隊。盟員森增太郎親手將日軍小隊長擊斃,並繳獲了他佩帶的軍刀。戰鬥結束後,森增太郎將軍刀贈送給李先念師長,受到李師長親筆寫信表揚。
抗戰末期,反戰盟員積極投身受降工作。他們向日軍士兵發出通電,號召他們向八路軍、新四軍投降。各地支部將通電印成傳單,大量向日軍散發,並反覆向抵抗士兵喊話,叫他們放棄抵抗。同時認真安頓解除武裝的士兵,為他們消除疑慮、安排生活、聯繫遣返。抗戰勝利後,除一部分留在中國參與建設外,大部分反戰盟員陸續回國,繼續從事中日友好工作。
回顧這段歷史,反戰盟員與中國軍民朝夕相處,手足相親。1942年5月,侵華日軍頭目岡村寧次對冀中根據地發動了空前殘酷的大「掃蕩」。當時,西村、淺見等反戰盟友受重傷,被安排在馬江村的郭大娘家隱蔽。
郭大娘知道他們是「日本八路」,像親人一樣地對待他們,給他們餵水餵飯、端屎端尿,在家裡掩護了近一年時間。敵人聞訊前來搜查,把郭大娘打得昏死過去,她寧死也不說出他們的藏身處。西村學會的第一句中國話就是「娘」,他認郭大娘為自己的媽媽。西村傷好後被冀中軍區接回部隊,臨走時,他拉著郭大娘的手,哭個不停。1981年,西村托赴西安的日本友人給郭大娘的女兒捎信說:他非常懷念中國,思念郭大娘及其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