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黃巢兵敗下落之謎:黃巢是自殺還是他殺的?
唐末農民大起義,使得唐王朝分崩離析,最後趨於覆亡。由於種種原因,這次起義並沒有完全取得成功,最後在各地軍閥的聯合打擊下失敗了,而領導這次起義的領導人黃巢的下落卻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
唐朝末年,曾經爆發過一場轟轟烈烈、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其領導人是黃巢。
874年,河南地區連年發生水旱災害,老百姓饑無食,凍無衣,到了「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境地,無奈之下大家只能揭竿而起。販賣私鹽出身的黃巢曾幾次應進士不第,內心早就有「沖天香陣透長安」的想法,見到這種形勢,遂舉旗起義。在他的帶領下,農民起義軍縱橫中原,轉戰南北,於880年攻佔長安,建立起了大齊農民政權,黃巢自稱皇帝,封妻為皇后。此後,義軍受到了唐朝各地武裝的包圍,雖然想盡辦法,但軍事上出現了節節敗退的局面,義軍得不到充足的供給,長安糧食嚴重不足,許多將士只能以樹皮野草充飢。
883年四月,唐王朝糾集的方鎮武裝從四面八方向長安發動進攻,黃巢力戰不勝,率義軍15萬撤離長安。唐軍在後面緊追不捨,經過數十次大小戰鬥,義軍損失慘重,黃巢率殘兵敗將從河南撤到山東。884年六月,黃巢退至河南和山東交界處時僅有散兵千人不到。
對這樣一個幾乎已徹底推翻唐王朝統治的傑出人物,黃巢最後的結局,一千多年來一直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黃巢究竟是被殺還是自殺,或者是逃脫後當了和尚,人們十分熱切地盼望學術界有一個明確的說法。然而直到今天,學術界的意見仍然無法統一,幾種說法都有事實依據,難以速下一個定論,所以黃巢的最後下落仍然是個歷史之謎。
有一種看法認為黃巢是兵敗被殺的。這年的六月十五日,黃巢義軍被唐軍追至山東瑕丘(今山東兗州),黃巢與唐軍殊死激戰,手底下的士兵幾乎全部戰死,黃巢與其外甥林言退至泰山狼虎谷的襄王村。這時,林言見大勢已去,想保住自己的性命,乘機殺了黃巢及二弟鄴螂、黃揆等七人。林言拿了黃巢等人的首級打算向唐軍將領時溥獻功,在路上卻遇到了一支唐軍,他們殺了林言,將林言和黃巢等人的首級一併獻給時溥。根據這種說法,黃巢是兵敗被外甥殺死,資料的主要來源是《舊唐書》,今人的一些著作也採用這種說法。
第二種觀點認為黃巢是自殺而死的。宋代歐陽修《新唐書》說時溥派將領李師悅領兵萬人尾追義軍不捨,在瑕丘一戰,黃巢身邊人馬喪亡殆盡,退至狼虎谷。黃巢感到自己無路可走,遂對外甥林言說:「我本想討伐奸臣,洗滌朝廷,但現在看來已經不行了。你如果拿了我的首級獻給唐朝皇帝,一定能因為獎勵取得富貴,這個好處就不要留給他人了。」言畢,黃巢轉過身來等待林言動手,然林言實在下不了手。見林言沒有動靜,黃巢就舉劍自刎,但割了幾下並不成功。林言不忍心看到黃巢這樣痛苦,進一刀將黃巢殺死,並將黃巢的幾個兄弟和妻子的首級—一割下,全部盛在盒子裡,打算獻給時溥。半路上碰到唐軍,林言自己也被殺身亡,至於好處,根本就沒有拿到。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時也看到了這類講法,但沒有直接採用,而是放在《考異》中。他看到的書叫《續寶運錄》,內容大致一樣,但黃巢外甥的名字成了朱彥。
黃巢是自殺而死的觀點,受到了當代一些學者的懷疑和否定。方積六先生在《黃巢起義考》一書中認為黃巢起義前後有10年,始終是英勇頑強地抗擊唐軍,即使到了局勢十分危急時,仍是率領義軍向當初起義的發源地山東地區撤退,企圖保存力量。說他在撤往以前根據地的途中突然改變主張,讓別人拿了他的頭去向敵人乞求富貴,是缺乏可信程度的。一些學者認為有關資料在談到追殺黃巢的唐軍首領時前後不一,殺死黃巢的外甥姓名也不盡相同,一會兒說他是時溥的將領,一會兒說他是黃巢的上將,極其混亂。至於殺死黃巢的時間、地點也出入較大,說黃巢是死在戰場,不管是被殺還是自殺,都有很多疑點。
第三種觀點是黃巢兵敗後遁逸為僧。這種說法主要以宋朝的野史、筆記小說為主要依據,認為義軍戰敗後,黃巢沒有死,而是虎口脫險,做了和尚,並得以善終。宋朝人王明清《揮麈後錄》轉錄五代王仁裕《洛城漫錄》說五代張全義為洛陽留守時,在一批僧人中看到了黃巢。又轉引宋初陶穀的《五代亂離紀》說黃巢逃跑後,剃髮當了和尚,曾經寫過一首詩:「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危欄看落暉。」當時人認為後來黃巢住在明州雪竇寺,人稱雪竇禪師。雪竇寺有黃巢的墓,每年當地官府派人前去祭掃。邵博的《河南邵氏聞見後錄》卷17中也談到了黃巢當和尚的事情。他說時溥獻給唐僖宗的那個黃巢頭是假的,東西二京的老年人都說其實黃巢沒有死,從泰山狼虎谷逃了出來,裝扮成僧人投奔到河南尹張全義處。張全義原是黃巢的舊部,這時假裝不認識,為黃巢造了南禪寺居住。邵博多次到洛陽南禪寺遊覽,見到牆壁上畫著一個僧人,狀貌與一般人相差不大,但兩眼像蛇眼一樣凶狠,這人就是黃巢。廟裡的老僧人對邵博說有黃巢以前寫的絹本十分稀奇,上面有黃巢的一首詩。據邵博記載,詩的內容與上面陶穀所記基本相同。黃巢逃脫後當了和尚,投奔張全義,或說後遷居明州雪竇寺,這樣的述說在吳曾《能改齋漫錄》、張端義《貴耳集》、羅大經《鶴林玉露》、周密《志雅堂雜鈔》等書中都有,被描繪得十分生動細緻,因而有許多人認為是值得信賴的。對此,宋代人也有不同意見,趙與時在《賓退錄》中指出,流傳的黃巢詩作,是後人取唐朝大詩人元稹的兩首《智度師》詩拼合而成的,屬於偽作,但他對黃巢遁逸為僧並未加以直接否定。
黃巢出家當了和尚的這種說法在今天的學術界也很有市場,一些人認為時溥送到四川給唐僖宗看的黃巢頭肯定是假的。林言殺黃巢後,先將頭送到徐州的時溥處,但狼虎谷到徐州相距五六百華里,快馬也要三天路程,而徐州至成都行在所,相距三四千里,即使馬不停蹄,日夜兼程,也需20天。當時是六月盛暑,放在盒子裡的首級恐怕早已腐臭不堪,唐僖宗怎麼能認得出?更何況黃巢兄弟六七人,難言其中沒有長相差不多的頭顱。他們認為黃巢逃跑也有現實條件,圍剿義軍的唐軍之間相互矛盾重重,還不斷發生火並。一些地方勢力為了要挾朝廷,在圍剿時真真假假,有時謊報軍情,有時圍而不剿,甚至有時還故意放走義軍,將義軍擊散了事。黃巢在幾次面臨滅頂之災時都能安然無恙,化險為夷,都與當時唐末軍閥之間、軍閥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有關。即使到了義軍主力被殲後,對那些潛逃和躲藏起來的義軍將領,在軍閥割據的局面下,也根本不可能窮追猛打。
一些學者認為唐朝是一個佛教非常發達的時期,黃巢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他早就有遁入空門的思想根源。在韶州的南華寺,保存了黃巢於877年寫的《齋僧文》,自稱是率土大將軍。在安徽歙縣昭慶寺,也有黃巢的《齋僧疏》碑文,講到他打算捨銀六錠,齋一千僧人。當黃巢確信起義失敗無疑時,他的意志消沉了,甚至對他的過去表示懷疑,他就完全有可能選擇出家寺廟的這條道路,這是歷史給他的安排。在那些官修或欽定的史書中,是決不敢直書黃巢遁逸逃脫之類的事情,他們對義軍總是極盡誹謗歪曲,為以儆後人,總要說義軍是被官軍追盡殺絕的。在當時有的人為了向唐王朝邀功請賞,虛報戰功,首級的真假根本是無法辨認的,即使說這些史書所記不誤,但誰能保證黃巢是真的死了?
黃巢究竟是被殺還是自殺,是死還是逃走當和尚了,至今還沒有一個能使人徹底相信的答案。前二種說法,大體一致,僅是被殺的細節上有差異,但見於比較嚴肅的歷史書上;後一種說法比較戲劇性,儘管記載的都是筆記小說,但數量很多,如王明清的書,歷來被認為是實錄,他自稱是「無一事無一字無所從來」,實在讓人不能視而不見。看來黃巢的下落。依然沒有謎底,仍是無法解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