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探秘舊上海的婚嫁習俗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探秘舊上海的婚嫁習俗

2016年10月31日 野史逸聞 暫無評論 閱讀 90 次





開埠前的上海,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統治下的一個江南小鎮,其婚俗沿襲了中國傳統的「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同時,又受到江南吳地文化的影響,並帶著明顯的上海地域特徵。


定親———排定「八字」,準備彩禮


為了更清楚地了解開埠前上海婚俗的基本情況,不妨勾勒一下上海的傳統婚俗。


定親,即訂婚,舊稱「文定」,俗稱「安心」、「拿盤」(拿籃頭),女方稱「受茶」。青年男女婚配結合,經媒人撮合,由父母做主。男家欲娶其女,請媒人至女家遊說提親,稱「請八字」或「討八字」。女家同意結親,將姑娘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時辰)庚帖交媒人送達男家。男家將婚配男女八字,請算命先生排定,稱「排八字」或「合八字」。「八字」有「沖克」和「相合」之分,甚至歲數也有講究,如女大三歲或男大六歲被荒唐地視作不吉利,要退「八字」。


如果雙方「八字」相合,女家則直至男家相看或暗地打聽,即由姑娘父母或姐妹、兄嫂瞭解男方家產及青年容貌品行,叫「相親」。「嫁囡高三分」,一般男家要比女家高。同時男家也要打聽女方情況。雙方家長滿意後,請媒人吃「話允酒」。接著男家備彩禮,托媒人送到女家,稱「拿盤」(小盤),擇定吉日定親。定親時,各邀至親好友辦兩三席,男家稱「定親酒」,女家稱「受茶酒」;男家以茶葉、桂圓、棗子及衣服、首飾、禮金,置於上放萬年青或吉祥草的禮盤(稱「大盤」),由媒人送至女家(稱「求允」)。女家收下禮物後,回贈姑娘生辰庚帖(稱「大八字」)和謹尊台命(紅帖)為定親依據,稱「允吉」。男女雙方將收受的茶葉、桂圓等物分送親友,以示子女定親。此後,逢端陽、中秋、春節,男方向女家送彩禮,直到完婚。


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顛轎


迎娶之日,新郎遵家長之命雇轎或備船(路遠的)去女家迎娶新娘,稱「迎親」。一路上要吹打、放銃。到女家後,迎親花轎須從東南方進宅(俗稱「青龍頭」)。


人進女家後,新郎拜見岳父母與長輩親屬後,進入堂屋。隨後,新郎對女家的幫工、茶擔、喜娘及吹鼓手等開銷「喜鈿」。而女方新娘在婚前三日內禁吃煙火之食,只以蜜棗等乾果充飢,這叫「餓嫁」。


姑娘上轎前,先要「開臉」(即用綢線將姑娘臉上的汗毛絞掉),有「毛頭姑娘十八變,臨上轎還要變一變」之說。又於新娘髮髻上滿簪花朵,頭上遮以面紅,謂「上頭」。然後,女家又設筵款待其女,並令諸女客為之陪侍,謂「待嫁」。


姑娘上轎前要先哭,以示不捨父母之意,俗稱「哭出門」、「哭發」、「謝親」。哭嫁時流行唱歌,稱「哭嫁歌」。哭嫁是一種舊時婚禮習俗。姑娘出嫁,整理嫁妝時和迎親日梳妝、上轎時,與母親及哥嫂哭別。內容為娘哭家窮嫁妝少,囑女做個好媳婦;女哭父母養育恩,並謝置辦嫁妝苦,再謝兄嫂姐妹手足情。民諺稱:「娘家哭得應天響,婆家家當塔塔漲。」在上海浦東農村就流行著哭出嫁的習俗。《浦東老閒話》一書中記載了《哭出嫁三首》,錄於此處:哭上轎一隻橄欖兩頭尖,紅燈花轎抬到場門前。荷花金鑼敲一記,姑娘出嫁苦哀啼。阿哥勸伊勿要哭,正月十六接儂歸(音讀「居」)。哭出嫁阿囡跌拉青雲裡,跳進龍門交好運。腳踏扶梯步步高,手把轎桿長千金。進婆門,像婆身,上敬老,下愛小。先敬公來後敬婆,回轉身來敬丈夫。冷粥冷飯自家吃,熱粥熱飯敬大人。姑娘小叔照顧好,伯姆(妯娌)道(淘)裡熱乎乎。金雞叫,就起身,光頭面滑出房門……勒拉娘家隨心慣,進仔婆家乖做人。謝媒人香瓜籐爬仔滿屋青,板起面孔謝媒人……阿哥是讀得書來弗識字,你小兄弟勿識貨,右手拿起金絲筆,左手拿起大紅貼(帖),大字寫來八卦能,小字寫來藕絲能,認為儂阿娣是好人,寫個八字弗要緊。桃紅八字傳到高樓上,時辰八字寫斷根……儂貪吃伊拉紅糖泡茶半碗甜,白糖泡茶半碗鮮,黑棗頭泡茶泡深長,細芽泡茶清湯湯,大麥泡茶滿口香。說得好,話得恩,生吃硬做配成親。


姑娘出嫁,不僅姑娘哭,姑娘的母親亦哭,告誡女兒如何做媳婦,稱「千誡訓」。有的新娘隔夜開哭,稱「謝嫁妝」,感謝爹娘辦嫁妝的辛苦。由父、兄弟扶上轎,稱「搶上轎」。哥哥挽住花轎叮囑妹妹,稱「挽轎」。啟轎後,哥哥喊停轎,再次對妹妹囑咐,稱「問轎」,一般要達三次之多。父母送出門口,嫂嫂和親戚送出場角,哥哥送出「青龍頭」。男家派人在半路候轎,見轎鳴炮,以示迎接;女家鳴炮還禮,以示歡送。轎在途中,轎頭故意顛簸,稱「顫轎」。顫得新娘頭暈眼花,嘔吐不止,新娘便將事先準備的盛灰腳爐踢出轎門,轎夫即不能再肆意顛簸。


1991年1月1日,上海博物館展出了人們目前所能見到的最大的花轎———「百子大禮轎」。這頂大花轎高近3米,底長1.5米,寬1米,轎桿長7米,需要16人共抬,又被稱為「花轎王」。轎身共分7層,每層都精雕細刻,構思嚴密。以底層為例,正面是兩層的牌樓,一條飛舞騰躍的金龍居於牌樓的正門。門後是龍鳳抱柱的門框,裡面裝飾的是畫有「天官賜福」的玻璃畫。背面是麒麟送子的木雕,轎左刻的是太白醉酒,轎右是貴妃醉酒,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態逼真。其他各層都有表現中國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以及花鳥魚蟲的精美木雕和彩色玻璃畫。


據考證,這頂「花轎王」至今已有60年以上的歷史。這也是上海以花轎迎親婚俗的歷史見證。


納彩———金芽玉塵,早生貴子


男女雙方同意,男方要贈女方信物,稱「納彩」、「行盤」。富裕之家饋贈金首飾、銀幣,還送茶葉、麵粉,通稱「金芽玉塵」。送茶葉之俗,另有「千金萬禮買不動,四兩茶葉定終身」之說。有的取「茶樹必下子,移植不復生」之義。另有棗子、花生、桂圓、松子四物,取意「早生貴子」。還附上萬年青和吉祥草,以象徵吉利。女家對彩禮接受得多,說明稱心滿意;反之,表示有意見。受彩禮多少,由母女商定,一般要退回一部分,稱「回根」。如貧富懸殊,女家將彩禮全部或大部退回,表示女家無力辦嫁妝。第二次送彩禮是現金,男家連送三次,稱「拿盤」或「行盤」,第一二次女家不收,第三次方收下。此時男家將婚期通知女家。


貧窮人家只是象徵性地送彩禮,所謂「禮輕意重」。有的地方女家要回贈禮品,如有的用紅綠色染的大米相贈,稱「金珠玉粒」;還有的包大粽子1只,稱「太婆粽」,而周圍有小粽子5到15只,則取意「五子登科」、「七子八婿大團圓」等,都像征吉祥如意。


迎妝———送「子孫桶」,忌諱送鍾


婚禮前一天,男家要派人去女家迎妝,俗稱「拿嫁妝」、「搬嫁妝」。富裕之家辦「櫥箱嫁妝」,有一櫥兩箱、四櫥八箱不等,並有「墊箱鈿」、「花粉鈿」,其他如被子、衣服、日用品一應俱全。還有以「裙帶冊」(耕田)作陪嫁的。貧窮之家嫁妝就簡單得多,但薄被、馬桶、提桶、腳桶必備。


嫁妝的一部分由親朋饋贈,稱「助妝」。但忌諱送鐘,因與「送終」諧音,視為不吉利。嫁妝中被褥由「全福人」(即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和丈夫的婦人)縫製,折疊時內放喜錢,稱「子孫倉」。馬桶,稱「子孫桶」,內放紅蛋、棗子、長生果、棉籽、甘蔗,喻早生、多生孩子、長生不老等。嫁妝貼上大紅喜字後,擺在客堂中讓人觀賞,稱「晾妝」。迎妝講究禮節,稍不注意即會遭到女家挑剔,甚至拒絕發妝。迎妝的車、船及其他工具貼上紅紙或「喜」字,男家派出的迎妝人由媒人陪同,一路由吹鼓手吹奏鳴鑼至女家。挑籃放場上,槓棒和扁擔靠在柴堆上,女家不招呼不得入客堂。男家迎妝要付喜鈿給女家幫忙人。如嫌少,便偷藏槓棒和扁擔,迫使男家加錢。女家不發妝,就敲鑼「催妝」。女方哥哥徵得妹妹同意,才能發妝。迎妝者須全部退出門外,由姑娘之兄發妝,先馬桶,再鋪蓋,而後逐件發出。嫁妝忌諱講「扛」,而要講「漲」,取上升之意。迎妝者不能一腳跨在門檻裡,一腳跨在門檻外;雙腳跨進門口,女家要說「搶嫁妝」。迎妝者肩挑嫁妝中途不得停歇。嫁妝到男家,男家要點旺盒、放鞭炮,將嫁妝先置於客堂,後搬入新房,由「全福人」解被攤床。男家當晚還要辦「待媒酒」,送媒人鈿。


拜堂———吉時成親;吃暖房———賓客敬酒


花轎入宅,到吉時進喜堂,結婚儀式開始。鳴炮奏樂,點燃花燭,新郎、新娘手持紅綠牽巾,進行拜堂儀式。堂上兩桌並立,大紅花燭高燒,新郎、新娘先拜天地,二拜高堂,再相互交拜,男女儐相手持花燭,送入洞房。新娘坐床沿,新郎用秤桿挑去蒙在新娘頭上的紅巾。入過洞房,喜娘陪新娘向長輩磕頭,受領「磕頭鈿」。


新婚之夜,親友與本家宴請新人,稱「吃暖房」,又叫「送暖房」。客堂內,新郎新娘坐在長排八仙桌北面,南邊另放一隻茶几點燃花燭,賓客坐於長桌兩旁。菜餚出齊後,賓客先向新人敬酒和獻吉利話,再請新郎新娘互相餵酒、喂菜、喂煙和喂糖等。


用飯時,新人碗內分別藏著蘋果、生梨、糖果、紅棗、肉骨頭和小酒盅等以逗趣。


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門———三天後回娘家


洞房花燭夜,男女老少湧入新房祝賀取樂,叫「吵新房」。俗話說:「三天裡廂無大小,太公太婆都可吵。」吵法有:一是「看新娘」。賓客擁進新房看新娘容貌,贈以「早生貴子」等吉利話,新娘奉敬乾果,十分斯文。有的叫新娘站在腳爐蓋中,賓客圍觀,常弄得新娘十分尷尬。二是吵新娘。吵者用各種辦法嬉耍新娘。如用紅線吊一隻蘋果,請新娘夫婦共咬,逗人發笑。三是聽新房。更深夜靜,到新房窗外竊聽私房話,以作笑料。四是捉喜。乘新婚夫婦熟睡之際,破門而入,悄悄揪住,稱「捉喜」,新婚夫婦須起床請酒。


上海的時事畫報《點石齋畫報》曾以「鬧房涉訟」為題,報道了上海寶山縣的一則鬧房新聞。寶山縣沈家鎮有個人叫朱鳳岐,年方二十,家境小康。舉行婚禮後,親友依照習俗鬧新房。朱的表兄顧某喜歡惡作劇,鬧得太過分,新郎對他很不滿,怒顏相向。不想顧某已經喝多了,藉著酒勢竟將新郎打傷。新郎向縣官告狀,顧某即被拘留。對這種男女大喜之日鬧新房鬧到打官司,畫報評曰:「諺云:三日無大小。此語壞盡世事。古訓男女有別,豈有此三日內任人蹇衣撩袖、百般揶揄者乎?況乎新郎之心未有不曲護新娘者,而人必以其所愛而狎侮之,則觸其怒也尤易,洎乎匍匐公堂押羈飯歇,始悔孟浪亦已遲矣。而朱某以嬉戲之故,遽至激成訟,累誼屬親親,毋亦太甚。」《點石齋畫報》的這一評論,還是比較客觀公正,點到了鬧新房之俗的弊端。


婚後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俗稱「回門」、「三朝回門」,富裕人家有「滿月回門」的,稱「滿月」。新婚夫婦備厚禮由媒人陪同,看望父母親、兄嫂。女家擺「回門酒」,宴請新娘和至親。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