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戰國時期那些奇女子:看女子如何掌權治天下
戰國時期有哪些奇女子?一般認為,劉邦的老婆呂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際上的女皇帝,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來說,這沒有錯。不過,要是說起女人在一個獨立的國度裡執掌政權,卻是在她很早以前就已經出現了,並且還不是一位,而是同時出現了兩位,這就是趙國的趙太后和齊國的君王后。
秦統一中國以前這段歷史被稱之為戰國,顧名思義,這段時間戰火不息,紛爭不斷,幾乎每一年都在打仗。因為歷史的原因,這時候的女人是不上戰場的。從春秋到戰國,打仗可以獲得金錢、土地和爵位,為家族和個人帶來最大的利益。又因為打仗的都是男人的事情,因而從士民到大夫,再從諸侯到天子,獲取這些利益的是男子,相應的,掌握家國直至天下權力的也都是男子。由於長期處在戰爭環境當中,一旦戰爭失敗就會失去財產利益甚至整個國家,所以這家國王位的繼承者一般都是成年男子。這既是父系社會男權主義的觀念使然,也是戰爭環境自身需求的必然選擇。但社會從來都不會是以一種面孔出現在人們面前的,趙國和齊國就有了這種例外。
公元前266年,趙國的惠文王趙何死了,由於新即位的孝成王趙丹太小,國家實際上是由王太后執掌,這就是那個有名的趙太后。趙太后掌權,史書上有明確的記載。《史記·趙世家》記載的是:趙王剛剛即位,太后掌權。《戰國策》中那篇有名的篇章《觸龍說趙太后》說的是「太后新用事」,都說明她就是趙國實際上的女王。
孝成王元年(前265),秦國趁機攻打趙國,很快就攻下了三座城池。趙太后請求齊國出兵相救,齊王提出了一個條件,必須趙太后的小兒子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趙太后捨不得,大臣們極力勸阻不聽,這就發生了那個有名的「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這個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在此不用贅述。儘管趙太后在開始的時候表現的有點兒蠻不講理,但觸龍說透了道理,說服的方法正確,趙太后還是讓小兒子去了齊國,齊國也終於出兵。
趙太后執政時間很短,兩年,但是她卻非常懂得治國理政之道。
齊國有使者來訪,書信還沒有打開,趙太后就問:「今年的收成好吧?百姓安居樂業吧?你們的大王身體好吧?」齊國使者很不高興,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問好,您不先問大王狀況卻打聽年成、百姓,這有點兒先卑後尊吧?」趙太后回答說:「話不能這樣說,如果年成不好,百姓憑什麼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王?豈有捨本逐末的道理?」這和孟子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如出一轍。這是一種「民本」思想,就是在當今社會仍然有用。
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段,齊國出了一個君王后。
公元前284年,燕國聯合秦楚韓魏趙五國,以樂毅為大將討伐齊國。聯軍在濟水以西打敗了齊國的軍隊以後,樂毅又率領燕國的軍隊攻入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倉皇出逃,最後來到齊國的邊城莒城(今山東省莒縣)。這時候,楚國以援助齊國為名,大將淖齒到了莒城,結果把齊閔王殺了,和燕國一起瓜分了齊國的土地。
齊閔王遇害以後,他的兒子法章隱姓埋名到了太史敫家裡當了一名傭人。太史家有個女兒,她覺得法章這個人相貌不凡,並不像是一個平常之人,就和他私定終身。後來,齊國人找到了這個法章並把他立為齊王,這就是齊襄王。齊襄王即位以後,立了這個女子為王后,人們稱之為君王后。君王后生了一個兒子名叫田建,公元前265年,齊襄王去世,田建即位,因為齊國是在他的時候被秦國滅亡,所以稱之為齊王建。
齊王建即位初期,實際上是他母后掌權。《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是這樣說的,「君王后有賢德,侍奉秦國比較謹慎,與諸侯相交往有信用……因此齊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沒有遭受戰火。」這段話足以證明,當國王的是兒子田建,掌權的卻是母親君王后。否則,一個王太后又怎能和諸侯相來往?另外,這個君王后應該是從丈夫法章的時候就參與了國政,否則,為什麼要稱他為君王后?古代的女子一般都沒有名字,不用說是太史家的女兒,就是國王家的大女兒也沒有。所以,我們看到大多是以夫姓加母姓稱呼,如文姜、夏姬,要麼就是國夫人國後,如蔡侯夫人,趙太后等等,稱呼太史家女為君王后,說明這個女子既是個王后,又是一個國君。
有兩件事情能說明齊國是由君王后掌權。
秦王曾經派使臣到齊國給君王后一副玉連環,說:「齊國人都很聰明,但是,你們能解開這個玉連環嗎?」君王后把玉連環拿給群臣看,群臣沒有人知道如何解開。君王后拿起一把錘子把它敲破,告訴秦國的使者說:「已經解開了。」在這兒,國家間的對應關係是秦王和君王后,國家內部的對應關係是君王后和群臣。
還有一個事情說到君王后。
田王建十六年(前249),君王后病危,臨終前她告訴兒子,群臣中某某人可以任用。兒子田建說:「請把他們的名字寫下來。」君王后說:「好。」於是,田王建就去取筆和木簡。可是,等到兒子回來以後,她卻說:「忘了。」這和前任君王給後繼君王交代後事沒有絲毫的區別。
其實,這種解釋本身就有點兒多餘,只不過為了行文方面和趙太后有個照應罷了。
上面兩件事情還說明君王后聰明、柔中有剛和明智超脫。
第一件事情。玉連環是雕琢在一起的,本身就是一個整體玉件,秦王明著說齊國人聰明,如果你真的想去解開它,那可實在是太笨了。要想解開這個玉連環,只有將它砸碎。這就是秦王暗含著的意思,齊國敢和秦國叫板嗎?君王后的回答是,敢。不是說君王后「侍奉秦國很謹慎」嗎?自從秦國實行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以後,六國已經形不成合縱抗秦的關係,各國都在忙著自保,齊國和秦國中間隔著韓趙魏,不可能直接和秦國對抗,更沒有必要出頭替他國和秦國為敵。所以君王后小心謹慎地對待秦國,使百姓免遭戰亂之苦,對齊國來說也不失為一件好事。但是,秦國如果敢直接進攻齊國,齊國也絕對不會束手就擒,這就是君王后敢砸碎玉連環給秦王的答覆。秦滅六國,齊國是最後一個,這當中應該與君王后有很大的關係。
從君王后執政這段時間到齊國亡國,齊國經歷的戰亂較輕,所以齊國才會成天下最為富庶的地區之一,正因為如此,劉邦才把他的庶長子劉肥封在這兒為齊王。劉邦在封功臣的時候,因為張良功勞大,又是自己最為信任的人,所以要張良在齊地自擇三萬戶。當時人口稀疏,只有齊地人員最為稠密。不能不說這種狀況與那段時間的戰亂較輕有很大關係。
第二件事情。君王后還是一個明智超脫的人,她告訴兒子何人可用,是一個先代「君王」、一個母親應有的囑托,至於兒子用還是不用,兒子自有自己的判斷和標準,說出來是母親的責任,使用誰卻是兒子的權力。如果真要是寫下來,等於是給了兒子難為,萬一這人不好用怎麼辦?要知道,人是會變的。所以,明智的君王后做了最為明智的一件事,忘了!兒子總要獨立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兒,該放手時則放手,誰人會有君王后這般超脫?!
整個先秦時期,我們看到的都是男人在縱橫捭闔,女人要麼是「紅顏禍水」,要麼只是為了生育而嫁人,像這樣執掌國柄的女子雙子星座真是難得。而她們都為各自的國家做出了貢獻,更是令人欽佩和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