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歷史巧合:和紳絕命詩預言慈禧禍國
和珅被殺的原因,一是貪財,二是激起眾怒。當然,貪財只是個引子,激起眾怒才是更為重要的原因。
比如,對於能力、地位、功績都比他強的對手,和珅會不斷的在皇帝面前誇讚他們,並且保舉他們在京師以外的地方承擔一些艱巨的任務,而沒有精力與他對抗。
就說阿桂吧。他比和珅大好幾十歲,是滿洲人中少有的幾個進士之一,可見其學問之淵博;又曾跟隨乾隆南征北戰,立過汗馬功勞,曾任工部尚書(工業部部長)之職。他很不滿意和珅的貪婪,一心想把和珅彈劾下去。可是和珅呢,卻經常在皇帝面前說阿桂的好話。在阿桂平定了甘肅的少數民族起義後,立刻被和珅保舉、乾隆命他在甘肅查清「捐監」案;提著又被調往黃河,治理黃河決口,賑災修堤等事情;不久,又趕赴浙江查處陳輝祖貪污案。
從此,阿桂幾乎整年不辭勞苦地在各地奔波,雖然他早就知道和珅是朝廷的一大禍害,想為國為民除害,卻終不能如願。年逾八十的阿桂只能在病中對家人說:「我年八十,可死;位將相,恩遇無比,可死;子孫皆佐部務,無所不足,可死;忍死以待者,實欲待皇上親政,犬馬之意得一上達。」
對於能力、地位比他弱的對手,和珅採取的對策是搶在對手前面發動進攻,如前面我們談到的幾個御史對於他的彈劾。我們可以看到,和珅這著棋真是太損了。他一點後路都不給人家留啊。真是「豺狼當道」,陷忠良於不義啊。這就激起眾怒了。激起眾怒應該是和珅被殺的第二個原因。
和珅的一生,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為什麼這麼說呢?話還要從乾隆立太子說起。
這就鑄成大錯了。因為,轉眼就到了乾隆59年,乾隆皇帝終於到了確立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了。
此時的和珅可就著急了,他再想回頭拍嘉慶的馬屁,您說,還來得及麼?
和珅可怎麼辦呢。他來了著緩兵之計:他主張,乾隆,是太上皇;嘉慶,是皇帝不錯,但是要稱作「嗣皇帝」。
跟著太上皇乾隆轉,就會得罪嘉慶;跟著嘉慶轉,就會得罪太上皇乾隆。這兩個人,誰是好惹的呀!貌似精明的和珅馬上很自然地轉變風向,他想在乾隆與嘉慶兩人之間找一個最佳結合點,既能討好乾隆,又能得到嘉慶的寵愛。
在公開場合,他討好乾隆——畢竟現在還是太上皇說了算呀;暗地裡呢,給嘉慶皇帝送禮——畢竟將來還是嘉慶說了算呀。
和珅是怎麼討好乾隆的我們就不用說了——這對於和珅來講是小菜一碟;可是怎麼對付嘉慶呢?
和珅為了對付嘉慶,可是費盡了心機;嘉慶為了對付和珅,也是費盡了心思。雙方真可謂鬥志鬥勇,進行了幾個回合的較量。
第一個回合,和珅選擇了「軟」——送玉如意給嘉慶,對嘉慶進行了試探。
嘉慶當然知道自己的尷尬境地,即使自己是太子,但廢立還不是父王的一句話?即使做了皇帝,有乾隆這個太上皇在,自己就得小心應付。如果過早的得罪了和珅這個父皇身邊的寵臣的話,自己的皇位也許隨時就保不住了。所以,他愉快的接受了和珅送給他的玉如意;而且,每天都說朝廷和他都離不開「兩朝重臣」和珅。
這個回合,雙方是未分勝負。
但是,嘉慶皇帝的心裡呢?嘉慶皇帝對於和珅簡直是恨之入骨了。這恨裡面,既包含了身邊大臣對於嘉慶經常的教誨、從而激發的對於和珅貪婪的恨;也包含了由於和珅對於自己的極端不尊重、大耍兩面派手腕的恨。
從這兩方面來說,其實,不管是誰當上了皇帝,和珅都免不了自己被殺的命運。因為,每個皇子身邊都聚集了很多仇恨和珅的人。和珅對於皇子們的不尊重也得罪了每個皇子。因此,不管他們誰當上皇帝,都會殺掉和珅的。
第二個回合,和珅選擇了「軟中硬」。具體的做法是:
這個回合,和珅一方是小勝。
第三個回合,和珅選擇了「硬」。
就這樣,嘉慶皇帝每遇到一次挫折,就會把對於和珅的不滿記在心裡一次。但是,嘉慶皇帝知道自己現在撼不動和珅這株大樹,因為和珅太善於揣摩太上皇的心意了。因此,嘉慶就慢慢的等待時機。
而和珅呢,他每戰勝一次嘉慶皇帝,就會高興上很多天。他高興的想,我還是很有辦法的,哈。
這個回合,和珅一方是大獲全勝。
第一個回合,嘉慶選擇了欲擒故縱戰術。嘉慶繼位後,太上皇還健在。他面對一個老謀深算,並深受太上皇寵愛的和珅,採取了欲擒故縱的策略。和珅的一舉一動,他看在眼裡,不動聲色。有些大臣在他面前批評和珅,嘉慶說:「我還準備讓和珅幫我治理國家呢!」嘉慶向太上皇奏報的一些軍國大事,也經常讓和珅去代奏、轉奏,以此表示信任,穩住了和珅。
第四個回合,嘉慶選擇了製造輿論戰術。嘉慶命各直省和在京大員,就和珅事向朝廷表態。直隸總督胡季堂首先表態,他在奏折中指責和珅喪心病狂、目無君上、蠹國病民、貪黷放蕩,真是一個無恥小人,請求將其「凌遲處死」。「凌遲」就是千刀萬剮。嘉慶立即批示,在京三品以上官員討論這個意見,若有不同意見,也可以自行向皇帝上奏。實際上,就是以胡季堂的意見定下基調,並通報各省督、撫,要他們都表明態度。
經過上述四個回合的較量,嘉慶皇帝已經大獲全勝。他開始加快了懲辦和珅的步伐。初九日,在公佈乾隆遺詔的同時,將和珅、福長安的職務革除,下刑部大獄。命儀親王永璇、成親王永瑆等,負責查抄和珅家產,並會同審訊。初十日,嘉慶御批「實力查辦以副委任」,全面清查和珅大案。
嘉慶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節,萬家團圓之際,邢部大牢裡的和珅更加哀愁和淒涼,想想此前何等輝煌,而今日又何等淒慘。月下的和珅不由得發出了感歎,寫下了兩首詩:
《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
其一:
「夜色明如許,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
室暗難挨曉,強高不見春。
星辰環冷月,縲紲泣孤臣。
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
其二:
「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
可憐此月夜,分外照愁人。
思與更俱永,恩隨節共新。
聖明幽隱燭,縲紲有孤臣。」
(1)「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佈諭旨,而和珅於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遞如意,漏洩機密,居然以擁戴為功,其大罪一。」
(3)「又因腿疾,乘坐椅轎抬入大內,肩輿出入神武門,眾目共睹,毫無忌憚,其大罪三。」
(5)「自剿辦教匪以來,皇考盼望軍書,刻縈宵旰,乃和珅於各路軍營遞到奏報,任意延擱,有心欺瞞,以至軍務日久未竣,其大罪五。」
(6)「皇考聖躬不豫時,和珅毫無憂戚,每進見後,出向外廷人員敘說,談笑如常,其大罪六。」
(7)「昨冬皇考力疾披章,批諭字劃,閒有未真之處,和珅膽敢稱不如撕去,另行擬旨,其大罪七。」
(9)「上年十二月,奎舒奏報循化、貴德二廳,賊番聚眾千餘,搶奪達賴喇嘛商人牛只,殺傷二命,在青海肆劫一案,和珅竟將原奏駮回,隱匿不辦,全不以邊務為事,其大罪九。」
(10)「皇考升遐後,朕諭令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來京。和珅不遵諭旨,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來京,全不顧國家撫綏外藩之意,其居心實不可問,其大罪十。」
(13)「昨將和珅家產查抄,所蓋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寶閣,及隔段式樣,皆仿照寧壽宮制度,其園寓點綴,與圓明園蓬島瑤台無異,不知是何肺腸,其大罪十三。」
(14)「薊州墳塋,設立享殿,開置隧道,附近居民有「和陵」之稱,其大罪十四。」
(15)「家內所藏珍寶,內珍珠手串,竟有二百餘串,較之大內多至數倍,並有大珠,較御用冠頂尤大,其大罪十五。」
(16)「又寶石頂並非伊應戴之物,所藏真寶石頂有數十餘個,而整塊大寶石不計其數,且有內府所無者,其大罪十六。」
(17)「家內銀兩及衣服等件,數逾千萬,其大罪十七。」
(18)「且有夾牆藏金二萬六千餘兩,私庫藏金六千餘兩,地窖內並有埋藏銀兩百餘萬,其大罪十八。」
(19)「附近通州、薊州地方,均有當鋪錢店,查計資本,又不下十餘萬,以首輔大臣,下與小民爭利,其大罪十九。」
(20)「伊家人劉全,不過下賤家奴,而查抄貲產,竟至二十餘萬,並有大珠及珍珠手串,若非縱令需索,何得如此豐饒?其大罪二十。」
2、和珅跌倒之謎
嘉慶為什麼如此迅速的殺掉和珅呢?
有人說是因為和珅「富可敵國」,扳倒和珅,可以緩解嘉慶面臨的財政壓力。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就是這個意思。
有人說是為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是和珅「權高震主」。嘉慶說:「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懷疑和珅蓄意謀反,所以要殺掉和珅。當相權威脅到君權的時候,君主必然採取行動。
和珅用一條白練了結了自己的性命。上吊前,他口占一訣,為我們留下了下面的一首詩:
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後身。
數百年來,這首詩耗盡了無數史家的心血,也為附會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和珅自己可能也不會想到,自己死後能用一首詩掀起如此大的波瀾。為什麼呢?
詩的意思是說,我和珅活了50歲,跟做夢似的;現在呢,我死了。但是,我還會再轉世回來的,我轉世後將把皇帝牢牢的控制在我的手掌心裡,諸位可一定要認清楚啊。
先說詩的前兩句「五十餘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的解釋。
再說詩的後兩句「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煙是後身」的解釋。有以下幾種說法:
但最後都是殊途可歸,無論怎麼解釋,如何附會,最終都是為了把和珅變成慈禧。
和珅在巔峰的時候就開始修建自己的墓地。當時的墓地建築宏偉壯觀,佔地面積很大,竟然跟皇帝的陵寢一樣大,被當地人稱為「和陵」。和珅死後,「和陵」被嘉慶皇帝拆毀。解放初期,天津薊縣修建於橋水庫,和珅的墓地被淹沒在水庫下,現僅存一對石獅子在獨樂寺院內。
3、和珅的後代
前面我們講了和珅之死。現在,我們來看看和珅的後代。和珅的兒女,歷史上有記載的有三個:兩子一女。和珅是個非常重感情的人,對於他的這些子女都是一樣的寵愛。和珅寵愛他的子女的原因很多。
原因之一是受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
原因之二是受自己家庭的影響。
和珅幼年父母早亡。由於自己幼年缺乏關愛,嘗盡了人間一切酸甜苦辣,所以,他不希望讓自己的孩子吃苦,重蹈自己的少年時代的覆轍,故百般寵愛之。而且,自己辛辛苦苦通過各種手段掙下來的家業也要有人繼承不是?
原因之三是受自己私利(追求權利的慾望)的影響。
和珅疼愛自己的子女,還因為他總是想把自己的子女與皇室聯姻。以便盡早地把「愛新覺羅」氏的清朝通過血緣關係的改造逐漸變為「愛新覺羅」氏與「鈕祜祿」氏兩家共同的清朝。
當然,這並不能證明和珅有利用武力推翻清朝的想法,而且和珅也確實沒有利用武力推翻清朝的想法。
後來的嘉慶皇帝在處死和珅以後,也曾經就和珅是否有利用武力推翻清朝的想法問過手下的大臣直隸布政使吳熊光。吳熊光也認為和珅確實沒有利用武力推翻清朝的想法。
豐紳殷德的前半生是和皇宮分不開的。
有了皇帝的喜歡,和珅就更加疼愛豐紳殷德了。正因為豐紳殷德才把他與乾隆的關係拉得更近,也才有了更穩固的關係。與皇家聯姻是最好的辦法,豐紳殷德成了聯繫和珅與乾隆的一個重要橋樑。
固倫和孝公主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女兒,與豐紳殷德同年出生,只是比豐紳殷德大幾個月。固倫和孝公主是乾隆皇帝的十個女兒當中最小的一個,也是長得最像乾隆皇帝的一個,因此也是乾隆皇帝最為疼愛的一個,乾隆曾對她說,「若汝為皇子,朕必立汝儲也。」由此可見乾隆對其的寵愛。
按照清朝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規定,「中宮出者,為固倫公主;自妃、嬪出者,及諸王女育宮中者,為和碩公主。」也就是說,凡是叫固倫××公主的,都應該是皇后生的女兒;凡是叫和碩××公主的,都應該是妃、嬪生的女兒或者是其他封王的女兒。但是,康熙年間,這一規矩卻改了。就是皇帝可以法外開恩,特批某個他喜歡的女兒叫固倫××公主。固倫和孝公主這個名字就是這法外開恩的產物,她的母親惇妃,娘家姓汪。惇妃的脾氣不太好,曾經在宮中打死過宮女,乾隆皇上曾經因此將其降為嬪。可是沒過幾天,就又重新升格為妃了。可見乾隆皇帝是如何喜歡惇妃所生的女兒的程度了。
固倫和孝公主跟豐紳殷德結婚是在他們兩個人14歲那一年,也就是1789年。豐紳殷德結婚以後,也是官位陞遷。他們結婚的時候,乾隆皇帝給的嫁妝十倍於嫁給福隆安(福康安、福長安的二哥)的四女兒和碩和嘉公主,價值數百萬金。
1789年,年僅15歲的固倫和孝公主與豐紳殷德舉行了婚禮,乾隆不僅賞賜大量土地和莊丁,而且還賞賜了大量嫁妝給公主。
結婚後的豐紳殷德,因為沾了固倫和孝公主的光的緣故,官位不斷陞遷,很快就擔任了都統兼護軍統領、內務府大臣。大有接和珅的班之勢。
可惜,這種快樂的日子只維持了十年的時光。1799年,和珅被殺。對於豐紳殷德一家人來說,艱難的日子來臨了。
豐紳殷德的後半生是和艱難分不開的。
在北京削職為民的幾年裡,豐紳殷德可是充分的體驗到了世態的炎涼。
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固倫和孝公主府的長史奎福向內務大臣溫布控告豐紳殷德「演習武藝,謀為不軌,並欲害公主,將妾帶至墳園於國服內生女」三項罪狀。嘉慶一審,才發現豐紳殷德與固倫和孝公主關係非常融洽,前兩項罪狀純屬誣告,不過豐紳殷德在國服內生女確有其事,豐紳殷德也供認不諱。故嘉慶帝諭示道:「……實系奎福因革去長史心懷怨恨,捏詞誣控,今愛書已定,豐紳殷德並無謀為不軌之事。其罪狀在和將侍妾帶至墳園,於國服一年內生女,實屬喪心無恥,令其閉門思過,如此懲辦已是敬幸,其他俱屬輕罪不議。」
1806年,嘉慶皇帝下令,將豐紳殷德陞官,升到哪兒啊,升到今天的外蒙古,讓他上那兒幹活去。外蒙古,那時候叫烏里雅蘇臺。嘉慶皇帝讓他上那兒,當一個小官。豐紳殷德的妻子,那不能去。豐紳殷德在北京還有房子,還有住宅,總得有人給你看房子,你妻子在這兒看房子,你自己走,結果豐紳殷德在那兒待四年就死了,年僅36歲。
和珅的次子,是和珅40多歲的時候才生的。生下來沒過多久就死了,所以也沒有留下什麼名字。「雙星既有夫妻愛,應識人間父子情」也許就是錢泳所謂的詩中佳句了,正是「不能有此事,不可無此語」,和珅的這一句詩,將痛失幼子的徹骨之痛寫的令人不忍率讀。
正史上有記載的和珅的女兒有一個,長大後嫁給了康熙皇帝的玄孫永均貝勒。和珅死後,他們也受到衝擊,抑鬱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