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皇帝之死是清朝之痛? | 陽光歷史

 

A-A+

明崇禎皇帝之死是清朝之痛?

2016年01月07日 清朝皇帝, 野史逸聞 暫無評論 閱讀 1,614 次

  據說崇禎皇帝在北京城破之日,為了避免皇室受辱,要親手斬殺自己的女兒,結果心慌意亂,一劍下去只斬斷了女兒一條臂膀。看著女兒在血泊中翻滾哀號,崇禎皇帝歎道:

  「誰讓你生在帝王之家?」

  其實這句話,崇禎也可以捫心自問。

  皇帝做到要自殺這個份上,真是還不如不要做了。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乞丐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所創立的大明王朝,走到了盡頭。三月十八日夜,朱元璋的後世子孫,大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帝朱由檢,在得知太監曹化淳已經打開彰義門,向李自成獻了北京城的消息後,心中的最後一絲僥倖終於也已經灰飛煙滅。自這一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王,稱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之後,崇禎帝的內心深處就處在一種急切渴望與隱隱不安相結合的複雜心情之下,渴望的是盡快剿滅李自成,不安則是源自李自成的聲勢浩大。隨著李自成的大軍在二、三月裡渡黃河、破汾州、攻太原、克大同、進宣府、犯陽和,終於打過了居庸關,崇禎帝的渴望漸漸變成了僥倖,不安慢慢變成了恐懼。三月十三日李自成的軍隊打到昌平,並封鎖了京城,兵部派出的偵察騎兵都被李自成的軍隊捉住,一去不返,李自成的騎兵偵察到了平則門,崇禎帝竟然一點消息都不知道。直到十七日崇禎帝召集群臣來詢問,還是沒有人回答,有的人還哭了。不久李自成大軍開始攻城,崇禎帝恐懼更甚,但是畢竟他還心存最後一絲僥倖:雖然大明朝各地的駐軍都擋不住李自成,但是有一支軍隊可不一樣。這支軍隊的前身是已故兵部尚書、薊遼督師袁崇煥的舊部。袁崇煥當年一介書生,統兵與大明朝的另一個心腹大患-後金-爭戰疆場,先後對抗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後金大汗,帶出了一支極具戰鬥力的軍隊。雖然袁崇煥心懷叵測,已被凌遲處死(實際上是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自毀長城,磔殺了袁崇煥),但是這支威震天下的遼東軍還是保存了下來,目前這支軍隊由寧遠總兵吳三桂統領,並且繼續駐紮在遼東,阻擋著後金騎兵南下的道路。早在三月六日,崇禎帝就曾下詔令各鎮兵入京救援,吳三桂自然也接到了這道詔書,崇禎帝還特意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其放棄寧遠,率部入關保護京城。崇禎帝知道,別處的明軍也非李自成敵手,只有這一路是真正的精兵強將,足可勤王。吳三桂之所以遲遲未到,應該是顧慮後金會乘機有所行動。現在京城告急,吳三桂得到消息,必定會暫且扔下後金不管,星夜馳援。山海關離京城不遠,相信吳三桂不久即可趕到,只要京城守軍能守到援兵到來,大明江山就還有一線生機。對於吳三桂馳援京城,崇禎帝是深信不疑的,因為吳三桂的全家老小尚在京城,吳絕對不至於起了貳心。但崇禎帝沒料到的是,三月十七日一天的戰鬥,京城城外的三座大營就全部潰敗,望風而降。崇禎帝仍不死心,痛斥投降了李自成,又來勸自己禪位的太監杜勳,詔令親征,指望依靠京城堅固的外城死守待援。哪想到自己平素十分寵信的太監曹化淳竟然賣主求榮,偷偷在十七日夜裡向李自成獻了城,京城外城頓時陷落敵手,李自成大軍蜂擁入城。崇禎帝見大勢已去,於是出宮登上煤山。在黑夜中望著滿城的烽火,此時的他該是怎樣的一種複雜心情?他是否想到了當年他是何等的胸懷大志,要重整大明江山?他是否想到了自己初登大寶就英明神武,剷除了魏忠賢閹黨,天下都歡欣鼓舞,嚮往從此太平?他是否想到了自己在位十七年,不沉溺於聲色,憂勤惕勵,竭力治理國家?他是否想到了這十七年來在朝則有黨爭之禍,在邊境則將士驕橫懶惰,四處兵荒馬亂,流寇大起,終於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他又是否能意識到是自己不能知人善任,所用非人,又剛愎自用,懦於決斷而果於殺戮,才使政事每況愈下?他又是否想到了大明朝的列祖列宗,歷代忠臣良將,乃至被他凌遲處死,從而釀成千古奇冤的袁崇煥?連天的烽火映紅了京城的夜空,震天的殺聲打破了平素的寂靜,往事一幕幕閃回,被絕望擊垮了的崇禎帝站在煤山之上,時而微笑,時而切齒,時而流淚,徘徊良久,最後只能歎一聲「苦了我的百姓們了」。雖然絕望,但是皇帝必須有皇帝的尊嚴,不能束手就擒。於是崇禎帝回到乾清宮,派人將太子和永王、定王送到外戚周奎、田弘家裡,拔劍斬長公主,催促皇后自盡。天還沒亮,皇城已經失守,崇禎帝下令鳴鐘召集百官,竟然沒有一個人到來。此時的崇禎帝,只有太監王承恩陪在身邊。於是崇禎帝又出了宮去,登上煤山,去掉冠帽,打開髮髻,披髮遮面,用帛上吊自殺,太監王承恩也一同吊死,只留下了崇禎帝寫在衣襟上的遺詔:「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平心而論,在漫長的中國歷史當中,崇禎帝朱由檢並不算是一個無道昏君,荒淫無度、酒池肉林等等與他毫不相干,倒能稱得上勵精圖治,勤於政事,後人最多也就只能說他有心無力,志大才疏。這樣一個皇帝,若是生於太平盛世,做個守成之主其實並沒問題,可惜朱由檢似乎是命中注定要做亡國之君,他登上大明江山的寶座之時,面對的是一盤雖然表面上還能苟延殘喘,但實際已經無力回天的棋局。「明之亡,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清仁宗實錄》嘉慶九年三月壬寅)有時候歷史真是不可理喻。在中國,皇帝是九五之尊,多少人夢寐以求?或許真的是要有足夠硬的命才能享受做皇帝的福分,歷朝歷代的皇帝在位時間都不算很長,二三十年已經是了不得了,還有不少中途亡國或者被篡位,難免不得好死。在位超過四十年的皇帝寥寥可數,漢武帝、康熙、乾隆也都算是一代明君,偏偏這個明萬曆皇帝朱翊鈞,在位四十八年,竟有二十年深居宮中,不問國事,和文武百官面都不見一次,明朝滅亡的悲劇在他那裡就已經注定。如此昏君卻做了這麼久的皇帝,留下一副爛攤子最後落到朱由檢手上,除了讓人感慨歷史滄桑,世事無常之外,也不由得要為朱由檢的個人命運感慨一下:這皇帝做得實在是太背了。然而當年在絕望中自殺的崇禎皇帝不會想到,他這一死,個人的悲劇命運固然是煙消雲散,但是將留下怎樣一個錯綜複雜的局面?整個中華民族,在這種局面下將何去何從?現在的人們回首三百餘年前的那段歷史,忽然發現,崇禎帝留下的這個局面,以及隨後發生的種種陰差陽錯,機緣巧合,給中國的歷史發展帶來巨大影響,最終造成了令人扼腕歎息的永久遺憾。這遺憾,就是清朝的「痛」。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