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 | 陽光歷史

 

A-A+

[圖文]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

2015年11月05日 野史逸聞 暫無評論 閱讀 239 次




貴州省紫雲縣麻山地區發現了苗族英雄史詩《亞魯王》,這部萬餘行的「活態人民口頭創作」,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作為依據,全部由歌師憑記憶用苗語唱誦。




  《亞魯王》的整個敘述結構就是如何引導逝者的亡靈返回到這一族群的祖靈所在地——祖奶奶的居所。



 
  敘述以數千年的歷史征戰、逃亡、遷徙、開拓為經,以幾千名古代苗族人物、四百餘個古苗語地名,二十餘個古戰場的壯烈場景為緯,展開了極其波瀾壯闊的英雄歷史畫面,將一個民族和其先祖的創世史、征戰史和遷徙史融合成一部宏偉的歷史詩篇,而死者的回歸則是其整個敘述的主線。死亡不僅是作為開端,而且是整個敘述結構的基本架構。



  在整個麻山地區,凡有人離世,就必從頭到尾吟唱這部史詩,人們普遍相信,不如此,逝者就無法找到返回祖靈的道路,只能流落成為痛苦的孤魂野鬼,貽害後人。因此在廣大麻山地區,凡有人亡故,都必須唱誦史詩《亞魯王》,由歌師主持整個死亡儀式,歌師是史詩《亞魯王》的領誦者,傳播傳承者,天地間的溝通者,也是銜接古今的靈魂的指引人。這部宏偉的人民口頭創作,正是因他們的唱誦而流傳了萬載千年。

 

  死亡是人生一大主題,一切生物都不能不面對死亡的終結。人對死亡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而且從來就是哲學研究的大問題。如果說哲學是愛智慧,那麼,人類以哲學方式所能達致的最大智慧,莫過於對「死亡」的洞悉,認識其「不可避免性」與「終極性」。因此,柏拉圖說「哲學就是死亡的練習」(《斐多篇》)。規模巨大的人民口頭創作或口傳史詩很多都與死亡相關甚至是以敘述和詮釋死亡為其主要內容。漢族史詩《黑暗傳》主要就是神農架地區死人時打「喪鼓」所唱,正因為是死人時所唱,總是會從生死談起。例如《黑暗傳》開篇就說:「先造死,後造生。 生生死死根連根, 萬古千秋到如今。 哪一個,白頭不老得長生? 哪一個,神仙不是做古人……」史詩《亞魯王》的唱誦與為死者送靈的儀式緊密結合,從一開始就充滿了歷史感。例如死者家的大門上經常寫有一付「對聯」:橫批「當大事」,左聯:「哀哀吾父魯王門生」,右聯:「悠悠蒼天而今逝矣」。說明死者是亞魯王的後代,向蒼天稟告如今要回歸祖靈之地。萬餘行的史詩《亞魯王》必須在整個儀式上誦唱,有的唱七天七夜,有的唱三天三夜,至少也得唱一天一夜。儀式中要殺一隻雞,砍一匹馬,因為傳說只有它們認識返回東方故土之路,可將亡魂順利帶到祖靈之地。這些唱誦和儀式對所有人都是神聖的,史詩的傳授和演唱都有特殊的儀式要求,不是隨便就可以唱誦的。


>  史詩《亞魯王》和國內其他的史詩《黑暗傳》《瑪納斯》《江格爾》《格薩爾》等一樣,都包含了創世史、英雄成長史、征戰史、遷徙史、創業史等內容;但史詩《亞魯王》和這些史詩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史詩《亞魯王》雖然也歷數亞魯王的身世,他所征戰的歷次戰役和遷徙的地區,但這些戰役並不全是歌頌他偉大的英雄業績,他的征戰大部分都是以描述慘烈的失敗而告終。最後,整個部族被驅逐到人跡罕至、窮山惡水的地方,終於在亞魯王的指導和經營下,另外開闢出一片人類可以安居的樂土。紫雲縣麻山地區每一個逝者和他的子孫都必須聆聽歌師唱誦亞魯王的歷史,以便他們在遼闊的時空中可以找到返回原先祖靈的去處,也就是回溯自己文化的根。史詩《亞魯王》就這樣一代又一代、永無休止地被傳誦下去。這些歷史雖然也有絢爛的神話色彩,但卻與苗族人民經過萬水千山,從東方被驅趕到僻遠的西南深山的現實歷史基本一致。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