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敢與皇帝吵架的明代名妓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敢與皇帝吵架的明代名妓

2015年09月13日 野史逸聞 暫無評論 閱讀 168 次

景帝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朱見濟死後,景帝頗受打擊,為了盡早生出兒子,便開始縱情聲色,甚至還將當時的名妓李惜兒召入宮中。事見明人黃景昉所著《國史唯疑》。



 

  皇帝與名妓交往,在歷史上不是什麼新鮮事。這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宋徽宗與名妓李師師的故事。李師師當時是汴京名妓,名滿天下,連宋徽宗也聞知其名,想要一親芳澤。宋徽宗微服見到李師師後,驚若天人,從此對後宮佳麗視若無睹,隔三差五就出宮來李師師處尋歡作樂,有時還叫大學士王黼同去。李師師漸漸也知道了宋徽宗的真實身份,自然百般奉承。宋徽宗霸佔了李師師後,其他人哪敢與天子爭美,只能望「師」興歎。武功員外郎賈奕以前與李師師交情甚厚,有一天喝醉了酒,醋意大發,寫了一首詞諷刺宋徽宗。宋徽宗聽說後大怒,差點殺了賈奕,最後還是看在李師師面子上,將他貶到瓊州做參軍。後宮嬪妃對宋徽宗如此迷戀一個妓女感到不可理解,受寵的韋賢妃私下問宋徽宗:「何物李娃兒,陛下悅之如此?」宋徽宗答道:「無他。但令爾等百人,改艷裝,服玄素,命此娃雜處其中,迥然自別。其一種幽姿逸韻,要在色容之外耳。」可見,李師師令宋徽宗著迷的地方,還在於風韻獨特。

  景帝之愛李惜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李惜兒比起後宮其他嬪妃,風情大不相同,因此備受景帝寵愛。然而,李惜兒頗有個性,不肯像其他後宮嬪妃那樣,只知道一味逢迎,與景帝時有口角。景帝一怒之下,將李惜兒趕出了皇宮。

  繼李惜兒後,景帝又納唐妃,十分寵愛。十分可惜的是,儘管景帝求子心切,老天爺始終不肯再賞給他一個兒子。景泰七年(1456年)二月,皇后杭氏也得病而死。景帝連受打擊,加上縱慾過度,自己的身子也垮了下來。

  這時候,景帝不得不開始考慮到底立誰為儲,以作後備。沂王朱見深肯定是不在考慮之列的,沂王如果重新當了太子,英宗的勢力勢必重燃。而景帝是如何對待兄長的,他心裡再清楚不過,他還能指望兄長的兒子善待他身後事麼?這樣,便只有一個人選,那便是襄王朱瞻墡。

  對於襄王朱瞻墡而言,這已經是他第三次被考慮立為皇嗣。景帝考慮襄王朱瞻墡,自然是因為襄王朱瞻墡為外藩,如果繼位,勢必感激他,起碼身後事是有保障了。然而,這其中卻有一個難處。召集親王入京的金牌一直在孫太后手中,孫太后怎麼可能放著不立孫子沂王朱見深,而去立襄王朱瞻墡呢?種種顧慮中,事情便拖下來了。景帝總覺得自己還年輕,子嗣不是什麼大問題,沒想到一場驚天陰謀就要來臨。

  南宮復辟實際上是因為景帝病重,某些投機分子臨時起意,事先並未有周密謀劃。參加這一政變的人,主要有石亨、宦官曹吉祥、王驥、張軏、楊善,以及徐有貞。其中,徐有貞為主謀。

  石亨,渭南(今屬陝西)人。襲父職為寬河衛指揮僉事,善騎射。正統中,累官至都督同知,充參將,輔佐朱冕守大同。也先進犯大同時,明軍兵敗,石亨單騎奔還,被關進監獄等待處分。後來北京保衛戰時,兵書尚書于謙推薦石亨掌管五軍大營。石亨不負于謙所望,立下大功,被封為武清侯。石亨由一個待罪的敗軍之將瞬間加官進爵,難免受寵若驚,他內心深處是相當感激于謙的。為了表達對于謙知遇之恩的感謝,石亨特意上書,請求景帝加封于謙的兒子於冕。

  石亨也知道于謙當初用他,僅僅是因為他熟悉軍情,在公不在私。但他顯然還不夠瞭解于謙的為人。于謙說:「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於軍功,極力杜絕僥倖,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不但義正辭嚴地拒絕了石亨的好意,還當眾指責他徇私。當著那麼多大臣的面,石亨十分難堪,又愧又恨。他原來的一腔感恩之心,立即化做了怨恨,發誓有朝一日要報復。

景帝倒是十分信任石亨,恩寵有加,恩遇甚至超過了于謙。可笑的是,景帝病重時,精心挑選大臣代行祭祀大禮,他沒有選擇于謙,而是選擇石亨。而剛好是這個石亨,看見景帝病重,起了異心,密謀擁立英宗復辟,立不世功勳。奪門政變後,景帝得知有人兵變的消息,第一句話竟然是:「是于謙謀反了麼?」歷史人物的微妙之處在這場可悲的政變中展露無遺。

  曹吉祥是參與奪門之變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曹吉祥,永平灤州(今河北灤縣)人,宦官。早年曾依附於權傾當朝的大宦官王振,參加過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討鄧茂七和葉宗留等,立有軍功。當時英宗在位,曹吉祥就頗得寵信。景帝即位後,王振的同黨馬順、毛貴等人都被殺掉。曹吉祥卻由於奸滑、刁鑽,逃過了一劫,並很快掌管禁軍與內廷侍衛,成為新皇帝的新寵。

  王驥,即前面提過的負責看守南宮的靖遠伯,他靠戰功起家,在英宗一朝和景帝一朝都備受信任。

  張軏(音yue,同悅),英國公張輔的幼弟。因為征苗時不守律令,曾被于謙彈劾,心中深恨于謙。此時為前府右都督,總京營兵,是京師中握有兵權的實力派人物。

  楊善,即前面那位完全靠自己的家當和口才迎回了太上皇的禮部左侍郎。他自認為立不世之功,卻為景帝所壓抑,自然要將賭注全部下在英宗身上。

  徐有貞,即在瓦剌軍隊進逼京師之時,率先提出「南遷」主張而遭到于謙等人嚴正駁斥的徐珵。之後,徐珵名聲大壞,屢為內外朝所譏笑,多年未得晉陞。徐珵多次請求于謙舉薦,希望謀取國子祭酒一職。于謙也曾在景帝面前提及此事,但景帝聽說是徐珵,便鄙夷地說:「就是那個建議南遷的徐珵嗎?此人心術不正,任國子監祭酒之職豈不敗壞了諸生的心術!」未能遂願的徐珵非常懊惱,他以為是于謙從中作梗,影響了自己的前程,因而對于謙恨之入骨。懊喪之餘,徐珵轉而奉承內閣大學士陳循。在陳循的建議下,徐珵將名字改為徐有貞。

  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貞任左僉部御史,到張秋地區治理黃河。當時,黃河在沙灣一段決口已有七年,一直治理不好。

  正統初年,黃河屢次北決,威脅沙灣運道。正統十三年(1448年),黃河在河南新鄉八柳樹決口,東北直衝山東張秋,毀壞堤岸,淤塞運道。朝廷十分驚恐,先後派王永和、洪英、王暹、石璞等人前去治理。但旋治旋決,均不見根本成效。景泰三年(1452年)六月,黃河又衝決沙灣運道北岸,挾運河水東奔入海。景泰四年五月,再次決開沙灣北岸,「掣運河水入鹽河,漕舟盡阻」(《明史·河渠一》)。

  在處理影響廣大的複雜問題時,徐有貞被證明具有非凡的行政才能。他到任後,即對河情水勢進行實地勘查,「逾濟、汶,沿衛、沁,循大河,道濮、范」(徐有貞《明經世文編·卷三十七·敕修河道工完之碑》),提出了置水閘、開支流、疏通運河三條措施,並積極組織大量民工,親自督率工程建設,從景泰四年底興工,至景泰六年七月竣工,「凡費木鐵竹石累萬數,夫五萬八千有奇,工五百五寸餘日」(《明史·河渠一》),終將沙灣決口堵截,消除了水患。後徐有貞又奉命巡視漕河濟寧等十三州縣,督促修復河堤。因治河有功,徐有貞進為左副都御史。

  毫不誇張地說,徐有貞在中國治水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在政治上,他多被史家列為奸臣,但他又是一位出色學者,這是毋容置疑的。他在山東治黃成功,並早於西方近400年做水箱放水實驗,是科學史上的一大事件。在徐有貞治水成功後一年,景泰七年(1456年),山東大水,「河堤多壞,惟有貞所築如故」(《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徐有貞傳》)。張秋地區百姓唱道:「昔也,沙彎如地之獄;今也,沙彎如天之堂。」(謝肇淛《北河紀》)徐有貞一生榮辱沉浮、功過攙雜,表現出歷史人物複雜的多面性。

  轉眼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二日,景帝仍然在病中,好幾日不能臨朝。群臣到左順門問安。宦官興安出來道:「公等皆朝廷股肱,不能為社稷計,徒日日問安,有何益處?」群臣啞口無言,只得退了出去。

  在朝房中,群臣聚在一起悄悄商議,認為興安的話大有意味,可能是在暗示大臣們商議立儲。御史蕭維禎等人提議重新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大學士蕭鎡認為沂王既退,不便再立,應該另選賢良。群臣意見不一,鑒於鍾同的前車之鑒,沒有人敢輕易上奏提重立沂王為儲,於是擬定以「早建元良」請。

  正月十四,群臣將奏疏遞了上去,景帝沒有答應,有諭令下來:「朕偶有寒疾,十七日當早朝,所請不允。」表示皇帝將於正月十七臨朝。按照明朝慣例,正月十五皇帝要在南郊主持典禮,大祀天地。群臣都認為這是景帝身體好轉的標誌,於是各自退去,等待正月十七再議。

  然而,景帝卻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本想正月十五親自祭祀天地,正月十六回宮,正月十七臨朝,哪知道剛剛站起來,就頭昏眼花。歎息了半天,景帝決定選一位可靠的大臣,秘密代替他去南郊祭祀。按理來說,代為祭祀的大臣應該是德高望重的老臣,應該從內閣或者六部中選取,但景帝怕自己的病情動搖人心,便決定選一位武將,於是,這重任就意外落在了武清侯石亨身上。

  歷史就因為這一意外而改寫。

  景帝將石亨召到病榻前,親自殷殷囑咐。石亨一切都痛快地答應下來,但他親眼看見景帝的病態,內心已經打起了主意。他退出後,立即派人找到了前府右都督張軏和宦官曹吉祥,告訴二人景帝已經不行了,商議要為自己謀後路。

此時,京師正有一種流言,說大學士王文正力勸景帝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皇儲,如果是這樣,王文將是定鼎之臣,立有首功。即便是重新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謀議是文臣之事,功勞也輪不到石亨、張軏等武將身上。石亨說:「景帝病已沉重,如有不測,又無太子,不若乘勢請上皇復位,倒是不世之功。」於是,這三個野心勃勃的投機分子,決定將賭注壓在太上皇英宗身上,擁立英宗復位,這樣,三人就是大功臣,能夠飛黃騰達。

  當場,三人做了分工,宦官曹吉祥進宮去見孫太后,密告她復辟一事,藉機取得了孫太后的支持。石亨和張軏則一起去找太常寺正卿許彬(先前迎英宗於宣府的那位)商議。許彬聽說二人的來意後,當即以手加額,說:「這是不世之功!不過,我老了,不中用了。徐有貞多計謀,你們可以去找他商議。」

  石亨和張軏又連夜去找徐有貞。徐有貞大為興奮,當即夜觀天象,見紫微有變,忙道:「帝星已見移位,咱們要幹這件事,須得趕快下手。」幾個人經過詳細謀劃,決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動手。

  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濴、兵部尚書于謙會同群臣商議,決定一起上奏請復立沂王為太子。眾人推舉商輅主草奏疏,疏成後已經是日暮西山,來不及奏上朝廷。於是群臣決定在次日清晨景帝臨朝時,再將奏疏遞上去。但所有人都沒有料到,政變就在這天晚上爆發了。隨之而來的便是許多人的殺身之禍。倘若這復立沂王的奏疏早一天遞上,或許于謙等人不會遭到殺身之禍。短短幾個時辰,不但改變了大明的歷史,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

  正月十六晚,徐有貞換上朝服,懷著緊張而忐忑的心情離開了家,臨行前對妻女交待說:「我要去辦一件大事,辦成了是國家之福,辦不成我徐家就是滅頂之災。你們自己要有心理準備。」

  出門後,徐有貞又順路邀請了楊善和王驥作為同黨。楊善和王驥二人都表示要以死報答太上皇。王驥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不但自己親自披甲上馬,還將兒子和孫子都帶在了身邊。三方人馬會齊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後,又等到了張軏率領的大隊京營兵,一齊向皇城進發。張軏調兵進城是借口瓦剌騷擾邊境,要保護京城安全。而石亨掌管皇城鑰匙,所以能夠通行無阻。四鼓時分,大隊人馬從長安門直接進入皇城。進入紫禁城後,徐有貞重新將大門鎖上,防止外面有援兵進來,並將鑰匙投入水竇中。皇城內的守軍見這夥人十分奇怪,不明所以,但也不敢過問。

  這時候,天氣忽變,烏雲密佈,伸手不見五指。眾人害怕有逆天意,會遭到天譴,都非常惶恐。精通天象的徐有貞站出來,勸大家不要退縮,說大事必濟。於是眾人繼續前進,順利地到達了南宮。然而,南宮宮門堅固異常,怎麼也打不開。石亨派人用巨木懸於繩上,數十人一齊舉木撞門。門沒有撞開,門右邊的牆反倒先被震坍了一大洞。眾人便從牆的破洞中一擁而入。

  英宗朱祁鎮這時候還沒有睡覺,正秉燭讀書,突然看見一大堆人闖了進來,還以為是弟弟派人來殺自己,不禁驚慌失措。誰料眾人一齊俯伏稱萬歲。英宗朱祁鎮這才問:「莫非你們請我復位麼?這事須要審慎。」

  這時烏雲突然散盡,月明星稀。眾人的士氣空前高漲,簇擁著英宗朱祁鎮直奔大內。路上,英宗朱祁鎮挨個兒問清諸人姓名,表示不忘功臣之意。

  一行人來到東華門,守門的士兵上前阻攔。英宗朱祁鎮站了出來,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守門的士兵頓時傻了眼,不敢阻攔。於是,眾人兵不血刃地進入了皇宮,朝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天門而去,並迅速將英宗朱祁鎮扶上了奉天殿寶座。殿上的武士們揮金瓜要打徐有貞等人,被英宗朱祁鎮呵止。徐有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萬歲」。石亨敲響鐘鼓,召集群臣到來。

  這時天色已經微亮,眾臣因為景帝事先說明今天要臨朝,都已經早早等在午門外,準備朝見。聽到鐘鼓齊鳴後,眾人按順序走入奉天門。但眼前的一切使他們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不是景帝朱祁鈺了,而是八年前的英宗皇帝朱祁鎮。群臣面面相覷,一時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正在眾人猶豫之際,徐有貞站出來大喊:「上皇復辟了!」英宗朱祁鎮對百官宣佈道:「景泰皇帝(指朱祁鈺)病重,群臣迎朕復位,你們各人仍擔任原來的官職。」眾朝臣見此,只好跪倒參拜。英宗朱祁鎮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

  英宗朱祁鎮重新坐上皇位時,景帝朱祁鈺正在乾清宮西暖閣梳洗,準備臨朝,突然聽到前面撞鐘擂鼓,立即問左右:「莫非是于謙不成?」意思是問是不是于謙謀反篡位了。左右驚愕萬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確實是令人驚訝,于謙於國於社稷立有不世之功。尤其在輔佐景帝登位、迅速地安定局面上,于謙所起到的作用無人能及。可以說,沒有于謙,景帝的皇位不可能坐得安穩。而之後,景帝也對于謙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恩寵和信任。誰也想不到,原來在景帝的內心深處,竟然如此提防他所信任的人,帝王的薄情寡恩由此可見一斑。

  片刻後,宦官興安回奏說是太上皇復位,景帝連說:「好,好,好。」然後喘了幾口氣,重新回到床上,面朝牆壁睡下。他表面鎮定無事,心中卻是欷歔感歎,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失望之情。他已經清醒地意識到,一切都已經完了,他所加在兄長身上的一切毒辣手段,都要被加倍回返到自己身上。

  英宗南宮復辟無疑是一場爭奪皇位的政變,明朝政變的次數不及唐朝,但唐朝頻繁的政變主要源自於宦官專權和藩鎮林立。明朝雖然也出現了宦官擅權的嚴重局面,但幾次政變卻有更複雜的歷史背景。這裡再稍微談幾句。縱觀明朝的政變,謀變一方真正得手的只有成祖朱棣和英宗朱祁鎮。而英宗朱祁鎮復辟成功,他本人事先卻毫不知情,只是在極為偶然的情況下重新登上了皇位。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