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字先師倉頡造字的故事 | 陽光歷史

 

A-A+

制字先師倉頡造字的故事

2016年07月14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153 次

  史前傳說人物倉頡,他的功績在於廣泛搜集民間的圖畫文字加以整理,創造了有系統的象形文字,被譽為中國文字發明的始祖。

  倉頡,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谷子雨,以慰勞聖功,這就是現在的「谷雨」節氣。史書記載倉頡是天生的神童,他生而知之,所以才發明了文字。

  其實,這只是古人對倉頡的一種盲目崇拜,又經歷代文人和史學家炒作,倉頡便成了中國文字發明的始祖,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史早在倉頡以前數千年就已經誕生了。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史官」之說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在遙遠的上古原始社會時代,人類的祖先和其它動物一樣沒有語言。相互間交流只是靠手和身體的動作來表示。人類最早的語言是單音歎詞,如「咦」、「呀」、「哇」、「哈」等,繼而發展成雙音詞,後來又經過數百萬年的進化和發展,到有巢氏時代的後期(距今約10萬年)才有了人類的初級語言。

  到了燧人氏時代,人類的語言已經相當豐富。但是這時候還沒有文字,如果有什麼重大的事情需要記住,只能用擺放石塊的方法來記事,我們稱它為「堆石記事」。堆石記事的方法是以石塊的大小、多少、堆放的方法和位置,分別代表不同的事物。這種方法既麻煩又不便於管理,而且很容易被破壞。後來,燧人庵茲氏的織女發明了搓繩技術,繼而又發明了「結繩記事」。結繩記事是用柔軟而有韌性的樹皮搓成細繩,然後將數十條細繩排列整齊懸掛在一處,在上邊打結記事。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先發生的事打在裡邊,後發生的事打在外邊。為了能夠記錄更多的事情,織女又利用植物的天然色彩,把細繩染成各種顏色,每種顏色分別代表一類事物,使所記之事更加清楚。由於「結繩記事」更方便,更易於保存,從而取代了「堆石記事」。

  燧人氏晚期(約公元前一萬年),燧人氏發明了最早的「符號文字」。符號文字最初主要由「○」、「△」、「米」三個符號構成,它的發明源於「結繩記事」的大結和小結,最初有人嫌結繩記事麻煩,便把結繩記事的「結」用符號刻在石頭上,大結用「○」來表示,小結用「△」來表示,重疊結用「米」來表示。人們發現用這種方法記事比結繩記事更高明,它避免了「結繩記事」容易被燒燬和腐爛等不利因素,可以永久性保存。於是人們逐漸改用「符號刻記」來代替「結繩記事」,並且陸續發明了數十種不同的符號來代替不同的事物,這種符號就是我國遠古時代最初的文字。

  遠古符號文字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約五千餘年,遠古早期的文化記錄基本上都是用符號文字記錄下來的。遠古時代有專門記錄歷史的職官,如上柱史、大典氏、少典氏,這些職官都是在黃帝政權以前。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