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狄青日常竟穿黃馬褂 | 陽光歷史

 

A-A+

[圖文]狄青日常竟穿黃馬褂

2015年06月20日 野史逸聞 暫無評論 閱讀 244 次

狄青日常竟穿黃馬褂 受歐陽修排擠



歐陽修


歐陽修為何要去排擠這樣一位十分傑出的軍事將領,以至被人喻以秦檜一樣的人,對於一直有強敵壓境的北宋來說,不正迫切需要狄青這樣的人才嗎?



歐陽修一生愛惜人才,舉薦賢能不計其數。為人樂道者如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皆拔於「布衣屏處,未為人知」之時。其對鼎鼎大名包拯的「一薦一彈」,尤能說明他待人既彰顯其優長,亦批評其缺失的坦誠作風。



而《哨亭雜錄》和《續資治通鑒》裡卻記載了有關歐陽修排擠他人的事。


《哨亭雜錄》:「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廣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諸(任命他負責)樞府甚為駕馭得宜。乃歐陽公露章(給皇帝上奏折同時予以公開發表者)劾之,至恐其有他心(擔心狄青有篡位野心),豈人臣為國愛惜人才之道?狄公終以憂憤而卒。其後賊檜(秦檜)得以誣陷武穆(岳飛)者,亦襲(是學了)歐陽故智也。」



歐陽修給宋仁宗的奏折,《續資治通鑒》中記載:「臣觀樞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樞密。三四年間雖未見過失,而不幸有得軍情之名。武臣掌國機密而得軍情,豈是國家之利!欲乞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書凡再上,留中不出。」



狄武襄是何人?即赫赫有名的北宋大將狄青,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出身黥面兵卒,善騎射。寶元初,任延州指使,臨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所向披靡,屢立戰功。身居高位後,仁宗勸他除去「面涅」(兵士與犯人臉上刺的符號),他說留著可以激勵士氣,一直不肯去掉。西夏四年間,歷大小二十五戰,皇佑四年升任樞密副使,次年率兵鎮壓儂智高,出敵不意,夜渡崑崙關,一舉擊平。史書稱他:「治軍嚴明,與士卒共甘苦,故出戰常有功。」凱旋後升樞密使(宋代國家最高軍事領導機關,與中書、門下並稱文武二府),「旋被排擠去職。出判陳州而死。」 《宋史·狄青傳》還稱,「青奮行伍,十餘年而貴」,為立宋以來,行伍而至此高位者一人。



歐陽修為何要去排擠這樣一位十分傑出的軍事將領,以至被人喻以秦檜一樣的人。一直有強敵壓境的北宋,不正迫切需要狄青這樣的人才嗎?



一直以來,歷史都對這件事的評說定為歐陽修「露章劾」狄青,是忠君誤國,實在歐陽修是在背黑鍋。



宋代一直忌諱武臣,歷代皇帝都看重兵權究竟掌握在誰手裡。趙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上台,不就是因為他手握兵權,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才當上皇帝的,於是,一上台便對軍事制度進行重大改革,把天下的兵力都集中到京師,稱「禁軍」,把軍權牢牢地控制在了自己手中,以至讓「各地方鎮都自知兵力遠不是京師的對手,誰也不敢再有異心了。」即使要外派士兵,也是二年一輪換或三年一輪換。家屬均留京師,實質上是在充當著人質。軍官提升,必須離開原部。即所謂「師無常帥,帥無常師。」「將不得專其兵。」因而形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普遍現象。



此後歷代皇帝,亦是兵革不息,漸漸確立了「偃武修文」國策,形成「以文馭武」的局面。《范太史集》言:「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於樞密,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於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上下相維,不得專制,此所以三百年無兵變也」,因此,北宋武將始終處在被限制、被疑懼的「偃」、「輕」、「抑」的地位,狄青自然也不能例外,從一開始就處在朝廷「爭議」和皇帝的「憂戒」之中。



狄青在皇祐四年(1052)被提升為樞密副使時,便遭到了御史中丞王舉正、左司諫賈黯及御史韓贄等人的強烈反對,及至狄青平定廣南,將被升任樞密使,仍遭到宰相龐籍等人的堅決反對和蔑視,被呼為「赤樞」。宋仁宗居然表揚龐籍道:「卿前日商量除青官,深合事宜,可為深遠矣。」狄青之所以後來又當上樞密使,不過是當時的參政知事梁適出於排擠樞密使高若納的目的,狄青不過是朝廷大臣之間拿來用作相互傾軋的工具而已。



再說,當時宋仁宗對狄青也是提防的,《宋史·狄青傳》記載:「初,青既行,帝每憂之曰『青有威名,賊當畏其來。左右使令,非青親信者不可;雖飲食臥起,皆宜防竊發』。乃馳使戒之。及聞青已破賊,顧宰相曰:『速議賞,緩則不足勤矣』」。



歐陽修在此時是否真的彈劾了狄青?彈劾的原因又是什麼?



話要從嘉祐元年說起,當時京師遭遇了特大水災,狄青一家為避水遷徙大相國寺。據說他穿著黃襖起居行止於大殿之上,被人看見了。都知道黃襖的意義非凡,訛言自然四起,仁宗當時體弱久病,又久無生育,未立太子,狄青這時候撞到槍口上來,被朝廷視為最大的威脅也就容易理解了。情急勢危,狄青進退維谷。



而朝廷之上,大臣諫議「留青」者有之,「退青」者亦有之。實則,「留」必危及身家性命,惟有「退」才是一條生路。



就在這種情勢下,歐陽修寫了兩份有關狄青的奏章:《論狄青札子》和《論水災疏》。



歐陽修用了大半篇幅闡述狄青「自初掌樞密,進列大臣,當時言者已為不便」的爭議,和狄青為「軍士所喜」的原因,並為他辯解和開脫,「然則青之流言,軍士所喜,亦其不得已而勢所使之然」也,以消除皇帝對狄青的猜疑。



然而,皇帝是什麼樣的人,那能憑你一兩句開脫之言,就改變他對一個人的印象,再說功臣遭忌的現象代代有,不急流勇退的,大多沒好下場。因此,歐陽修進而言道「深恐因此陷青以禍而為國家生事。欲乞且罷青樞務,任以一州,既以保全青,亦為國家消未萌之患」。並且在奏章之中,反覆三次「乞」,「且罷青樞務,任與一州」,為了就是促使狄青早一點離開這是非之地,其苦心明眼人一看就明瞭,狄青在那種情況下還不思退的話,必有性命之憂。所以說,歐陽修「劾青」實為「保青」。



因此,明人茅坤在《論狄青札子》裡,稱讚歐陽修「言人所難言,見人所不見,只緣宋承五代之後,歐公不得不為過慮,然亦回護狄公,狄公亦所甘心」。由此可見,說歐陽修露章劾狄青是忠君誤國,實在是冤枉了歐陽修,讓他背了黑鍋。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