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齊政權官府密件竟被大量用來包裹魚肉
相傳,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艦基地的計畫。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當然能!」朋友十分肯定。「那麼,」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由於羅斯福的拒絕委婉含蓄,並且富有幽默感,不僅堅持了保密的原則,而且避免了尷尬的局面。
保密工作有多重要?歷史上哪些人口無遮攔,又有哪些人守口如瓶?我們不妨來看看下面這些故事。
喜鵲嘴
古代經常將洩露國家機密稱為「漏洩省中語」或「漏洩禁中語」,雖然有制度約束,但故意或無意洩密的行為在歷代都大有人在。
唐德宗時,宰相竇參雖然沒什麼學問,卻精通為官之道,故而在仕途上頗為順利。唐代的宰相擁有人事權,可以任免一些中高級官員。因此,為了保住相位,竇參廣樹親黨,讓他們擔任要職,以為其耳目,宰相的人事權力成了他培植親信的得力工具。
竇參有一個遠房侄子名叫竇申,此人是竇參的重要人事參謀。竇申為人幹練,曾官至京兆少尹,不久又遷為給事中。竇參十分喜愛自己的這個親戚,經常將朝中機密說與他聽,其中說得最多的是關於任命官員的決定。竇參如果看中了某人該做什麼官,便會回家與竇申商量,聽聽他的意見。竇申的建議往往與竇參相合,從而更加深了竇參對他的信任。
在二人交流的過程中,竇申突然想出了一個發財的好法子,就是在每次竇參與其商議好任命某人為某官的決定後,竇申立即將這個消息洩露到那個即將被任命的人的耳朵裡,這個人為了能夠順利做上官,便會積極主動地向竇申行賄,以請求他在宰相大人面前多多美言。往往是這邊竇參剛剛與竇申商議好人選,那邊金銀財寶已進了竇申的腰包。通過這個途徑,竇申果然發了大財。
由於竇申喜歡到處亂說洩密,當時人便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喜鵲」。時間一長,「喜鵲」竇申的受賄行為便傳到了德宗的耳中。德宗曾不止一次地告誡竇參:「總有一天你會被他所連累,不如將其逐出相府以杜絕眾人的非議。」然而,竇參雖知竇申洩露機密,招權納賄,卻始終狠不下心來,總是回復道:「臣的子侄中沒有一個比竇申的能力強,竇申雖然是遠房親戚,但臣向來十分喜愛他,不忍心將其逐走。我向陛下保證,竇申的這種行為下不為例,永不再犯。」
然而,貪婪的竇申卻絲毫沒有改過之意,反而變本加厲,愈發肆意妄為起來。當時,竇參與兵部侍郎陸贄不和,竇參最擔心的就是陸贄得到皇帝的重用。竇申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很快便聯合了左金吾大將軍虢王李則之與左諫議大夫、知制誥吳通玄等人,假造誹謗之詞以陷害陸贄。德宗聞知後大怒,立即罷免竇參,並將竇申等人一併貶官。竇參、竇申最終落得個被賜死的悲慘下場。
竇參、竇申的所作所為屬於故意洩露國家機密,竇參身為宰相,竟然將國家機密告知親屬,完全無視保密工作的嚴肅性和重要性。作為親戚的竇申不但不加以阻止,反而使國家機密進一步外洩,並利用其作為招權受賄的手段,更是與保密的原則背道而馳。「喜鵲嘴」竇申的故事對後世產生了不良影響。如北宋呂夷簡為相期間,也有許多人為了做官經常出入相府,向宰相行賄。其子呂公綽便效仿竇申之法,將其父任命的決定洩露出去,只不過他獲的是名,而竇申得到的卻是利。
賊弟弟
北宋神宗年間,兩個久未謀面的故友終於見面了。經歷了數年的宦海沉浮,二人都蒼老了不少。這兩個人一個叫楊繪,一個叫滕甫。酒宴間,楊繪突然問滕甫:「你那個賊弟弟在哪兒啊?」滕甫聽罷,會心地笑了。這裡說的「賊弟弟」是怎麼回事呢?這還要從滕、楊二人的一次官場共事經歷談起。
神宗即位後,楊、滕二人均被任命為知制誥、知諫院。知制誥主要是負責起草詔令,知諫院的工作則是規諫朝政,兩個職務均涉及國家機密。當時宰相曾公亮久在相位把持朝政,並且支持王安石的革新主張,從而引起了楊繪、滕甫等保守派的不滿。為此,他們時刻尋找時機以扳倒曾公亮一黨。恰巧此時曾公亮請求讓自己的兒子到登聞鼓院工作,登聞鼓院簡稱鼓院,是宋代負責接受文武百官的奏章以及百姓申訴的部門。同時,曾公亮還提拔任命了好友曾易佔之子曾鞏為史官。楊繪便抓住了這個由頭,趁機向神宗進諫道:「曾公亮身為宰相,卻讓自己的兒子進入鼓院,這種做法分明是假公濟私。當初曾公亮在越州任會稽知縣之時,曾經侵佔民田,被知州處理過。當時,曾鞏的父親曾易占也在越州為官,是他從中斡旋,方將此事給壓下來。如今曾公亮提拔曾鞏,分明是在徇私情。請陛下定奪。」神宗聽罷,轉身問滕甫:「鼓院,只是負責傳達信息的部門,這與公或私有什麼關係啊?」滕甫答道:「陛下,試想如果有人想告宰相的狀,還能讓宰相的兒子負責傳達嗎?而且天下人都知道宰相的兒子在鼓院,那麼還有誰敢對宰相提出異義呢?還望陛下三思。」然而,神宗對於滕、楊的建議不置可否。不久,曾公亮的兒子順利進入了鼓院,而曾鞏也得到了充史館修撰的職位,專典史事的詔令。這次較量,滕、楊二人輸給了曾公亮,但他們都是性格倔強之人,於是又對曾公亮發起了第二次攻擊。
這次,楊繪、滕甫決定兩個人一起上,在一次朝會上,二人對神宗說:「曾公亮久在相位,為臣擔心這樣下去會阻礙更多有才能的人的仕途。」神宗一聽,心中暗想,這兩個人還是死盯曾公亮不放,但也覺得他們說的有幾分道理,便對他們說:「愛卿所言甚是。但是你們為什麼不呈上一份書面文字給朕呢?」楊、滕二人自覺疏失,於是商定由滕甫負責草擬奏章,明日再上殿論奏。滕甫累了一天,決定回家再寫奏章。當夜,滕甫自信滿滿地寫完了奏章,準備明日在皇帝面前狠狠參奏曾公亮一本。
然而,第二天,就在滕、楊二人尚未見到皇帝之前,曾公亮的申辯本章卻已早早躺在了皇帝的御案之上。滕、楊二人尚未呈上奏章,神宗便大怒道:「你們是想參奏某人吧?你們要說的話,人家早就知道了,而且還呈上了辯論的文字,現在就在我這兒,你們自己看看吧!」二人看罷,頓時目瞪口呆。神宗繼續說道:「你們作為朕的耳目之官,怎能如此不謹慎呢?」二人由此逐漸失去了神宗對他們的信任。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就在滕甫在家寫奏章時,滕甫的弟弟在一旁窺見了奏章的內容,他連夜趕往宰相府,將奏章的內容一五一十地全部洩露給了曾公亮。於是,曾公亮決定先發制人,再次阻止了滕、楊對他的攻擊。
作為掌管機密的官員,滕甫在家中起草奏章即是犯了保密的大忌。滕甫雖然是在無意之中洩露了國家機密,然而在無意的背後卻反映了保密意識的淡薄。
官府密件裹魚肉
用官府的密件包裹魚肉,這種事聽起來簡直讓人不敢相信,然而在歷史上卻真有其事。我們要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南朝的齊朝。齊政權僅僅存在了23年,是南朝四個朝代中最短命的。齊之所以如此短命,與部分統治者的昏庸無道有直接關係。
在蕭寶卷在位期間,南齊的統治最為混亂。蕭寶卷即位時年僅16歲,雖然正值青春年少,但他的殘忍暴虐卻無人能比。蕭寶卷排斥異己,先後誅殺了被稱為「六貴」的輔政大臣和老臣陳顯達。他的生活極其腐化,宮殿修得奢侈豪華。在後宮,蕭寶卷無節制地寵幸潘貴妃,還在芳樂苑與宮人們玩做買賣的遊戲。蕭寶卷賣肉,潘貴妃賣酒,毫無皇家體統。他每個月都要出遊二十多次,每一次都要由士兵清道,如有違抗,格殺勿論。最後,蕭寶卷被反對者殺死。蕭寶卷死後,被追封為東昏侯,真是再合適不過。
「官府密件裹魚肉」的故事便發生在這位皇帝統治期間。由於蕭寶卷懶於政事,以致等待他披閱的奏章經常被束之高閣,等他玩夠了才能想起來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官府的機密文件往往十天半個月才能批閱發出,更有甚者,大量文件竟然不翼而飛了。後來有人奏報,稱在許多宦官家的廚房裡竟然發現了濕漉漉、油膩膩的官府密件。原來,由於宦官可以自由出入宮禁,他們經常會挾帶一些宮中之物出宮以供己之用。像魚、肉之類的食物不好攜帶,宮中又缺少包裹用的荷葉。因此,這些長期無人問津的官府文件便被派上了用場。宦官們認為與其看著這些「廢紙」徒增塵土,還不如給它來個廢物利用,官府的文件搖身一變成了包吃食的廢紙。這個「官府密件裹魚肉」的鬧劇,聽上去可笑,實則十分可怕,因為它造成的直接後果便是「洩密」,反映了官府保密意識的淡薄和保密管理工作的疏失。
不言溫室之樹
以上講的都是官員洩密的情況,那麼歷史上有沒有傑出的保密工作者呢?這裡,我要講一個「不言溫室之樹」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西漢成帝時的孔光。孔光相傳為孔子十四世孫,自幼秉承儒學家風,飽讀詩書,年未二十,即踏入了仕途。漢成帝即位後,孔光以其卓越的才能被任命為尚書,在短短的幾年中,他將前代政事及漢代的制度法規均爛熟於胸,由此備受皇帝的信任。
尚書原本是皇帝身邊負責管理各種文書收發的侍臣,地位低下,漢武帝為了削弱以丞相為首的外朝大臣們的權力,逐漸開始重用尚書等身邊近臣,組成中朝,當時不少大臣皆以領尚書事的職銜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尚書由此成為掌管機要的重要部門。
數年後,孔光即領尚書事,成為了尚書機構的領導。孔光自領尚書事以來,工作兢兢業業,小心謹慎,遵守國家法度,不壞前代成規。如果皇帝向他詢問政事,孔光總會引經據典,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從來不會為了迎合皇帝而口是心非。而皇帝如果不同意他的意見,孔光也不會犯顏直諫,惹皇帝不高興。因此,在這種為官原則指導下,孔光在領尚書事任上一直安穩無事,一幹就是十餘年,這在當時是極其少見的。
當時,領尚書事又被稱為「典樞機」,意為掌管機密,該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便是保密。也許孔光生來就是一個守口如瓶的人,這項工作對於他來說真是再合適不過。孔光有一個經常銷毀發言草稿的習慣,凡是涉及與皇帝之間對話內容的草稿一律銷毀,這樣做可以防止機密外洩。同時,如果他推薦某人做官,也不會讓其知道是自己推薦了他,以防結黨營私。
更令人欽佩的是,孔光回到家後,對自己的兄弟、妻子和孩子,隻字不提朝中政事,真有點自覺遵守茶館「莫談國是」原則的派頭。家人們也知道孔光的嘴是非常嚴的,也就不去找那個無趣。但他們都沒去過皇宮,為了長長見識,問問別的新鮮事總可以吧?於是家人向孔光提出了一個問題:「長樂宮溫室殿前種的都是些什麼樹啊?」孔光聽罷,皺了皺眉頭,先是沉默不語,繼而顧左右而言他,完全答非所問。家人們萬萬沒想到,孔光的保密工作竟然做到滴水不漏的地步。這就是孔光「不言溫室之樹」的典故。
孔光強烈的保密意識成為後世保密工作的表率。如梁武帝時,徐勉與周捨同朝為相,執掌機要。徐勉工作謹慎認真,每有表奏,都要將草稿焚燬,以防洩露機密。周捨掌機密二十餘年,如果與他人談話,經常滔滔不絕,還愛開個玩笑。然而令人驚歎的是,他談話的內容竟無一字涉及國家機密。唐太宗時,楊師道為侍中,工作謹慎周密,從未洩露半點國家機密。親朋好友經常出於好奇向他探聽禁中之言,都被楊師道以答非所問的方式回絕了。楊師道經常說:「我小時候讀過漢代的歷史,看到孔光不言溫室之樹的故事,十分欽佩他的為官之道,這正是我要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