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古代英雄好漢都是巨無霸? | 陽光歷史

 

A-A+

[多圖]古代英雄好漢都是巨無霸?

2014年09月10日 未解之謎 暫無評論 閱讀 2,210 次

大家看《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岳》等古典小說,裡面描繪一個英雄好漢的身高,常有「身高八尺」「身高九尺」甚至「身高一丈」的提法。有人難免嘀咕:按今天一米折合3市尺計算,八尺是2米67,九尺是3米,一丈是3米33!這古代人的身高也未免太誇張了吧?
 

 
呂布真的比姚明高一米?
 
  其實,這是因為歷代的「一尺」,其代表的實際長度是不一樣的。
  據考證,「尺」作為長度單位,最初可能出現在殷商時期,那時的「一尺」很短,還不到16厘米,接近現在的半市尺。
  周朝人以手腕到胳膊肘關節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前臂長度)作為一「尺」。這也可以解釋,前臂的兩根骨頭,有一根叫做「尺骨」。然而,人的個子有大小,前臂的長度自然也不一樣。所以「周尺」其實是沒有統一標準的。目前一般認為西周的1尺為20厘米左右。
  到了東周以後,諸侯割據,長度單位也就更加混亂。從現在出土的文物和資料來看,整個東周時期,各國尺度分歧嚴重。有的地方(如齊國)還在沿用16厘米的殷商尺,中原地區大多數國家則是以約23.1厘米的為一尺。西邊的秦國最初使用的尺有27.7厘米,在商鞅變法後,改用中原地區的尺,即一尺約長23.1厘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定位「一尺」的標準,沿用秦商鞅規定的23.1厘米左右,並頒行天下。從此中國有了全境統一的「尺」。
 

 
秦始皇掃平六國後,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
 
  以後隨著朝代更替,「一尺」的長度也在不斷變化。例如東漢時候,一尺為23.3厘米。晉朝為24.2厘米。唐朝分大尺、小尺,大尺約30厘米,小尺約24厘米多。宋朝一尺為31.1厘米,元朝為37.4厘米。
  到了明清時期,還同時具有營造尺、量地尺、裁衣尺三種尺寸單位,營造尺最小(將近32厘米),裁衣尺最大(34-35厘米)。
  新中國建立以後,與國際接軌,正式規定1市尺為1/3公尺,即約33.3厘米。這就是我們如今使用的「尺」。
  歷朝歷代的「一尺」,所代表的真實長度既然有所變遷,那麼當然不能機械地按照今天的「市尺」來計算古代人的身高了。下面,我們試根據各個朝代的尺度長短,來算一下小說中人物的身高,倒也頗為有趣。
  先看《三國演義》。
  羅貫中是明朝人,但他寫的《三國演義》則是講述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書中絕大多數為歷史人物,其身高有些還是根據史書記載來的。因此,以「東漢尺」=23.3厘米來作為計算標準是較為合理的。
  張松「不滿五尺」,就是不到1米2,果然醜陋。
  據《三國誌》記載,曹操身高七尺,約合1米63,算是中等偏矮。
  劉備身長七尺五寸,約合1米75,標準身材。
  據《三國誌》記載,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將近一米八,中等偏高。
  張飛、許褚、諸葛亮等人身長八尺,折合1米86,在那個年代可稱魁偉。
  關羽等人身長九尺,折合近2米10,已經有籃球明星風範。
  呂布身高一丈,折合2米33,與姚明恰是一對。
  南蠻的兀突骨大王,身長一丈二尺,折合將近兩米八。這個就純屬惡搞了。南方少數民族一般身材不高,決不會有這等巨人。當然,那時代的文學作品,總喜歡杜撰出這樣近乎妖魔的異民族大將,姑且算做作者的惡趣味吧。
  這樣看來,《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身高,以東漢尺論,基本是合理的。有誇張,但不離譜。
 

 
  《三國演義》描述張飛「身長八尺」,歷史上並未記載張飛身高。不過從他為當時數一數二猛將來看,應較為魁梧。
  再看《水滸傳》。水滸講的是宋朝的事,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那麼姑且還是按宋朝的尺來吧。一宋尺=31.1厘米。
  《水滸》裡面寫人身高,用模糊描寫較多。比如寫一個相貌堂堂的魁偉漢子,往往就是用「七八尺以上身材」。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宋尺七尺,就有將近2米2,八尺有將近2米5。這個級別的高度,就放今天也是讓人掉帽子的,而在水滸傳裡面,可以隨手抓出一大把來。比如索超是七尺,楊志是七尺五寸,魯智深、林沖、公孫勝是八尺等。
  還有更誇張的:大刀關勝身高「八尺五六」,折合宋尺是2米6以上;玉麒麟盧俊義身高九尺,折合宋尺是2米8;還有宋江的掌旗官險道神郁保四,身高一丈,折合現在的3米11!
  乖乖,梁山上彙集了這麼一幫史前人類,難怪鬧得大宋朝廷不安了。
若說大個子誇張成巨人還情有可原,那麼矮個子總不能給拔高吧?可是就連大家心目中的黑矮子宋江,若按《水滸傳》的說法,是身高六尺,也折合今天1米8以上了!當然,若要用明朝的尺來量,那就更加變態了。
  所以,一個結論:施耐庵先生要麼算術不好,要麼他書中寫的「一尺」就不是宋尺。
 

 
  梁山老大及時雨宋江,應該是個又黑又矮的矬子。
  那應該是什麼尺呢?
  其實文學作品,本來沒必要追個甲乙丙丁。不過筆者發現,若假設施耐庵在《水滸》中用的單位是唐朝的小尺,那麼基本可以消除矛盾。
  唐朝小尺,1尺=24.58厘米。矮子宋江是六尺,合不到1米5;急先鋒索超七尺身軀,折合1米72,雖不魁偉,倒也精悍。楊志1米84,魯智深、林沖是1米96,關勝2米1,盧俊義2米21,郁保四2米46。七長八短,再考慮誤差近似,不至於忽悠過頭。
看不出,施耐庵老先生還是復古主義者呢。
  不過,即時按唐小尺計算,《水滸傳》中的一尺還是比《三國演義》中的一尺要略長。在水滸中「身高七尺」(索超)是中等身材,而在三國中(曹操)則是偏矮。同樣描述為「身高八尺」,水滸中的魯智深則應比三國中的張飛要略高大些。
  清朝錢彩的《說岳》中更誇張。宋營第一猛將高寵身長八尺;金兀朮等一票金邦番將,以及若干宋朝大將,身長都是一丈;而雲南酋長黑蠻龍身長更達到一丈二尺。從角色身高的尺度範圍來看,《說岳》和《三國演義》相當;但「整體水平」卻高了許多。無論代入清朝的尺還是用宋朝的尺計算,都會得出相當荒誕的結果,似乎只能理解,《說岳》中用的是更小的單位,比如漢尺或唐小尺。但另一方面,書中戲弄秦檜的瘋僧,又自稱是「身長不滿四尺」。錢彩先生筆下龍飛鳳舞,我們只好拿「藝術誇張」來一言蔽之了。
  至於《封神演義》《西遊記》這類神怪小說,壓根就不是純人類世界,蹦出來「身高數丈」乃至「頭如山嶽」的仁兄,也無足為奇了。
 

 
  金國元帥完顏兀朮,按《說岳》小說描述是「身高一丈」。這個尺度拿到《三國演義》和《水滸》中比較,都算數一數二的巨人,但在《說岳》中則一抓一把。
其實,古代小說很多脫胎於說書先生的話本,往往只圖精彩熱鬧,不會去細細追究現實合理性。分析計算小說中人物的身高尺度,本身就是娛樂。本文打趣之餘,對中國古代尺度演變略加介紹,諸君笑看即可。
  順道談談幾個歷史人物的真實身高。據說,孔子身高是九尺六寸,他爹身高是十尺。若按照東周時候中原的「尺」=23.1厘米計算,則孔子高約2米22,他爹是2米31,稍有些誇張。考慮孔子主張復「周公之禮」,代換入西周的尺,則孔子身高是1米9左右,他爹接近2米,可信度更高。
  至於中學課本《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身高「八尺餘」。若用東周中原尺,大約是1米85以上,稱得上相貌堂堂。不過,若這個「尺」是指他們齊國通用的殷商尺,那很不幸,他老兄身高頂天了也才1米4,該算二級殘廢了。
 

 
鄒忌,戰國時齊國名臣,據說是美男子。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