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零距離接觸瑞士恐怖的「死亡小鎮」
眾所周知,被秀麗的阿爾卑斯山所包圍的瑞士美若仙境。瑞士交通設施非常發達,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或去鄰國遊覽都十分方便。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許多國際性組織的總部都設在瑞士。
然而,天下事真是無奇不有。在瑞士南部義大利語區有個名叫加維奧尼的小鎮,這裡幾乎沒有任何公共設施,最後殘存的5個居民年齡已都在60歲以上,鮮為人知的加維奧尼快要成為一座「死亡之城」了!要知這一「被遺忘的角落」之詳情,就請一讀本報記者撰寫的下面這篇報道吧。
沒有學校,沒有郵局,幾乎沒有商店和酒館,1958年才用上電燈,1964年才通了第一條公路,很難想像這樣的地方,會和富饒的瑞士聯繫在一起。然而這個地方又確確實實位於瑞士境內——根據瑞士聯邦統計局的一份最新報告,在瑞士南部義大利語區的小鎮加維奧尼,已經快要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死亡之城」。這裡最後殘存的5名居民年齡都在60歲以上,加上幾乎沒有任何的公共設施,這裡的人口數字已經倒退到了19世紀水平。小鎮所在的布魯西奧地區也並沒有好到哪裡去,官方統計的結果是,整個地區的人口只有可憐的1185人。
原生態的小鎮
1300多米的海拔,遠眺近在咫尺的義大利,在一個晴朗的天氣下,小鎮加維奧尼的風景,和瑞士其他地方一樣秀麗。只是這裡和任何一個記者曾經到過的瑞士小鎮都不一樣,加維奧尼的空氣中瀰漫著一種死亡的氣息。直到1964年第一條公路通車,鎮上的居民才改變了他們200多年來的習慣,背著過世親人的屍體,到山谷裡的修道院墓地去埋葬。小鎮有一個自己的教堂,但是卻不曾有過墓地,走到海拔相差700多米的山谷去舉行葬禮,曾是一件相當痛苦的工作。如今有了公路,這段孤寂人生的最後道路總算是舒適了一些。
據瑞士《新蘇黎世報》的報道,這座小鎮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長期以來處於「三不管」的狀態——歷史上,奧地利人、義大利人和瑞士人先後把這裡納入過自己的版圖,小鎮居民也樂於在這種混亂狀態下享受自己的特權,無需服兵役,無需納稅。直到1874年12月1日,它才正式成為了瑞士聯邦治下的小城。根據當時的史料記載,前來轉交政府文書的瑞士官員被小鎮的「桃花源」氣息所震驚,稱其為「原生態的小鎮。」
郵箱竟成擺設
儘管到了1958年才用上電燈,小鎮加維奧尼還是像瑞士其他地方一樣發展了起來,有了商店有了郵局,這裡的人們再也不用馬匹去馱運食物,汽車也出現在這個曾經與世隔絕的地方。然而現代文明的侵入,給了這個「桃源」小鎮最致命的一擊,鎮上的年輕人都從這裡搬了出去,去更廣大的世界尋找自己的未來。鎮上的中學,最多時候也就那麼30多名學生,隨著年輕人的陸續出走,到了1971年,學校被迫關閉。隨後,郵局也關了門,商舖和酒館也陸續倒閉。後來瑞士郵政乾脆取消了郵遞的線路,小鎮口的那19個郵箱成了十足的擺設。
最後剩下的只有那些居民住房,所幸這些房子都還維護得不錯。如今,人們來到加維奧尼唯一的理由,恐怕就是在這裡的度假別墅裡住上兩天,享受一下清閒無為的日子,感受一番時光倒流的愜意,在回歸原始的感慨中曬曬太陽,然後倉皇逃回自己所熟悉的文明世界。
復興嘗試失敗
小鎮的居民並不甘心這麼徹底被人遺忘,據《新蘇黎世報》報道,11年前一個名叫「支持加維奧尼」的基金會成立起來,基金會找到了一對來自瑞士首都伯爾尼的熱情夫婦——克裡斯蒂安·萊曼夫婦,並承諾全力支持他們建設小鎮的行動。一開始,小鎮的居民們都熱情萬丈,歡迎這對來自首都見過世面的夫婦帶著他們搞建設,萊曼夫婦在2年之後在小鎮買下了一棟房子,正式在此定居。「我們要證明給大家看,加維奧尼是完全適合居住的。」
然而好景不長,到了2003年,萊曼夫婦終於堅持不下去了。「這裡實在是死氣沉沉,也許等到這裡都沒人的那天,我們還困在這裡。」小鎮居民一開始的熱情,也被隨後的質疑和爭吵所取代,他們不喜歡由兩個外人來對小鎮的未來指手畫腳。離開小鎮的那天,萊曼夫婦傷心地說,這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大家都在等著老人死,年輕人好分他們的房子,人人都只想著索取,沒有人去奉獻。
只怪人心已死
造成加維奧尼奄奄一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小鎮地處偏僻的山中,自然資源貧乏,人口數量在上世紀70年代之後出現嚴重負增長,根本沒有適齡的勞動力,也沒有工作崗位可以提供給居民。同樣的狀況還出現在臨近的義大利的部分小鎮,可是至少在義大利那些無人問津的小鎮上,還在不斷出產葡萄酒,人們還有賴以為生的手段。而在加維奧尼,留下的那些老人只是混沌度日而已。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當地居民自我封閉和互相埋怨的心態:造成目前的垂死局面。
現在還生活在加維奧尼的人們,也已經沒有什麼好爭吵的了。教堂門口的柵欄早已生了銹,唯一的一棵櫻桃樹還長在教堂的庭院裡,除了溪水的潺潺以及風聲的呼嘯,這裡幾乎已經找不到人生活的印跡。多年前,居民們的願望就是被世界所遺忘,現在他們做到了這一點——反正也只有5個人了,一切都已經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