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被中國皇帝賜地埋葬的歐洲人到底是誰
瑪提歐·利奇是第一個被中國皇帝賜地埋葬的歐洲人。他曾經在羅馬學院從師天文學家兼數學家克裡斯托弗·克拉烏。他學會了中文,並最終成為這個東方帝國的一分子。他翻譯了《幾何原本》,他的世界地圖最終到達皇帝本人手中。天文學和數學等科學的鑰匙為他開啟了中國這扇不可開啟之門。今年,在他辭世400週年來臨之際,人們開展各項紀念活動,拉開「利奇之年」的帷幕。他的中文名字叫利瑪竇。
今年5月17日,耶穌會會士啟動的「瑪提歐·利奇年」的系列文化慶祝活動在利瑪竇的家鄉馬切拉塔拉開帷幕。其他國家也將開展系列紀念活動。5月6日,教皇本篤十六致馬切拉塔教區主教克勞迪奧·朱廖多里的一封信被公開。教皇在信中稱讚,「深刻的信念和卓越的文化科學才華」是多年來支撐利瑪竇在中西方之間開展交流並使福音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生根的力量之源。一些中國城市的街道以利瑪竇的名字命名,向這位西方傳教士表達敬意。
利瑪竇至今仍是歐洲和中國文化交流的模範。他逝世時,來到中國的使團一共有8名使者與8名中國耶穌會傳教士在4個教區和一個傳教所供職。此外,還發展了25000名基督教徒。中國人尊稱他為「泰西儒士」,傅吾康等世界知名的歷史學家認為,他是「有史以來中國和西方之間最傑出的文化橋樑」。
利瑪竇的一生充滿傳奇,許多文學作品都是從16世紀發生在他身上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冒險經歷中獲取靈感。他被奉為努力傳播科學知識的耶穌會傳教徒典範。
利瑪竇1552年10月6日出生在義大利亞得裡亞海岸城市馬切拉塔。1561年開始,在家鄉的一所耶穌會開辦的中學學習,直至1568年前往羅馬學習法律。1571年,19歲的利瑪竇加入天主教耶穌會。次年來到翡冷翠學習人文科學。1573年到1577年,他在享譽盛名的羅馬學院學習,在那裡從師著名的耶穌會士克拉烏學習多門科學。
利瑪竇時常感受到前往亞洲傳教的召喚,於是他向這塊大陸進發。1577年他到達葡萄牙的科英布拉市,在那裡學會了葡萄牙語並開始學習神學。1578年他和另外13名耶穌會士從里斯本起航,同年9月到達印度果阿(葡萄牙在亞洲的殖民地之一),在那裡他繼續學習神學同時教授拉丁語和希臘語。
研習中國文化
1580年,28歲的利瑪竇晉陞為印度科欽(現在印度喀拉拉邦的戈奇市)司鐸。1582年他離開果阿,同年8月7日抵達中國澳門。在那裡,利瑪竇幾乎立即投入學習漢語的艱巨任務之中。1583年,當時的兩廣總督批准利瑪竇和另一名耶穌會士在廣東省東部的肇慶市定居。從此,31歲的利瑪竇開始了漫長的北上之旅,他的最終目的地是北京。
利瑪竇在肇慶的耶穌會士住所展示過一幅世界地圖,吸引了很多人前來觀賞。在大家的提議下,利瑪竇複製了地圖,將上面的地名譯成中文,並在1584年付諸印刷。這就是著名的世界地圖的初始版本,當時的中國人稱之為《坤輿萬國全圖》。此外,他帶來的歐洲鐘錶、威尼斯三稜鏡、西方繪畫和書籍引得人們讚歎不已,當時的中國人還不認識這些東西。通過這種接觸,利瑪竇成功使大約70名中國人皈依天主教。那時,他很可能已經開始使用自己的中國名字利瑪竇。
1589年,利瑪竇得到新任兩廣總督的許可,和其他耶穌會士一起遷往廣東省北部的韶州定居。在那裡他們獲得了更多的便利,得到一處住所並修建了一座教堂。為了融入當地文化,利瑪竇等人模彷彿教僧侶的穿衣打扮。許多受過教育的中國人被這些睿智的西方人吸引,紛紛來到利瑪竇的住所瞭解他們的知識。
1590年左右,這些耶穌會士發現僧侶的社會地位不及儒士及其他受過教育的人,於是開始蓄髮留須,穿起儒士的衣服。在此期間,利瑪竇逐漸掌握了漢語,並將儒學的《四書》翻譯成拉丁文,這份手稿現在保存在羅馬耶穌會的檔案中。此外,利瑪竇還總結出首套將漢字譯成拉丁文的標準。這兩項成就足以讓他成為名符其實的西方漢學之父。
1592年,耶穌會士的住所遭強盜襲擊,利瑪竇的一隻腳受傷,從此留下瘸腿的毛病。1595年,他離開韶州遷往南京,並從那裡繼續北上至首都,後因日本人侵略朝鮮被迫遷往南昌。
1595年,利瑪竇在南昌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錄》。1596年他翻譯、編撰了短作《西國記法》,將他的西式記憶法介紹給興趣濃厚的中國人。
1598年南京禮部尚書王忠銘得知這個來自西方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能夠幫助官方修改紀年法,提出帶他和耶穌會友拉扎羅·卡塔內奧(即郭居靜神父)一同前往北京。在此次旅途中,熟知音樂知識的郭居靜神父領悟出漢語語調,在他的幫助下,利瑪竇著手編撰第一部中文字典,遺憾的是,這部著作沒能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