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簡介 遇刺身亡,北魏開國皇帝 | 陽光歷史

 

A-A+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簡介 遇刺身亡,北魏開國皇帝

2016年09月22日 人物簡介 暫無評論 閱讀 422 次

  北魏道武帝(371年—409年),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開,北魏開國皇帝,鮮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孫子,獻明帝拓跋寔的兒子,太武帝拓跋燾的爺爺。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為王。又在次年即386年改國號「魏」,是為北魏,改元「登國」,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大同,並自稱皇帝。他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剛愎自用,不團結兄弟,導致在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

  人物生平

  魏道武帝拓跋珪(360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又名什翼圭、翼圭、開,字涉珪,後魏開國皇帝(386—409年),鮮卑族人。魏昭成帝拓跋什翼鍵的孫子,魏獻明帝拓跋寔和賀蘭氏的兒子。

  大事年表

  登國元年(386年),鮮卑什翼犍之孫拓跋珪東山再起,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大會諸部,復即代王位,建元登國,國號代。二月,遷都盛樂(今和林格爾縣北土城子古城),四月,改稱魏王,國號大魏。是為北魏建國之始。


  登國初年,拓跋珪在其統治地區的腹地(今內蒙古西部地區)推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政策。

  登國二年(387年),北魏打敗獨孤部劉庫仁之子劉顯和劉衛辰。登國三年(公元388年),拓跋珪進攻庫莫奚(駐牧於今赤峰北部地區),獲雜畜10餘萬。

  登國六年(390年),拓跋觚奉命出使後燕,被後燕扣留,以求名馬。此後兩國關係僵化。北魏開始聯合西燕對付後燕。同年北魏征服了佔據陰山北麓的賀蘭部。

  登國七年(391年),又征服了佔據河套以西的匈奴鐵弗部。隨後又兼併庫莫奚、高車等部落,實力大大增強。

  登國九年(394年)六月,慕容垂出兵滅西燕,攻陷長子,殺死慕容永及其公卿大將三十多人,西燕亡。華北一帶只剩下北魏與後燕兩國。

  登國十年(395年)七月,後燕帝慕容垂伐魏。魏軍在參合陂打敗燕軍,史稱參合陂之戰。

  登國十一年(396年)三月,慕容垂率軍再度伐魏。四月,慕容垂病逝於上谷。後燕退兵。同年七月,拓跋圭在盛樂即皇帝位、改元皇始。

  至皇始二年(397年),北魏已佔有山西、河北大部,並將後燕分隔為南北兩部。

  天興元年(398年),魏王拓跋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改元天興。

  天賜四年(407年)至天賜六年(409年)間,拓跋圭兩位堂兄弟及大將常山王拓跋遵因為酒後失禮於太原公主而被賜死、衛王拓跋儀以謀叛罪被賜死,又誅殺司空庾岳、北部大人賀狄干兄弟及高邑公莫題父子。

  天賜六年(409年)次子拓跋紹母賀夫人有過失,拓跋珪幽禁她於宮中,準備處死。到黃昏時仍未決。賀氏秘密向拓跋紹求救。拓跋紹當晚帶人翻牆入宮,殺掉拓跋圭。

  歷史功績

  拓跋珪在位期間,對外遏制了柔然等族的襲擾,穩固了北魏的邊疆;對內遷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稱帝建國,仿中原封建制度營建宮室,制定各類典章制度、禮儀等。拓跋珪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把文化水平作為選拔官吏的重要條件之一。對拓跋鮮卑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部族制度進行改革,「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使各個民族都成為北魏的編民,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拓跋鮮卑在新的環境、新的條件下很快地適應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濟方面,在繼續注重發展畜牧業的同時,「務農息民」、「勸課農桑」、「計口授田」,在黃河以北、五原、雲中、代郡等地(今內蒙古中西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區)大興農業,開立屯田,而且親自參加農業勞動,穩固了北魏的經濟基礎,加速了拓跋鮮卑封建化的進程,為日後北魏的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給我留言